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活人民创造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珣 李天云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7,共8页
推动现代化的要义在于激活人民创造性。在传统社会与近代中国,弱组织化的中国人民几乎没有现代化意识,人民创造性亦未得到充分发挥。救亡图存推动了现代启蒙。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适应现代化变迁的新型现代国家和社会结构摆脱了这种困境... 推动现代化的要义在于激活人民创造性。在传统社会与近代中国,弱组织化的中国人民几乎没有现代化意识,人民创造性亦未得到充分发挥。救亡图存推动了现代启蒙。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适应现代化变迁的新型现代国家和社会结构摆脱了这种困境。在新中国,聚合了最广大人民衷心认同的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凝聚成有机整体,通过新型现代国家和社会结构实现以“先觉觉后觉”,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实现集体动员。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逐步习得现代化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识高度统一,人民磅礴的创造性得以发挥,由此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兼顾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克服了后发国家现代化转型的障碍,拓展了现代化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创造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认同聚合 集体动员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思想
2
作者 谢霄男 苗国厚 李净 《社科纵横》 2015年第1期14-17,共4页
分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大致可以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社会存在、发展维度;社会发展规律维度以及人的需要维度。人民群众是实践创造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物质承担者和决定者,实际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发... 分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大致可以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社会存在、发展维度;社会发展规律维度以及人的需要维度。人民群众是实践创造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物质承担者和决定者,实际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主体,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必然结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民创造 思想
下载PDF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包容性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上之思与形下之维》简评
3
作者 李炳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18-422,共5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也是其主体内容。王新建教授撰写的《包容性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上之思与形下之维》一书,恪守经济学研究要"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转"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也是其主体内容。王新建教授撰写的《包容性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上之思与形下之维》一书,恪守经济学研究要"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转"的鲜明政治立场,秉持党的十九大报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实质,在主题思想、主体内容等方面,做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体现出"经济问题哲学分析,经济问题政治解决"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方法。该书依靠人民实现"转变"的理论阐述和其研究方法,不仅对理解、宣传和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启示意义,对新时代和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转变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依靠人民实现“转变”
下载PDF
历史融入与时代回应:百年大党“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考察
4
作者 卢莹莹 《西藏发展论坛》 2021年第4期5-11,共7页
马克思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史中坚持和贯彻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指导着百年大党的治理实践,并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治国理政的系列... 马克思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史中坚持和贯彻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指导着百年大党的治理实践,并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治国理政的系列方略之中,反复实践和升华,并最终凝练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党只有把人民的利益始终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真诚倾听人民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密切联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党心聚民心,才能带领全体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取得新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创造历史 唯物史观 建党百年 党的领导
下载PDF
多维挖掘思想资源与主动深耕人民创造性实践: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部门哲学知识体系的两大前提
5
作者 于桂凤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3年第1期95-116,共22页
构建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部门哲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对于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构建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部门哲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对于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部门哲学知识体系,从思想资源的层面看,既要重视开掘本土的思想资源,又要重视吸收非本土的思想资源;既要深入挖掘“马中西”哲学资源,又要深度融合当代最新“部门”科学知识。从创新实践的层面看,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部门哲学知识体系提供鲜活的“实践”素材。为此,必须主动深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场域,重点深耕人民创造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部门哲学知识体系 思想资源 人民创造性实践
原文传递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几个关键词
6
作者 李抒望 《社科纵横》 2017年第8期1-4,共4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理论体系中,重如泰山。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创造、人民所有、人民评价,至关重要。
关键词 人民为中心 人民创造 人民所有 人民评价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与美好生活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盼杰 曾文婷 《甘肃理论学刊》 2018年第6期5-12,共8页
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生活充满丰富的辩证因素,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创造。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在思考和创造美好生活上曾出现过一些偏离,矫正的教训十分值得吸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 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生活充满丰富的辩证因素,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创造。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在思考和创造美好生活上曾出现过一些偏离,矫正的教训十分值得吸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应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努力创造和发展实现美好生活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美好生活 人民创造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四维审视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浩 马佰莲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1-38,共8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彰显出全新的现代化视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民性的四维向度: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的现代化;从实现路径来看,中国式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彰显出全新的现代化视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民性的四维向度: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的现代化;从实现路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创造为实现路径,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从效能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享有为目标旨归,是造福人民的现代化;从评价标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满意为评价标准,是承载人民期盼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彰显于其价值取向、实现路径、效能目标、评价标准的四维向度中,由此开辟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 人民利益 人民创造 人民享有 人民满意
原文传递
论邓小平的民本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亮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9期5-8,13,共5页
邓小平的民本思想 ,具体体现在 :人民利益至上是其民本思想的核心 ,思想路线的群众性是邓小平民本思想的现实体现 ,尊重人民的创造力是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 邓小平 民本思想 人文主义 人民利益 群众路线 思想路线 人民创造
下载PDF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10
作者 傅莲英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6-19,共4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又赋予了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又赋予了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唯物史观之社会发展动力论、社会意识论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论的深化、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动力论 社会意识论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论
下载PDF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几个关键词
11
作者 李抒望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9-21,共3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理论体系中,重如泰山。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创造、人民所有、人民评价,至关重要。
关键词 人民为中心 人民创造 人民所有 人民评价
原文传递
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重要论述的生成机理、核心要义与实践进路
12
作者 王晴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2年第6期66-74,共9页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成功密钥。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重要论述的出场蕴含着独特的生成理路,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实践经验、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丰...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成功密钥。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重要论述的出场蕴含着独特的生成理路,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实践经验、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丰厚滋养以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目标诉求的有机统一。这一重要论述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从基本要求、目标宗旨、根本标准和价值指向等方面对人民至上做出阐释,呈现出丰富的内涵要义。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切实践行人民至上重要论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以及集中人民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民至上 人民立场 人民创造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何以自信 被引量:2
13
作者 冉昌光 《邓小平研究》 2017年第1期88-112,共25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中国文化自信基于三个要素: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它的多元一体的整体性和同根性,使其...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中国文化自信基于三个要素: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它的多元一体的整体性和同根性,使其具有一种"文化能量",一方面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始终保持民族精神的同一性。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烈的人本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共同追求,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社会价值能获世界公认。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保证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它揭示了文化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指导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认识、处理和进行文化建设建构起合理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前提,同时又不断对这些前提进行审视和批判,实现对这些前提的重构,因而使文化建设既有连续性、规范性,又有开拓性、创新性。三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其实践及创造活动是文化发展之源;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不竭之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群众的新经验,不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才能始终保持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 人民群众的创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