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众诗歌》与《人民诗歌》
1
作者 吴思敬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7-194,共8页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与解放区的长期被分割开的两支文艺大军胜利会师了。朱德代表党中央致词,周恩来在大会上做了政治报告,毛泽东也亲临会场向与会者致意:“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与解放区的长期被分割开的两支文艺大军胜利会师了。朱德代表党中央致词,周恩来在大会上做了政治报告,毛泽东也亲临会场向与会者致意:“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于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再讲一声,我们欢迎你们。” 毛泽东:《毛主席讲话》,《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第3页,北京,新华书店,1950。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确定为新中国文艺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工作者 国民党统治区 艺术工作者 纪念文集 大众诗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的文学 胜利会师
下载PDF
试析葛兰西“民族——人民的”文学理论
2
作者 张素平 《科技风》 2008年第17期145-146,共2页
政治活动家葛兰西提出的"民族-人民的"文学的理论实质即其文化领导权理论在文艺领域中的充分体现,是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民族—人民的"文学随着历史的推演必定会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而在当今世界,来自西方强... 政治活动家葛兰西提出的"民族-人民的"文学的理论实质即其文化领导权理论在文艺领域中的充分体现,是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民族—人民的"文学随着历史的推演必定会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而在当今世界,来自西方强势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输出也逐步扩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放弃对民族文化安全问题、中国文学的民族性的建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 民族—人民的文学 文学理论 文学
下载PDF
“民主诗学”的限度——比较视野中的“新诗现代化” 被引量:6
3
作者 姜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9-139,共11页
对袁可嘉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新诗现代化”论述,如果不止于“民主诗学”的说明、辩护,而试图有所质询,那么就应该挣脱后来逐渐固化的论述方式,恢复对特定观念生成之时代位置、认识脉络的历史感知,与相关路径的比较、参照。本文认为,袁... 对袁可嘉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新诗现代化”论述,如果不止于“民主诗学”的说明、辩护,而试图有所质询,那么就应该挣脱后来逐渐固化的论述方式,恢复对特定观念生成之时代位置、认识脉络的历史感知,与相关路径的比较、参照。本文认为,袁可嘉置身于平津学院、报刊构成的文化空间中,更多着眼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移植和“京派”诗学自身的代际传承,对于国统区另外的诗歌向度及解放区文艺,有所接触但缺乏内在实感。重新检讨其“民主诗学”的限度与可能,对于当代诗自我认知的翻转、重新打开,或许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 “民主诗学” 人民的文学
下载PDF
九叶诗派与主流诗歌的艺术本位及其艺术效用之比较
4
作者 蒋登科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3-39,共7页
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九叶诗派与三、四十年代的主流诗歌在艺术本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前者主张“人的文学”,后者倡导“人民的文学”,由此导致了它们在艺术目的、艺术效用上的明显差异,前者更注重诗歌的艺术价值,后者则主要关注... 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九叶诗派与三、四十年代的主流诗歌在艺术本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前者主张“人的文学”,后者倡导“人民的文学”,由此导致了它们在艺术目的、艺术效用上的明显差异,前者更注重诗歌的艺术价值,后者则主要关注诗歌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叶诗派 主流诗歌 的文学 人民的文学 艺术价值 社会功能
下载PDF
葛兰西文艺思想评析
5
作者 焦勇勤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83-85,共3页
葛兰西的文艺思想是他在其实践哲学基础上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而提出的革命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他指出任何社会集团要想获得和维护政治领导权就必须首先占有文化领导权 ,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知识分子自觉地... 葛兰西的文艺思想是他在其实践哲学基础上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而提出的革命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他指出任何社会集团要想获得和维护政治领导权就必须首先占有文化领导权 ,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知识分子自觉地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具体到文艺创作和理论中就是要实现“民族—人民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 实践哲学 文化领导权 民族一人民的文学
下载PDF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实践策略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静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9-236,共8页
面对意大利工人运动遭受挫折和法西斯政党掌权的现实处境,葛兰西在分析东西方社会结构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它以市民社会为争夺场域,以凝聚人民共识和达成“集体意志”为旨归,以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民族—人民的文... 面对意大利工人运动遭受挫折和法西斯政党掌权的现实处境,葛兰西在分析东西方社会结构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它以市民社会为争夺场域,以凝聚人民共识和达成“集体意志”为旨归,以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民族—人民的文学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具体的实践策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强调文化凝聚民众意志、推动社会变革的意义,从而开创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政治”分析模式。在当今大众文化全面占领人民日常生活的全球化时代,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对我们建立文化统一战线、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领导权 集体意志 民族语言 民族-人民的文学 实践哲学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文艺时代》:战后京派重振的先声
7
作者 戎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7-54,共8页
抗战结束后创刊于北平的《文艺时代》将原平津沦陷区和国统区京派、近京派作家聚集到一起,发出了战后京派重振的先声。刊物由诗人南星主编,撰稿人以平津沦陷区高校师生作家为主体,折射出京派在战争后的庚续。刊物作品以京派、近京派为主... 抗战结束后创刊于北平的《文艺时代》将原平津沦陷区和国统区京派、近京派作家聚集到一起,发出了战后京派重振的先声。刊物由诗人南星主编,撰稿人以平津沦陷区高校师生作家为主体,折射出京派在战争后的庚续。刊物作品以京派、近京派为主,但也兼容了少数非京派乃至倾向共产党立场的作品。战后京派的民族国家话语加强,文学反映时代的广阔度和文学大众化理念凸显,与"人民的文学"一起形成"和而不同"的时代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星 京派 沦陷区 国统区 大众化 人民的文学
下载PDF
分割中的流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总体性——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汉语文学的再审视 被引量:2
8
作者 黄万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5-141,共7页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汉语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新时代的开启和五四"人的文学"传统的延续。两者"共存"于文学分割中的流动,成就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的基本版图,形成多元复杂情境决定的文学格局,...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汉语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新时代的开启和五四"人的文学"传统的延续。两者"共存"于文学分割中的流动,成就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的基本版图,形成多元复杂情境决定的文学格局,也使得这一时期不同空间的文学产生密切的内在联系。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文学流动提供了最丰富的旅外和在地形式,并在日后半个多世纪中华民族文学中得以充分展开,显示了"旅外"源头和"在地"资源的丰厚,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学的流动性叙述,即在不同时空汉语文学的内在联系中把握文学的存在。这一文学史观让人把握到由"1949"而断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丰富的差异性中呈现出的历史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流动 人民的文学 的文学 历史总体性
原文传递
“人民文艺”的历史构成与现实境遇
9
作者 罗岗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11期49-50,共2页
一1947年7月6日,北京大学西语系教员袁可嘉在天津《大公报》的“星期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从分析比较寻修正,求和谐》的文章,区分了“人的文学”和“人民的文学”的不同特征:“人的文学”的基... 一1947年7月6日,北京大学西语系教员袁可嘉在天津《大公报》的“星期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从分析比较寻修正,求和谐》的文章,区分了“人的文学”和“人民的文学”的不同特征:“人的文学”的基本精神,简略地说,包含两个本位的认识,就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或功用说,它坚持人本位或生命本位,就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活动而与其他的活动形式对着说,它坚持文学本位或艺术本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文学 文学与人生 袁可嘉 人民的文学 现实境遇 文学本位 西语系 生命本位
原文传递
话语的革命与颠覆:对“工农兵文艺”思想的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秀琴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138,共7页
继五四新文学运动提出"人的文学"之后,进入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树立了"人民的文学"的视野,尤其是"工农兵文艺"成为文学创作的政策与指导思想之后,"工农兵文学"创作日益演变成知... 继五四新文学运动提出"人的文学"之后,进入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树立了"人民的文学"的视野,尤其是"工农兵文艺"成为文学创作的政策与指导思想之后,"工农兵文学"创作日益演变成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形式,在政治意识形态设计、导演下的"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文学运动,最终成为新兴政权重塑社会阶层结构的政治实践,同时成为新兴政权演绎社会革命合法性的一场辅助性的话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的文学 《讲话》 工农兵文学 大众化 革命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