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学建设的中国经验——费孝通关于“人民社会学”的探索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笔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8,共11页
我国社会学已有一个世纪的学科建设历程,留下了一些值得总结和继承的中国经验,“人民社会学”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一个很好的理论创设与实践路径。费孝通倡导的“人民社会学”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探求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国社会学已有一个世纪的学科建设历程,留下了一些值得总结和继承的中国经验,“人民社会学”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一个很好的理论创设与实践路径。费孝通倡导的“人民社会学”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探求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紧密相连,其核心主张是社会学建设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志在富民”为学术追求,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开展扎实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推动社会学中国化。费孝通倡导并实践的面向中国实际的“人民社会学”对当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具有重要的学术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费孝通 人民社会学”
下载PDF
人民社会是“中国梦”最大动力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鞍钢 王洪川 《学术前沿》 2013年第13期52-59,95,共9页
人民社会是中国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与西方公民社会相比,人民社会更具优越性,可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更加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平等互助、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现代化社会。其建设方法是不... 人民社会是中国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与西方公民社会相比,人民社会更具优越性,可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更加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平等互助、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现代化社会。其建设方法是不断改善民生,社会治理方法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人民社会是增强全社会团结、维持国内长治久安、提高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基础和最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社会 中国梦 改善民生 群众路线
下载PDF
社会法的社会语境:人民社会的政治观念——兼与公法、私法社会语境的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白小平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3-104,共12页
社会语境是介于社会需求事实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媒介场景,作为第三法域或是部门法的社会法也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社会语境系统。当代西方国家因社会内部压力对市民社会自由性和自利性的有限改造,促成了"律他、利他"的人民社会初级... 社会语境是介于社会需求事实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媒介场景,作为第三法域或是部门法的社会法也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社会语境系统。当代西方国家因社会内部压力对市民社会自由性和自利性的有限改造,促成了"律他、利他"的人民社会初级语境形成,体现出"协调市场竞争与进行社会保护"的政治观念,西方国家的社会法是对该政治观念的法制反映。"以人为本、谋求社会成员共同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社会语境的政治观念,中国的社会法建设除应具有"协调市场竞争与进行社会保护"之相同经济、社会功效外,还具有制度自觉的政治功效。人民社会不同层次的政治观念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法立法目标与任务和其在法律体系中不同的实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市民社会 公民社会 人民社会
下载PDF
危险的“人民社会”想象——与王绍光教授商榷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伟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共6页
王绍光批评中国学界的公民社会话语,提出了"人民社会"的新概念。他所破斥的"公民社会"的五个神话,一个涵义不明,四个实属编造。他对公民社会的污名,意在提出一种反现代的人民社会构想。这种构想又与他对无限民主的... 王绍光批评中国学界的公民社会话语,提出了"人民社会"的新概念。他所破斥的"公民社会"的五个神话,一个涵义不明,四个实属编造。他对公民社会的污名,意在提出一种反现代的人民社会构想。这种构想又与他对无限民主的执着密切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人民社会"在文理上全然不通,在学理上不能成立,在政治上危害极大,实为一种危险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公民社会 人民社会 民主 王绍光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人民社会主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高尚全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6,共5页
邓小平同志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人民社会主义,它是给人民带来福祉的社会主义,是老百姓所喜欢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人民社会主义
下载PDF
“人民社会”还是“主权国家”——罗尔斯与亨廷顿在构建多元时代国际新秩序问题上的差别
6
作者 曹瑞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5-38,共4页
在展望多元时代的国际秩序时,罗尔斯和亨廷顿分别以"人民社会"和"主权国家"为基础,进行了颇为不同的预测。罗尔斯认为在"人民社会"的平台之上,国际间将形成在真正的正义原则调控下的稳定秩序;与之相反,... 在展望多元时代的国际秩序时,罗尔斯和亨廷顿分别以"人民社会"和"主权国家"为基础,进行了颇为不同的预测。罗尔斯认为在"人民社会"的平台之上,国际间将形成在真正的正义原则调控下的稳定秩序;与之相反,亨廷顿则认为未来社会多元价值将渗透进主权国家之中,构成它们间斗争的新内容,和平只是力量均衡下的权宜之计。孰是孰非,还需要由现实的实践来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社会 主权国家 多元时代 正义
下载PDF
社会法的本质论与利益调整、维护——法的人民社会语境解说 被引量:1
7
作者 白小平 《时代法学》 2018年第1期11-22,共12页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和法的社会语境的变迁。为修正财产型社会"恶果"的分配型社会,其作用在于克服或逐渐摆脱物对人的支配关系,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分配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民社会的经济基础,人民社会塑造了人以"...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和法的社会语境的变迁。为修正财产型社会"恶果"的分配型社会,其作用在于克服或逐渐摆脱物对人的支配关系,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分配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民社会的经济基础,人民社会塑造了人以"人民"的形式独立而合作地存在,它是社会法的社会基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处在社会形态过渡时期的社会法本质是"规范强者与社会弱者之间的社会合作关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合作维护之法"。对社会弱者的二次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公平开放配置是社会法利益调整的关键内容,社会法以社会合作利益为特征,以社会保护、社会补偿、社会预护、社会促进为利益维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法的本质 社会合作利益 人民社会 利益调整
下载PDF
中国社会重建的目标只能是人民社会
8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6-246,共1页
王绍光撰文《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指出,社会主义中国,社会重建的目标只能是人民社会。“公民社会”与“人民社会”只有一字之差,但两种思路提供的是看待社会的不同视角与不同评判标准。公民社会的视角是聚焦... 王绍光撰文《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指出,社会主义中国,社会重建的目标只能是人民社会。“公民社会”与“人民社会”只有一字之差,但两种思路提供的是看待社会的不同视角与不同评判标准。公民社会的视角是聚焦社会的一小部分,即据说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愿性、民间性、自治性的会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重建 社会发展 人民社会
下载PDF
论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转向人民社会主义经济
9
作者 周天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11,共8页
关键词 国家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人民社会 经济模式 国有企业 国有经济 小企业 劳动者 人民社会 政府垄断
下载PDF
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10
作者 《资料通讯》 2002年第1期28-28,共1页
随着改革的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正由国家社会主义走向人民社会主义,这引发了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以及对政府职能的重新认识与再定位。对此,深圳大学陶一桃在《求是学刊》2001年第6期发文,指出在人民社会主义下政府的职... 随着改革的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正由国家社会主义走向人民社会主义,这引发了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以及对政府职能的重新认识与再定位。对此,深圳大学陶一桃在《求是学刊》2001年第6期发文,指出在人民社会主义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社会主义制度 政府职能 中国 公共物品 产权保护 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
下载PDF
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 被引量:33
11
作者 王绍光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48,5,共23页
本文对风行一时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批评,指出有关公民社会的种种说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名不正,言不顺";二是"名实不符"。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名不正"问题,指出这个概念的本义不清,中文... 本文对风行一时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批评,指出有关公民社会的种种说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名不正,言不顺";二是"名实不符"。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名不正"问题,指出这个概念的本义不清,中文译名更带有严重的误导性。"民间会社"也许是更准确的翻译。第二部分讨论"名实不符"问题,指出公民社会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神效未必存在,并逐一戳破了围绕公民社会的种种神话,如同质的神话、圣洁的神话、独立的神话、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神话、民主动力的神话。在批评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文章的第三部分论证,公民社会不应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方向,真正值得中国人追求的是构筑一个以劳动大众为主体的政治共同体——人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人民社会 非政府组织 非营利组织 第三部门
原文传递
市民社会的理念——再论王绍光的“人民社会”构想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伟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82,6,共12页
黑格尔—马克思理论传统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未能揭示现代市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回到近代英美传统中广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于今日中国更有意义。广义的市民社会概念指向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秩序,它与商业社会相适应,以现代市民为主体,以法治... 黑格尔—马克思理论传统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未能揭示现代市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回到近代英美传统中广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于今日中国更有意义。广义的市民社会概念指向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秩序,它与商业社会相适应,以现代市民为主体,以法治为本质,包含了一系列抽象规则,并要求相应的市民风尚与礼貌。王绍光提出的"人民社会"构想,不符合商业社会的时代精神,指向的是一种集体本位、漠视个体权利与自由的支配体系。中国社会建设的方向是以宽容、文明、和平、诚信、自由为特征的市民社会,而非基于阶级区分构建起来的排斥公民自由、徒具人民之名而无其实的"人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人民社会 法治
原文传递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13
作者 王东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24年第6期999-1006,共8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社会保险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社会保险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督工作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保险 调节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工作 党中央重大决策 执法
下载PDF
人民主体观:新时代人民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石及其实现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文新 《政治经济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136-151,共16页
人民主体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也是贯穿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始终的哲学精髓,表现为人民历史主体观、人民公有制度论、人民党性宗旨观、人民历史价值观、人民思维方式论、人民实践方法论、人民改革开放观... 人民主体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也是贯穿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始终的哲学精髓,表现为人民历史主体观、人民公有制度论、人民党性宗旨观、人民历史价值观、人民思维方式论、人民实践方法论、人民改革开放观,以及人民共享发展观、人民发展道路观和人民红色江山论等十个方面,是人民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石。以此为基础,将人民主体观落实于社会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以人民为主体推进构筑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人民社会砥柱架构,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文化体系,进而拓展到建设以人民为主体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福祉和和谐社会体系,惠民利民为民的生态文明体系,以及人民主体的国家安全、国防和外交体系等,最终形成以五位一体为基本架构、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各事务充分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为中心 人民主体观 人民社会 美好生活需要 共同富裕
原文传递
迈向社会自治的人民调解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昕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89,共3页
当前,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纠纷解决能力较低等严重问题,这既有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有体制方面的深层原因。即人民调解是一种外生型和政府控制型调解,缺乏民间调解制度本应具有的内在活力。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方向是迈向社会自治型的人民调解... 当前,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纠纷解决能力较低等严重问题,这既有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有体制方面的深层原因。即人民调解是一种外生型和政府控制型调解,缺乏民间调解制度本应具有的内在活力。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方向是迈向社会自治型的人民调解,实现从外生型调解向内生型调解的转变,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调解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调解 社会自治型人民调解 调解员调解制度
下载PDF
论尊重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16
作者 祝福恩 《学习论坛》 2004年第2期43-44,共2页
十六大报告极大地扩展了劳动的涵义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并从劳动概念破题 ,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起来 ,立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 尊重和保护 有益 人民社会 劳动
下载PDF
国史中的社会史:学科定位与基本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编撰与心得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文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16年第1期232-256,共2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写作完成,是国史学科体系和构建国史中的社会史的基本框架的创新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程、特征和规律,这里的"社会"是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并列的"小社会",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写作完成,是国史学科体系和构建国史中的社会史的基本框架的创新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程、特征和规律,这里的"社会"是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并列的"小社会",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民生和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出发,新中国社会发展史也就是围绕民生主线开展的社会建设史,据此可以梳理出新中国社会进步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新中国60余年的社会发展历程,成就突出,问题也不少,但是除了一个时期的工作失误和指导思想出现偏差以外,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不足、不平衡造成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进步的过程。希望这本即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能够对丰富国史、党史的学习有所贡献,也能够对推动中国今后的社会建设、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 社会建设 社会发展 基本框架
下载PDF
社会主义人民性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研究
18
作者 苏学权 黄日干 《传承》 2016年第9期96-100,共5页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人民性,两者不仅拥有着共同的经济前提,而且有着相同的政治基础。通过从经济前提和...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人民性,两者不仅拥有着共同的经济前提,而且有着相同的政治基础。通过从经济前提和政治基础着手,力求挖掘社会主义人民性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试图论证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人民性的又一重大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人民 科学发展观 联系
下载PDF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主要形式
19
作者 何虹 高泉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5,共4页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六部分以“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题,用一个独立的篇幅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关键词 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共
下载PDF
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小辉 罗春梅 《宁夏党校学报》 2013年第1期21-24,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又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又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的制胜法宝和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路线 以人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