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人物的命运史——中短篇小说集《无影无踪》自序
1
作者 陈世旭 《海内与海外》 2023年第4期111-111,共1页
本书收入的是我最近十年在文学期刊发表的部分中短篇小说。题材集中在我度过整个青春时期的“江洲”。其中的中篇小说《那时明月》在《北京文学》刊发时,评论家归类为“知青题材”。我颇荣幸。事实上,小说中的那拨儿“城里人”并没有“... 本书收入的是我最近十年在文学期刊发表的部分中短篇小说。题材集中在我度过整个青春时期的“江洲”。其中的中篇小说《那时明月》在《北京文学》刊发时,评论家归类为“知青题材”。我颇荣幸。事实上,小说中的那拨儿“城里人”并没有“知青”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短篇小说集 《北京文学》 知青题材 文学期刊 人物的命运 中篇小说 城里人
原文传递
《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的相学试解(上篇)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象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4-58,共5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寓)示。通过对作品的外貌描写分析可以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中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寓示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尽管相学是一种没有科学道理的预测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寓)示。通过对作品的外貌描写分析可以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中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寓示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尽管相学是一种没有科学道理的预测体系,但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相学流行,他受此影响并运用外貌描写来暗寓人物命运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一结论如果成立,将是对《红楼梦》预示手法的一个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外貌描写 人物的命运
下载PDF
《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的相学试解(下篇)
3
作者 吴象枢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6年第3期133-137,共5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示,通过分析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的描写中也暗含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预示方式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这一结论,对小说中的预示系统做一个重要补充。
关键词 红楼梦 外貌描写 人物的命运及结局
下载PDF
《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的相学试解(上篇)
4
作者 吴象枢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6年第1期137-143,共7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寓)示,通过分析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中也暗含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寓示方式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这一结论,对小说中的预示系统作一个重要补充。
关键词 红楼梦 外貌描写 人物的命运及结局
下载PDF
《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的相学试解(中篇)
5
作者 吴象枢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6年第2期144-148,共5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示,通过分析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中也暗含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预示方式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这一结论,对小说中的预示系统做一个重要补充。
关键词 红楼梦 外貌描写 人物的命运及结局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人名隐喻”
6
《格言(校园版)》 2021年第21期12-13,共2页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独具匠心的曹雪芹大量使用了谐音来定名,有的是用鸟名,有的是用花名,有的是用珠宝玉器的名字。许多人物的名字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等等。
关键词 《红楼梦》 人名隐喻 人物的命运 人物性格特点 曹雪芹 讽刺 独具匠心 深意
下载PDF
“边缘人物”的命运与色彩——电视剧《人世间》中“好人文化”的启迪
7
作者 苏芯冉 李树榕 《群言》 2022年第7期34-37,共4页
读梁晓声的作品,总是很快就陷入对故事悬念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切中,最终通过各色人物的命运形成对人性、对文化甚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读《人世间》如此,看同名电视剧亦如此。有人说,“命”是爹妈给的,“运”是社会给的;前者... 读梁晓声的作品,总是很快就陷入对故事悬念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切中,最终通过各色人物的命运形成对人性、对文化甚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读《人世间》如此,看同名电视剧亦如此。有人说,“命”是爹妈给的,“运”是社会给的;前者决定着人的体魄和性格,后者决定着人的经历和机遇。而笔者觉得,二者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家庭的变化影响个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规律 梁晓声 人物的命运 边缘人物 人物性格 电视剧 相辅相成
原文传递
一盏照亮人性的明灯
8
作者 杨国诚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第2期80-80,共1页
如果淡化小说的时代背景,《城的灯》完全可以作为一篇纯粹讲人性的小说来读。可能很多小说都有这样的特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风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的存在构造出的社会关系网也是时... 如果淡化小说的时代背景,《城的灯》完全可以作为一篇纯粹讲人性的小说来读。可能很多小说都有这样的特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风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的存在构造出的社会关系网也是时代的缩影。只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小说,那就过于简单了,也肯定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当然,任何一篇小说都会书写出一定的人情与人性。要说冯家昌坏吗?是一个纯粹的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辜负良知之徒吗?好像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复杂性,不能单纯用"好"或"坏"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的灯》 社会关系网 忘恩负义 冯家昌 人物的命运 人情与人性 见利忘义
下载PDF
书海拾贝
9
作者 星辰 《青春期健康》 2020年第14期74-75,共2页
1.《明朝那些事儿》(1-9)内容简介:《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明朝三百年间的历史。作品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运用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 1.《明朝那些事儿》(1-9)内容简介:《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明朝三百年间的历史。作品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运用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作品也是一部明朝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那些事儿》 政治经济制度 人伦道德 全景展示 人物的命运 内容简介
下载PDF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10
作者 王颖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年第24期62-62,共1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12册第四组课文的首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导读告诉学生: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学习本组课文要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卖火...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12册第四组课文的首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导读告诉学生: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学习本组课文要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的命运 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 方法
下载PDF
浅谈《社戏》三组物象的诗意内涵
11
作者 王在恩 《语文学习》 2024年第5期51-53,共3页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在一部叙述作品中,任何物件都总是神奇的。”[1]以此观照鲁迅先生的《社戏》,可以感受到其中“物件”的神奇。《社戏》中有哪些“物件”(也就是物象)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组:“船和河”为核心的一组,“月和村...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在一部叙述作品中,任何物件都总是神奇的。”[1]以此观照鲁迅先生的《社戏》,可以感受到其中“物件”的神奇。《社戏》中有哪些“物件”(也就是物象)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组:“船和河”为核心的一组,“月和村”为核心的一组,“豆和戏”为核心的一组。这三组物象,都不同程度地被鲁迅先生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把这些“物象”不同程度地意象化了。这些物象负载着小说人物的命运、小说的要旨,也负载着这篇诗化小说的深刻意蕴。这三组物象在小说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艺术整体。下面笔者就试着解读这三组物象的诗意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维诺 诗意内涵 诗化小说 意象化 《社戏》 鲁迅先生 深刻意蕴 人物的命运
原文传递
走进《红楼梦》——诗如其人
12
《十几岁》 2024年第1期10-10,共1页
木心先生曾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红楼梦》中的诗词,不能脱离小说本身,更不能脱离小说人物的命运。
关键词 《红楼梦》 人物的命运 诗如其人 诗词 脱离
原文传递
逃跑的人
13
作者 程舒颖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42-153,共12页
原刊编辑荐语《逃跑的人》写驻扎边疆的一代人。不同于前辈作家的书写方式,程舒颖既不着意于歌颂崇高,也不刻意诉说牺牲,她紧紧抓住人物的命运走向,将以“我”父亲、陈贞德为代表的军人命运放置其上、其下共三代人中去观照,去理解,去反... 原刊编辑荐语《逃跑的人》写驻扎边疆的一代人。不同于前辈作家的书写方式,程舒颖既不着意于歌颂崇高,也不刻意诉说牺牲,她紧紧抓住人物的命运走向,将以“我”父亲、陈贞德为代表的军人命运放置其上、其下共三代人中去观照,去理解,去反思。其中的阴错阳差与相互牵,令人晞嘘。小说用“我”的视角讲述父辈,其中饱含“我”的情感和困惑,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进叙述。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年小说家程舒颖已经找到了属于她的故事腔调,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同时,小说有一些“藏”的东西,既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也为作者自身留下了更多可能性。我们期待着程舒颖能够成为一个一直写下去的真正的小说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德 想象空间 书写方式 三代人 逃跑 人物的命运 举重若轻 小说家
原文传递
石库门里的人间烟火
14
作者 居平 《民主》 2023年第11期59-63,共5页
内容简介小说《天井》通过主人公苏页和徐京墨大家庭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上海石库门的历史变迁为大背景,上海房地产发展为辅线,穿插写了上海不同风格的十二处石库门以及与其相关的从清末民国到现在十二位女性的故事,人物的命运与石库门... 内容简介小说《天井》通过主人公苏页和徐京墨大家庭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上海石库门的历史变迁为大背景,上海房地产发展为辅线,穿插写了上海不同风格的十二处石库门以及与其相关的从清末民国到现在十二位女性的故事,人物的命运与石库门的命运休戚相关,跌宕起伏,由此可见上海石库门的发展简史。乡愁难追熊月之石库门曾经是上海主要民居样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三分之二以上人口居住在石库门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库门 清末民国 爱情故事 发展简史 人物的命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乡愁
原文传递
今天,我们聊一聊福克纳
15
《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与时评)》 2023年第3期72-74,共3页
福克纳曾言:“人类内心冲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书写的对象。”他在作品中践行这一信条,在创作中始终关注人物的命运和际遇,勾勒出20世纪美国南方动荡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真实样貌。
关键词 底层人物 福克纳 内心冲突 人物的命运 际遇
原文传递
巴金的《家》——小说、话剧和电影
16
作者 卫建民 《群言》 2022年第5期62-63,共2页
最近去首都剧场看了人艺演出的话剧《家》。坐在台下,我专注于剧情的进展和人物的命运:当觉慧和鸣凤在荷花池边互诉心曲时,我流下了眼泪;当觉新和梅相遇而各有隐痛、不能畅谈时,我又流泪。因看戏动情,自己都感到好笑。
关键词 《家》 首都剧场 荷花池 鸣凤 觉慧 巴金 人物的命运 话剧
原文传递
有生(节选)[长篇小说]
17
作者 胡学文 《新华文摘》 2022年第5期70-76,77-87,共18页
《有生》是作家胡学文花数年时间完成的一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伞状的叙事结构一祖奶乔大梅的一生为伞柄,其他五人的故事为伞骨,散点透视般地讲述了从清末乔大梅出生直至当下,跨越历史百年。小说中,主人公乔大梅的一生与... 《有生》是作家胡学文花数年时间完成的一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伞状的叙事结构一祖奶乔大梅的一生为伞柄,其他五人的故事为伞骨,散点透视般地讲述了从清末乔大梅出生直至当下,跨越历史百年。小说中,主人公乔大梅的一生与其他人物的命运和生活交织相伴,他们轮番登场,自成景致,各具风流。小说也因了这样的写法,带领着读者越过单纯的故事,去追寻人物各自的命运走向、探勘他们丰盈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学文 散点透视 命运走向 叙事结构 人物的命运 内心世界 轮番登场 长篇小说
原文传递
我也曾是“周秉义”
18
作者 葛国顺 《中国老年》 2022年第12期46-47,共2页
央视一套黄金档重磅热播由梁晓声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人世间》改编的58集电视剧,起初我还是以消遣的心态随便看看,然而看了几集便上瘾了,竟然一发不可收。剧中跌宕起伏的人生岁月、人世间酸紺苦辣众生相的情节描写,历史的长镜头把... 央视一套黄金档重磅热播由梁晓声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人世间》改编的58集电视剧,起初我还是以消遣的心态随便看看,然而看了几集便上瘾了,竟然一发不可收。剧中跌宕起伏的人生岁月、人世间酸紺苦辣众生相的情节描写,历史的长镜头把我也带回了那个年代,不时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牵肠挂肚,为那些似曾相识的记忆潸然泪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人生岁月 央视一套 梁晓声 一发不可收 众生相 同名小说 人物的命运
原文传递
知青剧激荡40年
19
作者 王亚晶 《党员生活(湖北)》 2022年第20期54-55,共2页
央视的开年大戏《人世间》,一经播出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更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人世间》的故事开始于知青“上山下乡”,结束于知青“建设家乡”,将中国近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凝缩在一个个平凡的... 央视的开年大戏《人世间》,一经播出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更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人世间》的故事开始于知青“上山下乡”,结束于知青“建设家乡”,将中国近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凝缩在一个个平凡的个体身上,让人们不禁回想往昔的峥嵘岁月,并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知青 上山下乡 人物的命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