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同云冈北魏中期洞窟人物雕刻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以右肩半披式袈裟和通肩式袈裟佛像为中心 被引量:9
1
作者 黄文智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19,共17页
云冈石窟的开凿,标志着汉文化地区规模化、群体化佛教造像登上舞台,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章以云冈石窟北魏中期洞窟着右肩半披式袈裟和通肩式袈裟佛像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结合的方法分析,认为主流... 云冈石窟的开凿,标志着汉文化地区规模化、群体化佛教造像登上舞台,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章以云冈石窟北魏中期洞窟着右肩半披式袈裟和通肩式袈裟佛像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结合的方法分析,认为主流的、注重形体结构刻画的人物造型,存在云冈第20窟主尊凸棱附线刻和第19窟主尊扁平阶梯状附线刻两种代表性雕刻技法,后者发展为基本形式。洞窟人物坐像大体合乎人体正常比例关系,而巨大立像受所在洞窟环境制约,头部比例明显偏大。大型造像量感丰富,衣装贴体,四肢与躯体空间关系清晰,小型造像则有所弱化。云冈人物雕刻模式在形成之中及其后一段时间,传播到北魏领土的大部分地方,继而出现如实模仿云冈石窟的中央样式以及突出个性的地方样式两种风格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北魏中期 人物雕刻模式 佛教造像 通肩式袈裟 半披式袈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