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对宗教信仰的社会观照与人生观照 被引量:10
1
作者 檀传宝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4-71,共8页
从社会批判的角度看,宗教的确是"人民的鸦片";但是如对宗教进行人生观照,又不难发现其在终极价值关怀上的某些特殊意义。我们不仅要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宏观分析宗教信仰的存在,而且也要从人生的角度,内在地观照、肯定宗教对于... 从社会批判的角度看,宗教的确是"人民的鸦片";但是如对宗教进行人生观照,又不难发现其在终极价值关怀上的某些特殊意义。我们不仅要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宏观分析宗教信仰的存在,而且也要从人生的角度,内在地观照、肯定宗教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方面,并以此为契机在教育及宗教两个系统内实现对宗教教育与文化资源的深度开掘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信仰 社会观照 人生观照
下载PDF
论教育的人生观照 被引量:2
2
作者 彭文晓 申来津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5-189,共5页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培养人必须以科学的人性观为基础。教育应在秉承人性、涵养人性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人生观照。现代人性观认为,人性是其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教育的人生观照主要体现为教育的生命关怀...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培养人必须以科学的人性观为基础。教育应在秉承人性、涵养人性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人生观照。现代人性观认为,人性是其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教育的人生观照主要体现为教育的生命关怀、现实关怀和精神关怀。教育现实关怀在学校教育中的恶性膨胀,导致学校教育人生观照的失衡。实现教育生命关怀、现实关怀和精神关怀的互动、和谐,是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人性 人生观照 生命关怀 现实关怀 精神关怀
下载PDF
从《秋风纨扇图》看唐寅的人生观照
3
作者 李秀霞 《美术大观》 2012年第2期51-51,共1页
"秋风纨扇"是写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的典故。据《昭明文选》记载:才女班婕妤是西汉时成帝的宠妃,被冷落后作了首《怨歌行》以哀叹被遗弃的情怀:"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 "秋风纨扇"是写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的典故。据《昭明文选》记载:才女班婕妤是西汉时成帝的宠妃,被冷落后作了首《怨歌行》以哀叹被遗弃的情怀:"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①唐代诗人王建的《调笑令》:"团扇,团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风纨扇图》 人生观照 唐寅 《昭明文选》 唐代诗人 团扇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中黑夜意象背后的人生观照
4
作者 付丽娅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4-67,共4页
在余华的笔下,夜是漆黑、阴森、压抑的,是寂静、凄绝、冷漠的。然而,在余华作品中时常出现的"黑夜",不仅是描绘的自然环境,而且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意象。本文以余华两个不同写作阶段作品中的黑夜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黑夜意象背... 在余华的笔下,夜是漆黑、阴森、压抑的,是寂静、凄绝、冷漠的。然而,在余华作品中时常出现的"黑夜",不仅是描绘的自然环境,而且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意象。本文以余华两个不同写作阶段作品中的黑夜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黑夜意象背后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黑夜意象 人生观照
下载PDF
马克思人学人生观照的生存视界
5
作者 魏传光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19-23,共5页
在不同社会和历史阶段,人生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域"。马克思人学以人的"生存实践性"理解为基础,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两大主线,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照的"生存-发展"模式。现代人的生存... 在不同社会和历史阶段,人生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域"。马克思人学以人的"生存实践性"理解为基础,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两大主线,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照的"生存-发展"模式。现代人的生存内涵和困境还没有远离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和对现代人生的观照。马克思对现代人的生存观照主要有三个方面: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境遇、现代人的交往生存、现代人的社会公共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人学 人生观照 生存 视界
下载PDF
儿童视角下的人生观照——评萧红的《呼兰河传》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琳 《文教资料》 2012年第27期70-72,共3页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儿童视角是她所青睐的一种叙事策略。她借助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人生百味,礼赞天地万物,从而在对生活本真的真情抒写中传达了她对于人生的独特观照。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儿童视角 人生观照
下载PDF
用文学人生观照现实人生——《项链》创新课设计
7
作者 朱立汉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0年第9期104-105,共2页
一、文本定位 《项链》一文结构之出色,人物描写技巧之高明,历来为人称道,是鉴赏的典范。该小说故事情节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从深层次上理解却不容易。周作人说:“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宽容,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社... 一、文本定位 《项链》一文结构之出色,人物描写技巧之高明,历来为人称道,是鉴赏的典范。该小说故事情节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从深层次上理解却不容易。周作人说:“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宽容,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链》 现实人生 人生观照 创新课 设计 文学 小说教学 描写技巧
下载PDF
相思背后的人生观照——《蝶恋花》课堂实录
8
作者 刘伟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8期26-27,共2页
一、课例构思(一)两重情感的互补。这首词有两重人物形象:一为那位缱绻于相思中的女子,一为作者自己。也有两重情感:一为“相思”,一为对人生的理性观照。解读本词首先妥保证那位女子形象的完整性、品出她的相思情尤为重要,
关键词 人生观照 《蝶恋花》 相思 课堂实录 女子形象 人物形象 理性观照 情感
下载PDF
朱淑真咏梅诗词中的人生观照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文颖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122-122,共1页
梅花是众多词人钟爱的意象之一,历来是文人墨客赞咏的对象。宋代才女朱淑真,一生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词,梅如朱淑真灵魂的化身,高洁、孤傲、飘逸。对梅花的关爱中朱淑真也蕴藏着对自身的怜惜之情,怜梅与自怜紧密相连。
关键词 朱淑真 咏梅诗词 人生观照
原文传递
摭谈基于“人生观照”的班级建设
10
作者 季志锋 毛春霞 《中国教师》 2014年第15期83-85,共3页
最近两则新闻:一则是英国一所私立学校因青少年有晚睡的自然倾向而早起困难,打算取消上午课,将六年级学生每天的课程安排从下午1:30开始,旨在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减轻学生的压力;
关键词 班级建设 人生观照 私立学校 课程安排 青少年 学生 六年级 上课
原文传递
两座山的人生观照
11
作者 王格 《招生考试通讯(中考版)》 2010年第10期45-45,共1页
我不是一位登山爱好者。但近几年,大大小小的山也登过一些。其实我挺打怵登山的,不但体力不行,而且技术也成问题,腿比较软,下山的时候,经常踩不实,坐个腚蹲,再不就一哧溜,还把周围的登山者吓一跳。说:“这多危险呀!”记得几... 我不是一位登山爱好者。但近几年,大大小小的山也登过一些。其实我挺打怵登山的,不但体力不行,而且技术也成问题,腿比较软,下山的时候,经常踩不实,坐个腚蹲,再不就一哧溜,还把周围的登山者吓一跳。说:“这多危险呀!”记得几年前登泰山的时候,我像一个专业登山运动员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观照 登山运动员 爱好者
原文传递
论社会边缘人群的生存价值及其人生关照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万里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40-43,共4页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社会边缘人日渐增多。社会边缘人群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弱化社会矛盾、彰显社会生态伦理的崇高;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提高人生幸福指数。根据社会生态伦理的共生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社会边缘人日渐增多。社会边缘人群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弱化社会矛盾、彰显社会生态伦理的崇高;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提高人生幸福指数。根据社会生态伦理的共生要求,社会应当给予边缘人群更多的人生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边缘人 生存价值 社会生态伦理 人生观照
下载PDF
“凝视”浙东唐诗中的自然观与人生观
13
作者 杜夫利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170-174,共5页
浙东唐诗是中华文化血脉之躯体的动脉,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亲密互动的结晶。浙东唐诗研究有力推进着浙江精神的发扬、年青一代的思想传承与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化。该文聚焦唐代诗人创作的与浙东有关的诗歌与散文,从"凝视"理论... 浙东唐诗是中华文化血脉之躯体的动脉,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亲密互动的结晶。浙东唐诗研究有力推进着浙江精神的发扬、年青一代的思想传承与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化。该文聚焦唐代诗人创作的与浙东有关的诗歌与散文,从"凝视"理论的视角对唐代浙东文学名篇展开话语分析、美学评价与意境建构,探讨唐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与文化气质。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唐人传达着物我交融、相互生发的"和合"自然观与生态美学思想。在与自我及社会的对话中,唐人追求不一般的人生境界与灵魂表达,在对生命本真的探寻中,书写着自由又多样的人文气质,安放着不安而向上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唐诗 “和合”自然观 生态美学 人生观照 凝视理论
下载PDF
信仰教育及其价值论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吕红霞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24,共3页
信仰教育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更具有重要的人生观照意义,二者都是信仰教育的价值所在。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工具性价值是明显的;从人的需求的角度来看,属人性亦是不难发现的。二者在信仰教育中是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单纯地强调任何... 信仰教育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更具有重要的人生观照意义,二者都是信仰教育的价值所在。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工具性价值是明显的;从人的需求的角度来看,属人性亦是不难发现的。二者在信仰教育中是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工具化的偏执或属人性的极端都是对信仰教育的误读和对教育规律的违背。鉴于目前我们的信仰教育中忽视和排斥工具性的现象,旗帜鲜明地宣扬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突出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导向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教育 价值 工具性 人生观照
下载PDF
关注“优存”的赏美意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史鸿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104-108,共5页
中国古代美学凝结着关注人格提升的生命意味。这种特征尤其表现在赏美观照与鉴赏)观念中。其基本视野是把对自然的现照当作人生现照,把自然界看作人的生命发展与完善即优存的源泉和动力;道、儒、禅三大美学流派由于看待主客体交融共... 中国古代美学凝结着关注人格提升的生命意味。这种特征尤其表现在赏美观照与鉴赏)观念中。其基本视野是把对自然的现照当作人生现照,把自然界看作人的生命发展与完善即优存的源泉和动力;道、儒、禅三大美学流派由于看待主客体交融共生的模式不同,分别形成了养生、养性、养心的优存追求;而悟生与畅生的现照方式,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赏美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存” 自然观照 人生观照 养生 养性 养心 悟生 畅生
下载PDF
从“原乡”形象看王鼎钧散文家园情怀的特质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彩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8-81,共4页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亦使其家园情怀别具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乡 人生观照 审美内蕴 王鼎钧 散文 家园情怀
下载PDF
大历十才子与方外隐逸诗人之隐逸诗比较
17
作者 张声怡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82-88,共7页
“吏隐”作为大历十才子的生活特征之一,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这与当时方外隐逸诗人因其不同的人生观照所创作的诗作相映成趣。方外隐逸诗人又可分为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大历十才子和方外隐逸诗人之间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 “吏隐”作为大历十才子的生活特征之一,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这与当时方外隐逸诗人因其不同的人生观照所创作的诗作相映成趣。方外隐逸诗人又可分为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大历十才子和方外隐逸诗人之间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方外隐逸诗人对真隐精神的写作与十才子的“伪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后者来说,现实的功利主义态度和价值上的物质取向使其隐逸诗作之精神内涵大打折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历十才子 吏隐 方外隐逸诗人 人生观照
下载PDF
夜的聆听者——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夜意象
18
作者 付丽娅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1-94,共4页
现当代文学的许多作家似乎都钟情于"夜",不约而同地喜爱聆听夜的声音,在作品里运用夜的意象。他们笔下有温暖的夜、沉思的夜、恐怖的夜、死亡的夜、阴冷的夜、凄凉的夜……。本文探讨夜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不同表... 现当代文学的许多作家似乎都钟情于"夜",不约而同地喜爱聆听夜的声音,在作品里运用夜的意象。他们笔下有温暖的夜、沉思的夜、恐怖的夜、死亡的夜、阴冷的夜、凄凉的夜……。本文探讨夜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夜意象背后作家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 夜意象 生命感悟 人生观照
下载PDF
天国里痛苦的理想主义者——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许地山及其创作 被引量:3
19
作者 席扬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57-61,共5页
本文认为,许地山的宗教情怀是构成其文本文化意味的决定因素。其作品的价值质点是在宗教理想与严酷现实、清醒的人生观照与宗教化的人生归宿这两重矛盾范畴中获取的。宗教的悯世意识与现实主义的“为人生”在许地山的人格与作品中合二... 本文认为,许地山的宗教情怀是构成其文本文化意味的决定因素。其作品的价值质点是在宗教理想与严酷现实、清醒的人生观照与宗教化的人生归宿这两重矛盾范畴中获取的。宗教的悯世意识与现实主义的“为人生”在许地山的人格与作品中合二为一。其优患意识不仅体现在对现世人生不平的揭示上,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人类的原生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地山 理想主义者 文化现象 宗教情怀 现实主义 人生观照 文化意味 决定因素 人生而艺术
下载PDF
中国小说观念在近代的演变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齐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7,共16页
由于英国用大炮轰开了清朝闭锁的国门,外国列强纷纷进入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东西方文化冲突日趋激烈,传统帝制和支撑它的意识形态解体,传统小说和与之相关联的小说观念也发生了极... 由于英国用大炮轰开了清朝闭锁的国门,外国列强纷纷进入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东西方文化冲突日趋激烈,传统帝制和支撑它的意识形态解体,传统小说和与之相关联的小说观念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在作品性质上,由传统的视小说为“闲书”,转变为以小说为启蒙民众的“通俗教育之利器”和学校“教科书”;在知识归属上,由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子部诸子之一类,改属于文、理、工、农、医等现代学科的文科之文学类;在作品内容上,从强调“羽翼正史”,以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到主张“今社会之见本”和“理想世界之描写”,以塑造美的形象“陶融人之性灵”;在文体分类上,从士人小说观念与民间小说观念的疏离,到明确区分民间小说的不同类型,即从统称一切通俗文学和讲唱文艺之小说,到注意区分小说的散文与韵文和书面与口头,从而使小说、戏曲、小唱三种文体得以独立。正是这些进展,传统小说观念逐渐获得了现代小说观念的丰富内涵,于是,近代小说观念成为传统小说观念向现代小说观念演进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书 教科书 子部 文学学科 羽翼正史 观照社会人生 统类 分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