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失业与人生转型 被引量:3
1
作者 曾群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163,共23页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了失业对中国青年人生转型的影响,指出西方理论运用于中国时具有局限性,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人生转型的含义并非脱离原生家庭关系网络而独立,而是在原有家庭关系网络中实现经济自立,并为处于社会网络的父母争...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了失业对中国青年人生转型的影响,指出西方理论运用于中国时具有局限性,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人生转型的含义并非脱离原生家庭关系网络而独立,而是在原有家庭关系网络中实现经济自立,并为处于社会网络的父母争面子以及反哺父母。失业对中国青年人生转型的影响主要表现其拖延了青年以上人生目标的实现。本文还简要地讨论了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失业 人生转型
下载PDF
从春到夏:何其芳的成都体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建锋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4期62-67,共6页
1938年2月至8月,何其芳在成都。在何其芳的成都体验里,成都处在沉睡与苏醒之间,处在循旧与趋新之间,处在"休闲"与"工作"之间。外在的两极对立与内在的心理动因合力将何其芳引向了苏醒、趋新和"工作"。如... 1938年2月至8月,何其芳在成都。在何其芳的成都体验里,成都处在沉睡与苏醒之间,处在循旧与趋新之间,处在"休闲"与"工作"之间。外在的两极对立与内在的心理动因合力将何其芳引向了苏醒、趋新和"工作"。如果说在山东莱阳,何其芳思想发生了初步的变化,那么从春到夏的成都体验,则让何其芳开始以行动去追寻自己理想,从而完成了诗歌与人生的双重"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成都体验 诗歌转型 人生转型
下载PDF
施蛰存抗战时期的文化活动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孔刘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55,共11页
抗战八年,施蛰存流离辗转于西南大后方,默默承受家国之痛,以坚定的信念期待着民族的解放和胜利的到来,同时他也坚持自己一贯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念,对抗战文学的浮躁之气多有诽议,并因此遭到左翼作家的批评。抗战中,施蛰存也完成了由自由... 抗战八年,施蛰存流离辗转于西南大后方,默默承受家国之痛,以坚定的信念期待着民族的解放和胜利的到来,同时他也坚持自己一贯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念,对抗战文学的浮躁之气多有诽议,并因此遭到左翼作家的批评。抗战中,施蛰存也完成了由自由作家到学者教授的身份转变,虽然遗憾地放弃了文学创作,但这一人生转型不仅从此为其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也开启了他从"文"到"学","文""学"相长的人生新境界,并奠定了其一生文化事业之"四扇窗户"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情怀 文化抗战 《文学之贫困》 人生转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