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理解方式的变化
1
作者 李淑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25,共6页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二重化 利己主义 实践 现实的个人 社会关系
下载PDF
从马克思哲学看“分工”的历史展开
2
作者 祝利民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38,共4页
人的二重性的外化就类的层面来说,是通过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来实现的,分工是人类展开和实现自身的契机。由于分工从本质上构成了现有的生产实践,它具备实现这一展现的历史担当。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进而表现为经济与政治、... 人的二重性的外化就类的层面来说,是通过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来实现的,分工是人类展开和实现自身的契机。由于分工从本质上构成了现有的生产实践,它具备实现这一展现的历史担当。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进而表现为经济与政治、乡村与城市、市民社会与国家等一系列辩证关系的展开。分工的扬弃,意味着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隐性或公开的二元论视野也将被超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将被彻底解决,哲学因此得到真正的实现和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工 人的二重化 扬弃 实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