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现象学的情境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1
作者 李昕桐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4年第4期60-66,共7页
儿童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性模式",即系统观察和文件引入这样的对象性的"素群"分析,我们要为儿童建立符合其个人情境成长完善的共同情境。这就要依据施密茨的新现象学情境理论。儿童只有在共同情境中实现原初的身体... 儿童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性模式",即系统观察和文件引入这样的对象性的"素群"分析,我们要为儿童建立符合其个人情境成长完善的共同情境。这就要依据施密茨的新现象学情境理论。儿童只有在共同情境中实现原初的身体性、身体交流,真正地理解了人的解放与回归的含义,并能够自如地转换,再使其个人情境不断完善后,诸如规范、准则这些所谓社会化前提的东西才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象学 情境 身体交流 人的解放与回归
下载PDF
诗语言情境的新现象学意蕴
2
作者 李昕桐 《武陵学刊》 2014年第4期43-47,共5页
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提出了情境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诗语言范畴中,阐释了诗语言情境的内涵。诗语言通过象征、隐喻和韵律等表现手法更加贴切地阐释情境。诗语言展示人类情感的脆弱和质朴,引发了施密茨对诗语言的人学思考。诗语... 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提出了情境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诗语言范畴中,阐释了诗语言情境的内涵。诗语言通过象征、隐喻和韵律等表现手法更加贴切地阐释情境。诗语言展示人类情感的脆弱和质朴,引发了施密茨对诗语言的人学思考。诗语言就是在人存在的原初的当下和展开的当下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居间游戏。诗语言更贴近"生活本身",诗语言呈现了情境的原初性、整体性和意蕴性,为尝试解决语言的困境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象学 诗语言情境 人的解放与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