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甲斑蝥素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小建 李显明 +4 位作者 章功年 金东辉 肇恒飞 苏志伟 范跃祖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HDLEC)体外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HDLEC体外培养淋巴管生成模型,随机分为NCTD组(加1/3 IC_(50)NCTD 40 nM)与空白对照组,作用24 h,观察两组淋巴管生成的形态变化;...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HDLEC)体外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HDLEC体外培养淋巴管生成模型,随机分为NCTD组(加1/3 IC_(50)NCTD 40 nM)与空白对照组,作用24 h,观察两组淋巴管生成的形态变化;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试验和qPCR技术测定比较两组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和VEGFR—3)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 NCTD组的HDLEC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很少形成管状结构,时间延长后细胞出现变圆、离壁、浮起、死亡;且NTCD组淋巴管生成(10.9±2.3)个,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68.4±5.2)个(P<0.0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NCTD对HDLEC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中的VEGF—C和VEGF—D的蛋白表达下调(P<0.01)。qPCR检测显示,NCTD对VEGF—C、VEGF—D和VEGFR—3的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NCTD对通过下调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的蛋白和基因表达,产生抗淋巴管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 三维培养 淋巴管生成
下载PDF
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及冷冻保存 被引量:3
2
作者 蒋朝华 胡学庆 刘宁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及其冷冻保存技术。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选CD34-/CD31+细胞。所获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免疫荧光染色、RT-PCR鉴定证实为LECs。采用梯度降温法冻存内皮细胞...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及其冷冻保存技术。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选CD34-/CD31+细胞。所获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免疫荧光染色、RT-PCR鉴定证实为LECs。采用梯度降温法冻存内皮细胞,经复苏后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台酚蓝试验、MTT试验、流式细胞术细胞检测等方法鉴定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方法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从真皮组织获取高纯度的LECs。与新鲜细胞相比,复苏的内皮细胞活力保持在92%以上。复苏后的内皮细胞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生长曲线与新鲜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冻存内皮细胞的凋亡率较新鲜内皮细胞高,为(9.15±0.34)%vs(5.31±0.2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获取足够数量及纯度的LECs;冻存的内皮细胞复苏后无明显形态学改变,并保持较高的活力及体外增殖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来源,为淋巴管系统发育和新生研究提供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冻存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永良 孙平 +1 位作者 李明秋 赵微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第7期116-119,共4页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HDLEC)体外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构建HDLEC体外培养淋巴管生成模型,遵循随机原则分为NCTD组与空白对照组,于NCTD组加入1/3IC50NCTD40nM,持续反应24 h,对两组淋...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HDLEC)体外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构建HDLEC体外培养淋巴管生成模型,遵循随机原则分为NCTD组与空白对照组,于NCTD组加入1/3IC50NCTD40nM,持续反应24 h,对两组淋巴管生成的形态变化情况以及淋巴管生成因子蛋白、基因表达情况予以比较。结果 NCTD组呈现出明显的HDLEC细胞形态改变,仅有少部分表现为管状结构,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表现为浮起、变圆形态直至死亡。空白对照组淋巴管生成数量为(67.29±5.36)个,NCTD组淋巴管生成数量为(10.92±2.3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52,P<0.05);经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试验,可以发现NCTD组三维培养淋巴管中的VEGF-C以及VEGF-D蛋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分别为(2.43±0.12)%、(16.09±1.24)%,且对VEGF-C、VEGF-D以及VEGFR-3基因表达呈现出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3、10.275、6.432,P<0.05)。结论去甲斑蝥素能够对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以及VEGF-D蛋白及基因表达进行下调,进而起到抗淋巴管生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淋巴管内皮细胞 三维培养 淋巴管生成 影响机制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袁小建 范跃祖 +1 位作者 倪艳艳 詹利永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167-170,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HDLEC)增殖、迁徙的抑制以及诱导凋亡的作用,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抗淋巴管生成”制剂。方法通过HDLEC二维培养,应用MTT法计算NCTD对HDLEC的抑制率:应用Hoechst33258...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HDLEC)增殖、迁徙的抑制以及诱导凋亡的作用,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抗淋巴管生成”制剂。方法通过HDLEC二维培养,应用MTT法计算NCTD对HDLEC的抑制率:应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划线法和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检测、观察NCTD对HDLEC增殖、迁徙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结果MTT法测得不同浓度和时间的NCTD对HDLEC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O.01),其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0.0068mg/ml;应用Hoechst染色、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以及划线法,可观察到NCTD对HDLEC的形态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和直接杀伤作用,并能促进、诱导HDLEC凋亡,其作用随NCTD浓度而加强(P〈0.01),同时可见NCTD对HDLEC的迁徙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NCTD对HDLEC的增殖和迁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淋巴管内皮细胞 影响
下载PDF
冰川水在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上的护肤功效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蒋丹丹 李慧 +1 位作者 姜山山 DOS SANTOS Morgan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6-220,共5页
采用两步免疫磁化分离方法,从正常人皮肤组织中分离并富集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用于构建体外培养模型,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纯度指标即Podoplanin阳性细胞比例为95.7%。为评估喜马拉雅冰川水对真皮毛细淋巴管的功效,利用人真皮淋巴管... 采用两步免疫磁化分离方法,从正常人皮肤组织中分离并富集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用于构建体外培养模型,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纯度指标即Podoplanin阳性细胞比例为95.7%。为评估喜马拉雅冰川水对真皮毛细淋巴管的功效,利用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构建毛细淋巴管通透性模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冰川水处理后的淋巴内皮细胞层通透性是对照组的49.3%±17.0%(P<0.05);利用细胞爬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冰川水处理组在胞间连接蛋白VE-Cadherin和ZO-1的表达量上均有显著提高(P<0.05),因此冰川水具有促进真皮毛细淋巴管稳定性的护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肤 真皮 淋巴管内皮细胞 免疫磁化分离 毛细管通透性
下载PDF
3种不同标志物对人淋巴管道内皮细胞鉴定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沛靓 刘雁林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4期2341-2343,共3页
目的了解3种不同标志物对人淋巴管道内皮细胞鉴定效果。方法培养人淋巴管道内皮细胞,分别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及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和血管内皮生长... 目的了解3种不同标志物对人淋巴管道内皮细胞鉴定效果。方法培养人淋巴管道内皮细胞,分别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及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人淋巴管道内皮细胞传代后细胞免疫化学可见PROX1、LYVE1表达,未见VEGFR-3表达;普通PCR可见PROX1、LYVE1和VEGFR-33种标志物mRNA均有表达,VEGFR-3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Prox-1、LYVE-1和VEGFR-3可用于相适合的人淋巴管道内皮细胞鉴定,结合文献分析VEGFR-3表达强弱可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免疫化学 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 鉴定
下载PDF
巨噬细胞对动脉壁淋巴管生成的调节作用
7
作者 李斯锦 刘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1-177,共7页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多重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病变部位动脉的淋巴管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有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主要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型、标志物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作用,淋巴管的起源、结...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多重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病变部位动脉的淋巴管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有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主要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型、标志物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作用,淋巴管的起源、结构功能及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同时期动脉壁淋巴管生成的变化,淋巴管生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功能作用,巨噬细胞的淋巴管迁移及其参与淋巴管新生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金生 张葛毅 +3 位作者 李森瑞 李江南 路来金 周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5314-5319,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淋巴管系统参与调控神经再生进程,外泌体具有细胞间通讯功能及多种生物学特性,由此可见淋巴管系统来源外泌体在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作用... 背景:研究表明淋巴管系统参与调控神经再生进程,外泌体具有细胞间通讯功能及多种生物学特性,由此可见淋巴管系统来源外泌体在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通过EdU细胞增殖实验探究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施万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即假手术组、周围神经损伤组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假手术组仅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其余2组右侧坐骨神经挤压后分别在神经外膜下注射PBS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所有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均未做处理。术后28 d取各组大鼠双侧腓肠肌测量肌肉湿质量比,取右侧坐骨神经,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价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轴突排列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显著增强了施万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28 d,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肌肉湿质量比显著高于周围神经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周围神经损伤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轴突排列更加致密且有序,损伤所致轴突崩解和空泡变性现象较少;与周围神经损伤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NF200及S100β荧光强度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提高NF200及S100β的蛋白表达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外泌体 施万细胞 周围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淋巴管
下载PDF
叉头框蛋白C2、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9
作者 孙秋悦 曹宸 +1 位作者 杨细虎 严志新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C2(FoxC2)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病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oxC2、LYVE-1...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C2(FoxC2)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病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oxC2、LYVE-1的表达情况,LYVE-1的表达情况用微淋巴管密度(MLVD)表示。结果FoxC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组、中低分化组的高表达率[88.88%(8/9)、88.88%(16/1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高分化组[42.85%(15/35)、26.92%(7/26)](均P<0.05)。LYVE-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组、中低分化组的表达(13.31±6.23、14.28±4.4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高分化组(8.67±4.33、6.39±2.09)(均P<0.05)。FoxC2、LYVE-1的表达情况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长径无关(均P>0.05)。FoxC2与LYVE-1的表达呈正相关(r=0.55,P<0.01)结论FoxC2及LYVE-1参与调控皮肤鳞状细胞癌生长及淋巴结转移,此结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鳞状细胞 叉头框蛋白C2 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肿瘤转移
下载PDF
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流式细胞仪分选和生物学特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朝华 胡学庆 刘宁飞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9年第5期267-271,共5页
目的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培养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包皮组织获得真皮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选Podoplanin+和Podoplanin-/CD34+细胞,所获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细胞进行... 目的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培养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包皮组织获得真皮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选Podoplanin+和Podoplanin-/CD34+细胞,所获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及RT-PCR方法检测LECs特异标志的表达,低密度脂蛋白吞噬、鼠尾胶原三维培养检测功能特点,MTT法及氚标记法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和低氧条件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人真皮细胞中CD31+,CD34+和Podoplanin+细胞所占比例分别是6.0%,4.4%和1.4%。Podoplanin+和CD34+细胞在单层培养时形成内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1及吞噬DiI-Ac-LDL和三维培养微管形成功能。Podoplanin+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Prox-1,Ang2和VEGFR-3,和CD34+细胞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细胞生长曲线相似均于接种至培养板后的3~5d逐渐进入对数生长期,接种后的6~8d均进入停滞期。在缺氧环境下,氯化钴浓度为50μM和100μM时刺激细胞增殖,当浓度大于200μM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可以富集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尽管两者表达特异性分子标志不同,其在三维培养和缺氧条件下生长特点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分选 细胞培养
下载PDF
淋巴内皮细胞代谢调控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叶凡 陆淑婷 +2 位作者 石莲军 蒋沁 薛劲松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3期5320-5324,共5页
淋巴系统对于维持体内水液平衡、吸收脂质及维生素、免疫监视至关重要。淋巴内皮细胞(LEC)是淋巴管的主要组成部分,LEC异常可直接导致淋巴管结构功能异常,甚至引发多种疾病。LEC代谢是淋巴管发育和稳态维持的关键调控因素,在生理性淋巴... 淋巴系统对于维持体内水液平衡、吸收脂质及维生素、免疫监视至关重要。淋巴内皮细胞(LEC)是淋巴管的主要组成部分,LEC异常可直接导致淋巴管结构功能异常,甚至引发多种疾病。LEC代谢是淋巴管发育和稳态维持的关键调控因素,在生理性淋巴管发育和病理性新生淋巴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脂肪酸氧化、氧化磷酸化、谷氨酰胺代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调控LEC微环境稳态和淋巴系统平衡。未来LEC的代谢状况将是研究新生淋巴管的新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内皮细胞 新生淋巴管 糖酵解 磷酸戊糖途径 脂肪酸氧化 氧化磷酸化 谷氨酰胺代谢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F-肌动蛋白重组 被引量:17
12
作者 谭玉珍 王海杰 +3 位作者 张文彩 李奇 孙丽莉 李鸿帅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3-637,共5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探讨VEGF C促进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 从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VEGFR 3和F 肌动蛋白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探讨VEGF C促进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 从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VEGFR 3和F 肌动蛋白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用VEGF C刺激后 ,计数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 ,测量细胞迁移距离 ,并与bFGF和VEGF的作用进行比较。 结果 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R 3,静脉内皮细胞为阴性。bFGF和VEGF 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VEGF C的作用比bFGF强。与对照组相比 ,bFGF、VEGF和VEGF C组引起迁移细胞的数目增多和迁移距离增大 ,VEGF C的作用最强。在VEGF C组的迁移细胞 ,F 肌动蛋白和应力纤维明显增多。 结论 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VEGFR 3,VEGF 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引起F 肌动蛋白的重组和应力纤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淋巴管新生
下载PDF
人脐带血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分化及其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美华 王海杰 +1 位作者 谭玉珍 刘锐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3-478,共6页
目的研究脐带血中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经VEGF-C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并探讨其分化的机制。方法取脐带血,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形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133+/VEGFR-3+细胞... 目的研究脐带血中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经VEGF-C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并探讨其分化的机制。方法取脐带血,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形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133+/VEGFR-3+细胞,然后用VEGF-C诱导分化。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和细胞内结构的变化,并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特征性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脐带血中的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和VEGFR-3。CD34+/CD133+/VEGFR-3+细胞经VEGF-C诱导后7 d,呈长梭形,细胞伸出板状伪足和丝状伪足,出现较多短的微绒毛,表面可见细胞小凹,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诱导后14 d,细胞已具有内皮细胞的特征,表达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和5-核苷酸酶,CD133表达消失,细胞质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结论脐带血中存在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这些细胞在VEGF-C诱导作用下可能通过VEGF-C/VEGFR-3信号途径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VEGFR-3 VEGF-C 淋巴管内皮细胞 脐带血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的抑制及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尚立群 赵皆 +7 位作者 王伟 肖旺 李军 李学昌 宋伟安 刘军强 文锋 岳彩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22-729,共8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引起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引起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VEGF-D和VEGF受体(VEGFR)-3表达及对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顺铂组、不同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顺铂组,连续给药2周。1周后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的表达水平和微淋巴管密度。免疫荧光染色诊断和计数循环肿瘤细胞。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组的表达阳性率、微淋巴管密度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顺铂组(P<0.05);较高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组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表达阳性率和微淋巴管密度低于相应较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浓度的组别(P<0.05)。各组微淋巴管密度与VEGF-C、VEGF-D、VEGFR-3表达阳性率存在正相关。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各组的循环肿瘤细胞数目明显低于单独使用顺铂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生成,减少循环肿瘤细胞,作用大小与浓度有关。与顺铂联合使用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循环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荷瘤模型 淋巴管密度 表达阳性率 循环肿瘤细胞
下载PDF
细胞因子对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趋化和动员作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锐 谭玉珍 +1 位作者 王海杰 张美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EPCs)的趋化和动员作用。方法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EPCs)的趋化和动员作用。方法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术分选VEGFR-3+LEPCs,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特征性标志物CD34和CD133的表达。通过跨膜迁移实验观察VEGF-C、SDF-1、MCP-1和G-CSF对LEPCs的趋化作用,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迁移细胞的形态特征。在大鼠皮下分别注射VEGF-C、SDF-1、MCP-1和G-CSF,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EPCs数目,同时用全自动血样分析仪计数白细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EGF-C、SDF-1、MCP-1和G-CSF组跨膜迁移细胞的百分率增大,用VEGFR-3和CXCR-4阻断抗体处理后VEGF-C和SDF-1的趋化迁移作用明显降低。注射VEGF-C、SDF-1、MCP-1和G-CSF后,大鼠外周血中LEPCs的数量明显增多。未见白细胞显著增多。结论VEGF-C、SDF-1、MCP-1和G-CSF对LEPCs有趋化迁移和动员作用,VEGF-C/VEGFR-3和SDF-1/CXCR-4信号途径在LEPCs趋化迁移方面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流式细胞
下载PDF
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不同培养体系的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俊 郭燕 +4 位作者 章必成 陈芳琳 卓文磊 谢启超 陈正堂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569-1571,共3页
目的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 目的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中生长,流式细胞术对MLEC进行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成管样结构的差异,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结果从淋巴管瘤中分离得到MLEC。MLEC在明胶、鼠尾胶支持物上生长良好,其群体倍增时间均短于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生长的MLEC。MLEC在4种支持物上均可以形成管样结构,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形成的管分支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明胶和鼠尾胶是MLEC生长的较好支持物,而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是体外淋巴管形成的较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淋巴管生成 淋巴管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3和CD44在体外淋巴管新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文彩 谭玉珍 王海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 探讨内皮黏附分子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1(PE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 3(ICAM 3)和CD4 4对淋巴管新生的作用。 方法 用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PECAM 1、ICAM 3和CD4 4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 目的 探讨内皮黏附分子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1(PE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 3(ICAM 3)和CD4 4对淋巴管新生的作用。 方法 用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PECAM 1、ICAM 3和CD4 4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用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或脂多糖 (LPS)刺激后 ,再阻断PECAM 1、ICAM 3和CD4 4 ,作细胞计数和计算迁移率。制备三维凝胶淋巴管形成模型 ,观察管状结构的形成 ,测量其长度和面积 ,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特征。 结果 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 1、ICAM 3和CD4 4。在对照组以及TNF α和LPS刺激组 ,分别阻断PECAM 1、ICAM 3和CD4 4后 ,内皮细胞的迁移率降低 ,管样结构的长度和面积减少。阻断PECAM 1或CD4 4后 ,细胞的增殖数目降低 ,但阻断ICAM 3后细胞的增殖数目无明显变化。在半薄和超薄切片上 ,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成的管状结构具有毛细淋巴管的形态特征。 结论 体外培养的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 1、ICAM 3和CD4 4 ,这些黏附分子参与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等淋巴管新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分子 淋巴管新生 淋巴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以鼠尾胶为贴黏剂的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8
18
作者 章必成 王俊 +3 位作者 赵勇 高建飞 郭燕 陈正堂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0-393,共4页
目的:建立一个简便、廉价和稳定的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培养体系.方法:应用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腹腔淋巴管瘤形成,消化法分离获得LEC,置于自制的鼠尾胶包被的培养瓶(板)中培养.以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LEC特异性标记物VEGFR-3和LYVE-... 目的:建立一个简便、廉价和稳定的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培养体系.方法:应用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腹腔淋巴管瘤形成,消化法分离获得LEC,置于自制的鼠尾胶包被的培养瓶(板)中培养.以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LEC特异性标记物VEGFR-3和LYVE-1的表达,以3H-TdR掺入率测定和细胞倍增时间检测LEC的增殖活力,以淋巴管形成试验判定LEC能否形成淋巴管样结构.结果:不完全弗氏佐剂能诱导小鼠腹腔淋巴管瘤形成,所获LEC活细胞数大于98%.免疫荧光化学检测表明,LEC表达VEGFR-3和LYVE-1.在鼠尾胶包被的培养瓶(板)中,LEC生长状况良好,3H-TdR掺入率明显增加,倍增时间为(42.7±3.2)h;在鼠尾胶凝胶中,LEC能形成淋巴管样结构.结论:鼠尾胶为贴黏剂的体系是一种简便、廉价和稳定的小鼠LEC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胶 贴黏剂 内皮 淋巴管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和不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谭玉珍 王海杰 +1 位作者 张文彩 李鸿帅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比较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大血管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特点,探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从狗的胸导管、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肺微血管分离内皮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PECAM... 目的比较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大血管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特点,探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从狗的胸导管、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肺微血管分离内皮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PECAM-1I、CAM-1I、CAM-3、VCAM-1和CD44在各种内皮细胞的表达,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分析表达强度。结果动脉、静脉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1I、CAM-1I、CAM-3、VCAM-1和CD44。其中,ICAM-1和ICAM-3的表达较弱。VCAM-1在动脉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比静脉强。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1、ICAM-1I、CAM-3和CD44,未观察到VCAM-1的表达。ICAM-3和CD44的表达比血管内皮细胞强。结论与动脉、静脉和微血管内皮细胞比较,淋巴管内皮细胞不表达VCAM-1,而ICAM-3和CD44表达较强,这有助于解释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的黏附以及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分子 内皮细胞 淋巴管 血管 微血管 细胞培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伟 任凤云 +3 位作者 金丹 潘艳明 胡静 冯玉宽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17-2920,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央部位、侵犯边缘和癌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及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人NSCLC新鲜组织样本96例,应用免疫组织...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央部位、侵犯边缘和癌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及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人NSCLC新鲜组织样本9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适量(QRT)-PCR法检测NSCLC组织中央部位、侵犯边缘和癌周肺组织的VEGF-D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检测NSCLC组织中的LWVD。结果 QRT-PCR显示,VEGF-D mRNA在肿瘤边缘部位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肿瘤中央部位的表达,而且VEGF-D mRNA的表达亦高于其在周围肺组织的表达。免疫组织结果显示了同样的表达不均一性。肿瘤边缘VEGF-D高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而且VEGF-D高表达组其淋巴管侵犯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肿瘤边缘高LWVD组的VEGF-D mRNA的表达也明显高于低密度组。结论肿瘤侵犯边缘的VEGF-D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参与了NSCLC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管生长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