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种进化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奠基
1
作者 张佐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55-59,共5页
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是如何生成的?人种进化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奠定了哪些生理基础?这个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中至今还是一个前沿性课题。本文从视觉器官的进化、听觉器官的完善、人脑组织的重建和原始思维的生成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 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是如何生成的?人种进化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奠定了哪些生理基础?这个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中至今还是一个前沿性课题。本文从视觉器官的进化、听觉器官的完善、人脑组织的重建和原始思维的生成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探索,希图对此问题获得一个较为明晰的有深度和启发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种进化 原始人类 审美心理 奠基
下载PDF
文身新说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天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8-115,共8页
文身应是一种开始于野蛮时代早期 ,而结束于文明时代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是原始先民成丁礼仪中的一部分。它虽有中外学术界所说的“避害”、“族徽”、“装饰”等作用 ,但其根本动因却十分简单 :在青年男女即将繁殖后代时 ,以神的名义 ... 文身应是一种开始于野蛮时代早期 ,而结束于文明时代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是原始先民成丁礼仪中的一部分。它虽有中外学术界所说的“避害”、“族徽”、“装饰”等作用 ,但其根本动因却十分简单 :在青年男女即将繁殖后代时 ,以神的名义 ,用文身等残酷的成年礼仪 ,将本部族的那些病弱青年杀掉 ,不准他们繁殖病弱后代 ,从而适度控制种群规模 ,推动种群不断进化 ,确保种群长久生存。在母权制末期和父权制早期 ,因生产力的发展 ,神的地位下降 ,人的地位提高 ,为了更好地用光洁的肌肤吸引异性 ,女子不再文身 ;男子的地位越来越高 ,责任亦越来越大 ,“种”是否优良对部族干系重大 ,因此男子仍必须文身。进入文明时代后 ,青年男女成年时虽然都不再文身了 ,但其头饰服饰均需有明显标志 ,以纪念先祖 ,体现族属 ,反映传统 ,显示成年 ,这是一种“亚文身”现象 ,说明人类生存状况已大为改善 ,人种质量亦大为提高 ,不再需要用野蛮方式来推动人种进化了。人类的文身史 ,记录了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漫长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身 原始宗教 人种进化
下载PDF
走向大协调化生存方式(之一)——从根本上战胜病毒等侵害的系统化策略和研究课题 被引量:2
3
作者 赵营波 《未来与发展》 2010年第7期2-12,共11页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具有同生态环境大协调化的生存机能及进化能力,但是现代人类错误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不仅损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损毁了人类大协调化的生存机能及进化能力。近几十年来陆续爆发的新型病毒传染病,实质上是寄生虫...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具有同生态环境大协调化的生存机能及进化能力,但是现代人类错误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不仅损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损毁了人类大协调化的生存机能及进化能力。近几十年来陆续爆发的新型病毒传染病,实质上是寄生虫及病毒、病菌进化能力同现代人类自我损毁的生存机能及进化能力的较量。现代人类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饮食结构、活动方式以及婚育方式、殡葬方式等各方面,研究建立和完善大协调化的生存方式。必须展开人类及社会同自然大尺度交叉协调规律的研究,建立人类同自然大协调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站在当代应有的知识高峰上,以开阔的视野审视人类的各种活动,探寻可持续生存的根本途径——走向大协调化的生存方式,应对各种生存挑战。必须对此展开多学科交叉协作的研究,进行周全的系统化的课题设计,研究怎样建立引导人类同自然大协调化的发展机制。这对提高整个人类的进化觉悟和可持续生存能力,引导研究和提高最终效益和经济更新都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变化 基因组多样性 人种进化 生物圈交叉协调 大协调学 可持续生存能力
下载PDF
“同根生”与“相煎急”
4
作者 张田勘 《科技潮》 2000年第8期49-50,共2页
IT 技术和网络使我们越来越感觉这个世界真小,就像是一个地球村;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基因研究的成果却越来越多地证明,无论是什么种族,在很早很早以前,原本就是兄弟或一家人。科学越发达,就越能揭示地球上的所有人本来就情同手足。可事... IT 技术和网络使我们越来越感觉这个世界真小,就像是一个地球村;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基因研究的成果却越来越多地证明,无论是什么种族,在很早很早以前,原本就是兄弟或一家人。科学越发达,就越能揭示地球上的所有人本来就情同手足。可事实上生物学上的兄弟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却不可能情同手足,而且还恰恰相反,往往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兄弟差异早期基因研究结果提出过一个假说,在约20万年前人类有过一个共同的祖先——线粒体夏娃,她居住在非洲,后来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她的子孙分别进化为黄种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遗传 人种进化 血缘关系 民族矛盾 国家关系
下载PDF
中国人也许是土生土长的
5
《小学时代》 2008年第9期12-13,共2页
战争使北京猿人灭绝?如果真像基因说认为的那样,北京猿人被彻底取代了,那么,这种取代又是怎么发生的?在现代人到达中国之前,北京猿人的后代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万年,对环境更熟悉,更有生存经验,但为什么,最后留下来的会是山顶洞人?到... 战争使北京猿人灭绝?如果真像基因说认为的那样,北京猿人被彻底取代了,那么,这种取代又是怎么发生的?在现代人到达中国之前,北京猿人的后代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万年,对环境更熟悉,更有生存经验,但为什么,最后留下来的会是山顶洞人?到底是什么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猿人 现代人 基因交流 山顶洞人 东亚地区 人种进化 连续进化 灭绝 后代 取代
下载PDF
近代中日关系背景下的“同文同种”表述
6
作者 许赛锋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89,154,共13页
虽然"同文同种"是形容中日关系的常见固定短语,但"同文"与"同种"的概念生成过程并不同步。"同文同种"在当今中日两国的各种使用差异,亦反映出其背后蕴含着纷杂矛盾的语意指向。这是因为该语属... 虽然"同文同种"是形容中日关系的常见固定短语,但"同文"与"同种"的概念生成过程并不同步。"同文同种"在当今中日两国的各种使用差异,亦反映出其背后蕴含着纷杂矛盾的语意指向。这是因为该语属于近代西方"人种进化竞争"学说与日本"兴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其形成和传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别是甲午战后中国各主要政治力量对日本"同种联合论"的认同与呼应,进一步促进了"同文同种"表述在双方交涉话语中的普及和定型。随着此后中国人对日本侵略主义实质的逐步认清,"同文同种"遂凸显出浓厚的负面色彩。时代背景的变化是"同文同种"表述具有多重含义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同文同种 人种进化竞争 兴亚主义 对华侵略
原文传递
Taste responsiveness to two steviol glycosides in three species of nonhuman primates
7
作者 Sandra NICKLASSON Desiree SJOSTROM +3 位作者 Mats AMUNDIN Daniel ROTH Laura Teresa HERNANDEZ SALAZAR iatthias LASKA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63-68,共6页
Primates have been found to differ widely in their taste perception and studies suggest that a coevolution between plant species bearing a certain taste substance and primate species feeding on these plants may contri... Primates have been found to differ widely in their taste perception and studies suggest that a coevolution between plant species bearing a certain taste substance and primate species feeding on these plants may contribute to such between-species differences. Considering that only platyrrhine primates, but not catarrhine or prosimian primates, share an evolutionary history with the neotrop- ical plant Stevia rebaudiana, we assessed whether members of these three primate taxa differ in their ability to perceive and/or in their sensitivity to its two quantitatively predominant sweet- tasting substances. We found that not only neotropical black-handed spider monkeys, but also paleotropical black-and-white ruffed lemurs and Western chimpanzees are clearly able to perceive stevioside and rebaudioside A. Using a two-bottle preference test of short duration, we found that Ateles geoffroyi preferred concentrations as low as 0.05 mM stevioside and 0.01 mM rebaudioside A over tap water. Taste preference thresholds of Pan troglodyte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pider monkeys, with 0.05 mM for stevioside and 0.03 mM for rebaudioside A, whereas Varecia variegata was slightly less sensitive with a threshold value of 0.1 mM for both substances. Thus, all three primate species are, similar to human subjects, clearly more sensitive to both steviol glycosides compared to sucrose. Only the spider monkeys displayed concentration-response curves with both stevioside and rebaudioside A which can best be described as an inverted U-shaped function sug- gesting that Ateles geoffroyi, similar to human subjects, may perceive a bitter side taste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substances.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do not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a co-evolution between plant and primate species may account for between-species differences in taste perception of steviol glycos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ste preference thresholds STEVIOSIDE rebaudioside A Western chimpanzees spider monkeys black-and-white ruffed lemu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