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算法自动决策下人类主体性危机的立法应对
1
作者 张安毅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2,共10页
算法自动决策的本质不是主体法律行为,是大数据收集分析和程序运算的结果,但算法自动决策结果被用于替代人为决策,就需要符合人类社会行为准则和人类价值观。算法自动决策带来了忽视人的主体地位、损害人类社会伦理和公平、侵蚀人的自... 算法自动决策的本质不是主体法律行为,是大数据收集分析和程序运算的结果,但算法自动决策结果被用于替代人为决策,就需要符合人类社会行为准则和人类价值观。算法自动决策带来了忽视人的主体地位、损害人类社会伦理和公平、侵蚀人的自治机会和意识等负面效应,归根结底是数据处理与算法设计出现问题。人工智能在本质上属于物的范畴,最终应用算法自动决策的是人工智能产品,因此,为保障自动决策技术不违反服务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可以借鉴产品质量制度在算法程序设计中嵌入强制性算法伦理标准,确保自动决策的结果符合法律法规、符合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在算法自动决策过程中要保障信息主体的自决权利、落实数据处理者的义务以防范数据滥用;在算法自动决策致损他人时,应由产品生产者承担无过错产品质量责任、用户承担一般侵权责任,以此督促有能力采取措施的主体控制自动决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算法伦理 算法歧视 算法合谋 自动决策 人类主体
下载PDF
“作为精灵的基因组”?——论鲍尔斯《快乐基因》中的超人类主体
2
作者 袁杰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3年第1期232-243,共12页
理查德·鲍尔斯小说《快乐基因》以21世纪基因组学的发展为背景,呈现了具体的基因科技研究由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医学实践的过程。借助近些年学界有关超人类话语与主体性的讨论,本文考察鲍尔斯对超人类愿景在面临资本和市场时遭遇困... 理查德·鲍尔斯小说《快乐基因》以21世纪基因组学的发展为背景,呈现了具体的基因科技研究由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医学实践的过程。借助近些年学界有关超人类话语与主体性的讨论,本文考察鲍尔斯对超人类愿景在面临资本和市场时遭遇困境的演绎,认为作者通过揭示超人类主义“人类增强”主体观思想的内在局限性,展望了一种人类与科技共生的关系性主体建构可能,并以此探索和回应了社会发展中有关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鲍尔斯 《快乐基因》 人类主体
下载PDF
感知模式如何“考古”?——走向技术感知与后人类主体性的生成
3
作者 刘艺 《天府新论》 2023年第5期41-51,共11页
感知模式指的是我们的感性经验如何发生,以及感知的主体性如何被理解的状况。感知模式的“考古”意在提出一种后人类主体生成的历史叙事,从而为理解数字状况下的感知模式提供依据。维利里奥提出了“竞速学”视觉理论,延续了现象学对感... 感知模式指的是我们的感性经验如何发生,以及感知的主体性如何被理解的状况。感知模式的“考古”意在提出一种后人类主体生成的历史叙事,从而为理解数字状况下的感知模式提供依据。维利里奥提出了“竞速学”视觉理论,延续了现象学对感知经验的构造,同时提供了一种观察媒介感知的新的经验形态的构想,重申了视角的多重位置与情感多元流动的重要性,为感知模式的“内部性”考古提供了一种范例。技术物与人类主体的不同关系,也成为当代媒介理论不同学派的划分依据,通过对当代媒介理论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廓清了感知模式考古的“外部性”因素。后人类主体性的概念既强调具身性,同时又把媒介的物质性存在当作重要的考察基础;以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相互协作的方式,更强调人类与技术物的关系发生在意义生成和制作的过程之中。理解技术图像时代的感知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走向一种以后人类主体为主导的感知结构和美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经验 感知模式 人类主体 媒介物
下载PDF
自然的“不可预见性”、现代技术灾难与人类主体性 被引量:7
4
作者 孙和平 孙赛初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27,共7页
在现代技术所支持的文明世界中发生的灾难日益增多 ,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关。文章根据海德格尔和爱尔兰根学派的米特尔斯特拉斯 (JuergenMittelstrass)等人的观点 ,认为当代技术在一定... 在现代技术所支持的文明世界中发生的灾难日益增多 ,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关。文章根据海德格尔和爱尔兰根学派的米特尔斯特拉斯 (JuergenMittelstrass)等人的观点 ,认为当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在理性层面上的主体性丧失状况 ,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并不直接涉及经验层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 人类主体 科学技术 自然 不可预见性 道说 表象
下载PDF
天人之辨与儒家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形成 被引量:8
5
作者 沈顺福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4-109,共6页
天人关系是儒家思想史的中心主题。儒家天人观经历了天主人从、天人相分、天人相副、天人一体等若干阶段,最终形成了“人者天地之心”的天人观。人与天的关系,也由早期的顺天由命的关系,发展到最终的人类主导天地的关系。这种彻底翻转... 天人关系是儒家思想史的中心主题。儒家天人观经历了天主人从、天人相分、天人相副、天人一体等若干阶段,最终形成了“人者天地之心”的天人观。人与天的关系,也由早期的顺天由命的关系,发展到最终的人类主导天地的关系。这种彻底翻转的天人关系,体现了传统儒家积极主动的人类主体性意识,它的表现形式便是注重文化的儒家人文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人类主体 天人观
下载PDF
马克思:共产主义与人类主体的现实解放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一兵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45,共5页
马克思:共产主义与人类主体的现实解放张一兵马克思关于人类主体解放的思想是他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核心。但是,这一重要理论观点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考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创立,人类主体的根本... 马克思:共产主义与人类主体的现实解放张一兵马克思关于人类主体解放的思想是他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核心。但是,这一重要理论观点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考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创立,人类主体的根本解放问题也经历了一个从人道主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人类解放 人类主体 资本主义 人的本质 青年马克思 私有制 生产力 私有财产
下载PDF
论人的主体性与人类主体主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包和平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4-107,共4页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事物(包括作为客体的人)处于对象性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关系属性。它的内涵包括: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创造性与制约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以...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事物(包括作为客体的人)处于对象性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关系属性。它的内涵包括: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创造性与制约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主体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人性 主体 人类主体主义
下载PDF
物役性与被删除的“人类主体”
8
作者 夏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1,共3页
“物役性”概念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最核心的概念。同“似自然性”概念相比,“物役性”概念更好地展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理论的“主体向度”,也就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物役性现象是... “物役性”概念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最核心的概念。同“似自然性”概念相比,“物役性”概念更好地展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理论的“主体向度”,也就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物役性现象是指社会历史过程中,“人自己的创造物反过来对人类主体的驱使和奴役的现象”…㈣㈣,“物役性理论就是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特有的人不正常地受到自身创造物的奴役现象的学说”。仔细推敲这两段表述,不难发现,“人类主体”或者说“人”成为物役性的奴役对象。在马克思那里,果真是这样的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主体 资本主义社会 删除 主体向度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过程 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 批判理论 概念
下载PDF
经济学的当代反思及其启示——基于人类主体视角
9
作者 朱世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47,共7页
对经济学理论适时进行必要的反思始终是这门学科进步的一大动力。从人类主体视角来看,当代西方经济学存在假设狭隘、将人物化等缺陷,导致其对劳动者关注不足,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调节社会矛盾方面有极大的阶级局限性。就其基本倾向而言,这... 对经济学理论适时进行必要的反思始终是这门学科进步的一大动力。从人类主体视角来看,当代西方经济学存在假设狭隘、将人物化等缺陷,导致其对劳动者关注不足,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调节社会矛盾方面有极大的阶级局限性。就其基本倾向而言,这是一种要物而不要人的经济学。而经典马克思注意政治经济学坚持从人类主体,特别是从普通劳动者立场看待社会经济发展,是人和物兼备的经济学理论。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应更加重视从人类自身发展,特别是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人类主体经济学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观对人类主体的伦理要求
10
作者 王玉香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0-14,共5页
人类是否能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永续长存的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摆脱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自己拯救自己的惟一途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前提,必须是人类主体要具有与可... 人类是否能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永续长存的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摆脱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自己拯救自己的惟一途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前提,必须是人类主体要具有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伦理观念,具有必要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类主体 伦理
下载PDF
阳明心学与人类主体性
11
作者 沈顺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王阳明常常说人做主宰、心做主宰。作为主宰者的人通常有两重身份即人类和个体。王阳明所说的主宰者应该指人类。人做主宰应该指在由人和万物等组成的生命体中,人类是主宰者。最终主宰者即良知也是人性。良知做主宰即人性做主宰,也就是... 王阳明常常说人做主宰、心做主宰。作为主宰者的人通常有两重身份即人类和个体。王阳明所说的主宰者应该指人类。人做主宰应该指在由人和万物等组成的生命体中,人类是主宰者。最终主宰者即良知也是人性。良知做主宰即人性做主宰,也就是人类主宰宇宙万物的生存。王阳明突出了人类主体性。至于个体与个体性,王阳明基本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人类主体 个体主体
下载PDF
内圣外王:人类主体意识的时代阐释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洪刚 刘伟民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8-20,共3页
儒家文化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内圣外王"概括性地落实了儒家文化中人自身的发现、把握以及提升这一纲维性的指导思想,而成为儒家文化中的本质思想之一,也因之成为一个博大而开放的子系统,在关于个人价值、人与人、人... 儒家文化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内圣外王"概括性地落实了儒家文化中人自身的发现、把握以及提升这一纲维性的指导思想,而成为儒家文化中的本质思想之一,也因之成为一个博大而开放的子系统,在关于个人价值、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维度中蕴涵着人类主体意识丰富的伦理资源,等待我们理解、反思、开发,并作出时代的阐释,以此为传统儒家文化的开发、转进、解构作出基础性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人类主体意识 时代阐释
下载PDF
后理论语境下“人类主体”的回归——卡宁汉阅读理论刍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向芬 廖述务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8-31,共4页
20世纪是理论爆炸的时代,而理论爆炸对文学理论形成了较大冲击,部分理论家否定了作者对作品的构建意义,作者被驱逐、文本成为废墟、读者迷茫且焦虑。后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宁汉提出应找回被驱逐的人类主体来处理理论造成的混乱后果。作者... 20世纪是理论爆炸的时代,而理论爆炸对文学理论形成了较大冲击,部分理论家否定了作者对作品的构建意义,作者被驱逐、文本成为废墟、读者迷茫且焦虑。后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宁汉提出应找回被驱逐的人类主体来处理理论造成的混乱后果。作者需要被重新肯定其构建文本的地位,作者和时代因素应该成为文本意义的来源之一,同时个人化并具有理性的“真实读者”应该成为阅读关系中的主体。卡宁汉所提出的将缺失的人类主体重新放置回文学活动中来,是对20世纪理论影响的反思,是对“理论之后”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 人类主体 文本 读者
下载PDF
布拉伊多蒂的后人类主体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小茹 马春茹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5-34,共10页
随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人类生存际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人类身份需要重新定位。布拉伊多蒂作为当代后人类哲学主将之一,多方面吸收后人类研究理论成果,立足现实问题,提出后人类主体理论以应对这一困境。后人类主体的理论设计立... 随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人类生存际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人类身份需要重新定位。布拉伊多蒂作为当代后人类哲学主将之一,多方面吸收后人类研究理论成果,立足现实问题,提出后人类主体理论以应对这一困境。后人类主体的理论设计立足后人类中心主义批判视野下的问题范式,构建以概念性创造的多面向敞开的实践路径,宗旨在于再创造人的存在新可能。后人类主体作为一种新的多维关系生成性集合体概念,包含人类和非人类、生命和非生命集合的非中心化开放元素,是以“普遍生命力”为核心原则,建立与自己、与他者和与世界的多层关系,并在整合实体事物能量基础上形成结构关系性动力模式,动态生成的我们的“一”的集合体。后人类主体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实践层面的内在创造性生成唯物性、结构层面的外表现与内嵌性的关系本体论关联性、批判层面的解域化非统一性的游牧主体、生态层面非人类贯通生成性、伦理层面重建“我们”的聚合性情动集合体。后人类主体理论的提出,对于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主体 布拉伊多蒂 游牧主体 虚拟 普遍生命力
下载PDF
AI技术与人类主体想象——基于人工直觉在线讨论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雅克布·约翰森 王鑫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35-44,共10页
人工直觉和神经形态硬件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两大趋势,这种现象在热门网站上被广泛讨论。人工直觉是指能够凭直觉行动的人工智能(AI),而神经形态硬件的灵感则来自人脑的神经元功能。通过对两者的阐释,意图揭示两种技术叙事中所揭示的人类... 人工直觉和神经形态硬件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两大趋势,这种现象在热门网站上被广泛讨论。人工直觉是指能够凭直觉行动的人工智能(AI),而神经形态硬件的灵感则来自人脑的神经元功能。通过对两者的阐释,意图揭示两种技术叙事中所揭示的人类主体观念。人类被视为AI的发展蓝图,使技术向更加灵活、自主和高效的方向发展。然而,AI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关于神经形态硬件研究的一些数据表明,AI可以从人类大脑中学习;而另一些数据则表明,AI在未来将会超越人类。直觉被认为是使AI更像人类的必要步骤,虽然由神经形态硬件支撑的人工直觉可以使技术进步,但也存在一种危险,即直觉被误解和误用,从而遮蔽了AI的透明性、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人工直觉 神经形态硬件 机器认知 人类主体 媒体
下载PDF
“后人文时代”人类主体性研究的传播学反思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海宁 《视听》 2018年第9期183-185,共3页
后人文时代,人类和"他者"的关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变成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启蒙主体、超人类主体、后人文主体的历史演变以及主体功能的变化去考察主体范畴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人类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 后人文时代,人类和"他者"的关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变成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启蒙主体、超人类主体、后人文主体的历史演变以及主体功能的变化去考察主体范畴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人类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被构建的。本文肯定后人文主义时代的主体并非是作为启蒙主体延续存在的超人类主体,而是人类与他者(机器)共同扩张了主体的范畴,以共存共进化的方法论共同构建后人文时代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文时代 人类主体 后人文主体 共存共进化
下载PDF
人类主体主义的主体境界
17
作者 李荣梅 《怀化师专学报》 2002年第3期8-9,共2页
通过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辨证批判,提出了人类主体主义,并阐述了人类主体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人类主体主义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人类主体主义 主体境界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
下载PDF
论人类主体的个体化趋向
18
作者 黄龙保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1-27,40,共8页
人的存在不仪是一种独立的个体人身的生命运动形式,而且是以一定群体或社会组织形式展开的社会运动形式。人类主体的自组织结构和发展历史始终呈现为类与个体的动态关系,这一关系可基本概括为:类获得优先发展并通过牺牲个体发展来实... 人的存在不仪是一种独立的个体人身的生命运动形式,而且是以一定群体或社会组织形式展开的社会运动形式。人类主体的自组织结构和发展历史始终呈现为类与个体的动态关系,这一关系可基本概括为:类获得优先发展并通过牺牲个体发展来实现,个体的发展则以类的发展为前提,而类与个体的现实关系根本上取决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主体 个体化 社会组织形式 生产力发展水平 运动形式 人的存在 动态关系 发展历史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人类主体性关系辩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凯强 《信息记录材料》 2019年第7期38-40,共3页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同时也相应的派生出诸多问题,诸如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是否对人的主体性有影响,有何影响,如何辩证的理解人工智...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同时也相应的派生出诸多问题,诸如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是否对人的主体性有影响,有何影响,如何辩证的理解人工智能和人主体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主体 辩证关系
下载PDF
生成后人类主体:试论理查德·鲍尔斯的《上层林冠》
20
作者 杨奕颖 《最小说》 2021年第3期44-45,共2页
《上层林冠》讲述了九位身份各异的人物与树木之间的生成运动,展演了后人类主体的建构过程。小说首先打破了非人类生成媒介身上所具有的克分子形式,描绘植物的集群和异常者,同时也使人物利用其改造自身形成分子的他者。分子的他者通过... 《上层林冠》讲述了九位身份各异的人物与树木之间的生成运动,展演了后人类主体的建构过程。小说首先打破了非人类生成媒介身上所具有的克分子形式,描绘植物的集群和异常者,同时也使人物利用其改造自身形成分子的他者。分子的他者通过与非人类生成媒介的联盟,成为与植物共生的后人类主体。借由勾勒人-植物的生成过程,鲍尔斯呼吁读者打破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桎梏,重新思考非人类他者所蕴含的生命潜能,以建立新的后人类主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林冠》 人类主体 理查德·鲍尔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