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0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癌筛查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都市45万人群
1
作者 舒婷 兰志鹏 +2 位作者 巫霞 罗映娟 杨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19,共7页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明确,通过规范筛查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是WHO推荐的首选宫颈癌筛查方法,了解成都市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状况,对优化成都市宫颈癌筛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明确,通过规范筛查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是WHO推荐的首选宫颈癌筛查方法,了解成都市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状况,对优化成都市宫颈癌筛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成都市35~64岁参加宫颈癌筛查人群的hrHPV感染现状和宫颈病变患者的hrHPV亚型感染分布情况,探讨hrHPV阳性检出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从“成都市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数据库”收集2023年参加成都市免费宫颈癌筛查的459433例个案数据,分析不同hrHPV基因型感染总体分布情况以及宫颈病变患者的hrHPV亚型感染分布情况,比较不同特征人群hrHPV感染情况,并构建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rHPV检出阳性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459433例中,hrHPV阳性检出率为11.65%(53509/459433),hrHPV感染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1501.082,P<0.001)。82.39%(131/159)的宫颈癌患者感染HPV 16或18亚型,以单纯感染HPV 16亚型为主(52.20%,83/159)。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绝经状态、避孕方式、妊娠次数、分娩次数为hrHPV阳性检出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成都市女性hrHPV阳性检出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筛查过程中,要重视健康教育与随访工作,特别是对HPV 16或18亚型阳性者的后续随访工作。开展宫颈癌筛查宣传工作时应特别关注年长者、文化程度较低者、未婚或离异/丧偶者、已绝经者、未避孕或采用避孕套外的其他避孕方式者、妊娠或分娩2次以上者等重点人群,加强宫颈癌防治核心知识、生殖健康知识等的宣传,提高妇女健康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乳头病毒感染 高危乳头病毒 筛查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16、-18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检测分析
2
作者 蒋雪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162-165,共4页
探讨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与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年1月来我院体检的人群1900例,统计LSCC检出率,所有人群进行多对引物进行组织DNA聚合酶链反应(PCR)与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分析LSCC与HPV的关... 探讨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与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年1月来我院体检的人群1900例,统计LSCC检出率,所有人群进行多对引物进行组织DNA聚合酶链反应(PCR)与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分析LSCC与HPV的关系,以及LSCC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LSCC检出率为9.47%(180/1900)。(2)180例LSCC患者经PCR检测高危型HPV-16型的阳性检出率为34.44%(62/180)、HPV-18型的阳性检出率为7.22%(13/180),混合型阳性检出率为5.00%(9/180),高危型总体阳性检出率为46.67%(84/180)。1720名健康人群的高危型HPV-16型的阳性检出率为2.97%%(51/1720)、HPV-18型的阳性检出率为1.05%(18/1720),混合型阳性检出率为0.58%(10/1720),高危型总体阳性检出率为4.59%%(79/1720),两组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地高辛标记的HPV-16E6探针进行ISH检测,喉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检出率为30.00%(54/180)。(3)分析LSCC患者与未发生LSCC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发现饮食习惯、吸烟是影响因素。结论 HPV16与LSCC的感染有密切关系,饮食和吸烟是喉癌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乳头病毒 喉鳞细胞癌 聚合酶链反应 原位杂交技术
下载PDF
宫颈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感染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意义
3
作者 田弢 肖红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5期384-386,共3页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宫颈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达90%以上的患者伴有HPV感染。HPV16型、18型的感染与宫颈鳞癌直接相关,在83.3%f1...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宫颈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达90%以上的患者伴有HPV感染。HPV16型、18型的感染与宫颈鳞癌直接相关,在83.3%f10宫颈鳞癌组织中,可检测到HPV16、HPV18的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乳头病毒 HPV感染 乳头病毒16 宫颈癌 核抗原表达 增殖细胞 HPV16 女性恶性肿
下载PDF
北京地区妇产科门诊患者人类乳头瘤状病毒的感染率、亚型分布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洪萍 王培昌 +1 位作者 张蕴秀 韩品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8期719-722,共4页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妇产科门诊患者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现状及与年龄的相关性,为HPV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集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患者的宫颈细胞标本1999例,利用凯...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妇产科门诊患者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现状及与年龄的相关性,为HPV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集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患者的宫颈细胞标本1999例,利用凯普电导流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HPV—DNA进行基因分型,对不同年龄段的HPV感染率进行年龄分层分析,结合年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999例标本中,HPV感染率为25.2%(502/1999),其中16型的感染率为21.2%(69/326)最为常见,其次为52型19.3%(63/326)和58型16.0%(52/326)。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HPV感染率不同,其中41—50岁患者感染率最高,〉60岁患者感染率最低。结论:北京地区妇产科门诊患者HPV感染具有明显的亚型分布异质性,提示HPV预防性疫苗的使用应同时考虑分型和年龄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乳头病毒 高危 年龄 乳头病毒疫苗
下载PDF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癌组织相关受体水平的相关性
5
作者 杨向君 李小华 +1 位作者 李莹莹 门楠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36-840,共5页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癌(CSES)组织中抗原分化因子受体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CSES患者作为CSES组,另...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癌(CSES)组织中抗原分化因子受体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CSES患者作为CSES组,另纳入同期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炎患者各90例分别作为CIN组和宫颈炎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HER-2、C-ERBB-2表达水平,分析HR-HPV感染与CSES组织中C-ERBB-2、HER-2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宫颈炎组比较,CIN组和CSES组的HR-HPV阳性感染率以及C-ERBB-2、HER-2阳性表达率均上升(P<0.05);与CIN组比较,CSES组HR-HPV阳性感染率明显升高(P<0.05),C-ERBB-2、HER-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5岁、TNM分期Ⅲ~Ⅳ期、分化程度为低分化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的C-ERBB-2、HER-2阳性表达和HR-HPV感染阳性的患者比例高于年龄<55岁、TNM分期Ⅰ~Ⅱ期、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CSES患者(P<0.05)。HR-HPV感染阳性的CSES患者病变组织中C-ERBB-2、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HR-HPV感染阴性的CSES患者(P<0.05)。结论CSES病变组织中C-ERBB-2、HER-2高表达,并与HR-HPV感染有关,C-ERBB-2、HER-2可作为CSES诊断和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上皮癌 抗原分化因子受体2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高危乳头病毒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柴胡-白芍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朱梓齐 秦琴琴 +2 位作者 辛幸雨 宁雪梅 林寒梅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6期662-666,671,共6页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发掘中医药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核心药对,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明确核心药对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筛选核心药对。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发掘中医药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核心药对,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明确核心药对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筛选核心药对。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检索核心药对相关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等查询疾病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核心靶点网络;基于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16篇,方剂209首,中药194味,得到核心药对柴胡-白芍。筛选出柴胡的活性成分共15个、靶点433个,白芍的活性成分9个、靶点161个,两者靶点合并去重后为297个;与疾病的交集靶点116个。柴胡-白芍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作用核心靶点包括蛋白激酶B(Akt)1、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等;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等发挥;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基因表达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结论:本研究验证了柴胡-白芍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参与炎症反应与免疫调控,从而达到治疗宫颈高危型HPV病毒感染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高危乳头病毒感染 柴胡 白芍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p53、p16蛋白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2
7
作者 邹萍 唐瞻贵 +2 位作者 冯德云 沈子华 姚志刚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16 / 18型、p5 3、p16蛋白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状况 ,探讨它们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3例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癌、10例低分...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16 / 18型、p5 3、p16蛋白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状况 ,探讨它们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3例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癌、1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HPV16 / 18E6、p5 3、p16蛋白和HPV16 / 18DNA的表达。结果  1.疣状癌HPV16 / 18E6蛋白和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为 6 9.2 % (9/ 13) ,p1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 2 3.1% (3/ 13) ,过度表达率为 6 9.2 % (9/ 13) ,平均染色强度与高分化鳞癌和低化分鳞癌组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16 / 18E6蛋白与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6 / 18DNA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 3.疣状癌HPV16 / 18E6蛋白与p5 3蛋白、p5 3蛋白与p16蛋白表达之间无相关性 (P <0 .0 5 ) ,而HPV16 / 18E6蛋白与p16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 (P<0 .0 5 )。结论  1.进一步证实HPV16 / 18型感染是口腔疣状癌的重要致病因子。 2 .疣状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p5 3基因突变。 3.p16基因变异在疣状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用疣状癌中p16蛋白过度表达与HPV16 / 18型感染有关。 4 .HPV16 / 18、p5 3、p16蛋白在疣状癌与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病毒 p53基因 P16基因 口腔疣 生物学 SP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法
下载PDF
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马三成 胡静 +1 位作者 赵今 Paul Speight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 探讨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感染类型。方法 应用HPV L1区通用引物Gp5+/Gp6+和HPV特型引物(HPV6/11,16,18,31,33),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4例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人类乳... 目的 探讨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感染类型。方法 应用HPV L1区通用引物Gp5+/Gp6+和HPV特型引物(HPV6/11,16,18,31,33),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4例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进行检测。结果 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中,HPV感染率为88.2%;亚型HPV6/11感染率为47.06%,HPV16感染率为11.76%,HPV18感染率为2.94%,HPV31感染率为5.88%。结论 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疣状肿块和HPV感染关系密切,而且大多数和低危型HPV6/11感染有关,少数病例和高危型HPV16,18,31感染有关;同一病例可以感染两种以上HPV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块 艾滋病毒感染 HPV感染 患者 口腔黏膜 人类乳头病毒 感染率 DNA HPV16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E6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Cyclin D1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赵醒 赵宇阳 +3 位作者 王军 程玉 焦春敬 李春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023-3025,共3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型E6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食管鳞癌组织、30例食管癌旁组织及3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HPV 16型E6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型E6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食管鳞癌组织、30例食管癌旁组织及3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HPV 16型E6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yclin D1在HPV 16型E6蛋白阳性及阴性的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PV 16型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与食管癌旁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较大者、肿瘤浸润较深者、淋巴结转移者HPV 16型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较高(P<0.05)。HPV 16型E6蛋白阳性的食管鳞癌组织中Cyclin D1蛋白表达量高于阴性者(P<0.05)。结论 HPV 16型E6蛋白可能促进了食管癌的生长和恶化,并与Cyclin D1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食管癌的预后评估因子,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乳头病毒16E6蛋白 CYCLIN D1 免疫组化 Western BLOT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邹萍 唐瞻贵 +2 位作者 冯德云 沈子华 姚志刚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16 /18型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状况 ,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3例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HP...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16 /18型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状况 ,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3例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HPV16 /18E6蛋白和HPV16 /18DNA的表达。结果 ①疣状癌HPV16 /18E6蛋白及HPV16 /18DNA阳性表达率均为 6 9.2 % (9/13) ,E6蛋白平均染色强度高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 (P <0 .0 5 )。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16 /18E6蛋白与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6 /18DNA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HPV16 /18型感染是口腔疣状癌的重要致病因子 ,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相比 ,HPV16 /18型感染与疣状癌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18乳头病毒 口腔疣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检测
下载PDF
人类疱疹病毒6型及人乳头瘤病毒16型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宋悦 侯香圃 +1 位作者 王敏 江森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 :研究人类疱疹病毒 6型 (hHV 6 )及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hPV 16 )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巢式多聚酶链反应 (nested PCR)检测hHV 6及多聚酶链反应 (PCR)检测hPV 16在 16份正常宫颈、2 0份宫颈炎症、6份宫颈上皮... 目的 :研究人类疱疹病毒 6型 (hHV 6 )及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hPV 16 )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巢式多聚酶链反应 (nested PCR)检测hHV 6及多聚酶链反应 (PCR)检测hPV 16在 16份正常宫颈、2 0份宫颈炎症、6份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Ⅰ~Ⅱ级及 34份宫颈癌组织中的感染情况。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hHV 6DNA阳性率为 6 1.76 % (2 1/34) ,明显高于正常组、炎症组及CINⅠ~Ⅱ级组 (P <0 .0 1)。宫颈癌组织中hPV 16DNA阳性率为 76 .4 7% (2 6 /34) ,明显高于正常组的 12 .5 0 %和炎症组的15 .0 0 % (P <0 .0 1)。 2 1份hHV 6DNA阳性组织中的hPV 16DNA也全部阳性 ,二者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度一致性。随着宫颈癌临床期别的增加 ,hHV 6和hPV 16DNA阳性率均呈递减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hHV 6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可能是宫颈癌的致病因子 ,作为“促进子”(promoter)与hPV 16协同促使宫颈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6 乳头病毒16感染 宫颈癌发生 发展 PCR
下载PDF
E6/E7 mRNA检测用于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阳性患者分流的可行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雯 白华 +2 位作者 林晓琰 黄丽英 黄宁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569-573,共5页
目的探讨E6/E7 mRNA检测用于人乳头状瘤病毒61(HPV)16/18型阳性患者分流的可行性。方法选取HPV 16/18型阳性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E6/E7 mRNA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活检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E6/E7 m... 目的探讨E6/E7 mRNA检测用于人乳头状瘤病毒61(HPV)16/18型阳性患者分流的可行性。方法选取HPV 16/18型阳性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E6/E7 mRNA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活检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E6/E7 mRNA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查对HPV 16/18型感染者的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及以上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在200例HPV 16/18型感染者中,阴道镜活检HSIL及以上病变的检出率仅为29.5%(59/200)。共107例患者HPV E6/E7 mRNA阳性,56例患者液基细胞学阳性。HPV E6/E7 mRNA阳性者HSIL及以上病变检出率高于阴性者(P<0.05);随着宫颈病变病理级别的提高,HPV E6/E7 mRNA阳性率呈升高趋势(均P<0.05),但液基细胞学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 E6/E7 mRNA诊断HSIL及以上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44%、60.28%,液基细胞学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25.42%、70.92%,HPV E6/E7 mRNA的灵敏度高于液基细胞学(P<0.05)。结论E6/E7 mRNA检测对HPV 16/18型感染者的HSIL及以上病变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或可用于患者的进一步分流,以降低阴道镜的转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病毒感染 乳头病毒16 乳头病毒18 E6/E7 mRNA 患者分流 液基细胞学 阴道镜转诊率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党裔武 叶健 +4 位作者 陈罡 韦康来 冯振博 刘琼东 罗殿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870-2873,共4页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石蜡包埋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CINⅠ级28例、CINП级25例、CINШ级25例病理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CI...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石蜡包埋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CINⅠ级28例、CINП级25例、CINШ级25例病理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CINⅠ级HPV阳性率为46.4%(13/28),其中单一感染12例,三重感染(HPV16,33,59)1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14.3%)、58(10.7%)和52(7.1%)。CINП级阳性率为64.0%(16/25),其中单一感染15例,双重感染(HPV11,18)1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20.0%)、58(12.0%)和18(12.0%)。CINШ级HPV阳性率为96.0%(24/25),其中单一感染17例,双重感染7例(HPV16和58双重感染为主,共3例);HPV亚型的感染频度依次为(前3位):HPV16(52.0%)、58(28.0%)和33(16.0%)。结论 HPV16和58是广西地区各级CIN中最常见的感染亚型,HPV分型检测能够早期发现病原并且指导后续的治疗;基因芯片技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应用于病理石蜡包埋组织HPV分型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人类乳头病毒 基因芯片技术
下载PDF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联合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对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效能
14
作者 李玲玲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3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联合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对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池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243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联合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对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池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243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TCT、HR-HPV、阴道镜下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及血清SCCA检测。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CT、HR-HPV、血清SCC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宫颈HSIL+的诊断效能。结果243例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2例,HSIL 173例,宫颈癌38例。TCT阳性率72.43%,HR-HPV阳性率83.54%,随着宫颈病理级别升高,TCT及HR-HPV检测阳性率随之升高(P<0.05)。血清SCCA阳性163例,随着宫颈病理级别的升高,血清SCCA阳性率及SCCA表达量均随之升高(P<0.05)。TCT+HR-HPV+SCCA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均高于各项单独检测和两两联合检测(P<0.05)。结论血清SCCA检测结果与宫颈病理级别呈正相关,血清SCCA联合TCT、HR-HPV能提高HSIL+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癌抗原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高危乳头病毒 高级别鳞上皮内病变 诊断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1型L1基因双价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庄敏 谷鸿喜 +4 位作者 李迪 孔卫兰 林道红 凌虹 魏兰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23-325,共3页
目的 :构建人乳头瘤病毒 16型与 11型 L 1基因双价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质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 PCR法从尖锐湿疣组织标本中扩增人乳头瘤病毒 11型晚期基因 L 1,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乳头瘤病毒 16型和 11型 L ... 目的 :构建人乳头瘤病毒 16型与 11型 L 1基因双价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质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 PCR法从尖锐湿疣组织标本中扩增人乳头瘤病毒 11型晚期基因 L 1,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乳头瘤病毒 16型和 11型 L 1晚期基因共同装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中 ,分别位于强启动子 Ppolh和弱启动子 P10之下 ;利用酶切和 PCR技术对双价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质粒进行鉴定。结果 :PCR扩增法获得尖税湿疣组织中感染的人乳头瘤病毒 11型的 L1基因 ,得到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L1和 11型 L1基因双价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质粒 ,经酶切电泳鉴定验证重组成功。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双价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质粒 ,为进一步构建双价 L 1蛋白表达系统进而建立双价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病毒16 病毒转移载体 乳头病毒11 转移质粒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与宫颈癌患者及其配偶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和18型感染情况 被引量:6
16
作者 许娟秀 吴海根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24期3241-3243,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及其配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型和18型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59例CINⅢ级患者及41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及其100例配偶尿道口脱落细胞样本。检测样本中HPV16型、HPV18型DNA的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及其配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型和18型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59例CINⅢ级患者及41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及其100例配偶尿道口脱落细胞样本。检测样本中HPV16型、HPV18型DNA的表达情况,比较CINⅢ级或宫颈癌患者及其配偶间HPV16型、HPV18型阳性率。结果200例样本中,男性和女性HPV16型阳性率分别为41.0%和50.0%,HPV18型阳性率分别为20.0%和39.0%;宫颈癌组女性HPV16型和HPV18型阳性率均高于CIN组女性,宫颈癌组配偶(男性)HPV16型阳性率高于CIN组配偶(男性)(P<0.05)。100对夫妻间,HPV16型阳性36对(36.0%),HPV18型阳性12对(12.0%),双重感染阳性3对(3.0%);宫颈癌组夫妻HPV16型阳性率、HPV18型阳性率和共同感染率均高于CIN组夫妻(均P<0.05)。结论由HPV16感染引起的CIN或更易向宫颈癌发展,男性配偶在女性宫颈癌防治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宫颈癌 乳头病毒 高危 配偶 共同感染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16型重组乳球菌疫苗的研制现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文桂 陈雅棠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02-806,共5页
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HPV16)是一类广泛感染人类上皮组织的小 DNA 病毒,能引起人体各种黏膜和皮肤的增生性疾病与肿瘤,与人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疫苗接种是防治 HPV16感染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有疫苗的... 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HPV16)是一类广泛感染人类上皮组织的小 DNA 病毒,能引起人体各种黏膜和皮肤的增生性疾病与肿瘤,与人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疫苗接种是防治 HPV16感染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有疫苗的种类包括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分子疫苗和DNA 疫苗等,但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尚需研究新型 HPV16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病毒16 HPV16 乳球菌 疫苗 综述
下载PDF
子宫颈癌组织中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和P16^(INK4A)蛋白表达的检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淑霞 赵先兰 +1 位作者 孔祥东 孟志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3-305,共3页
目的:检测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组织、2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26例CINⅡ、31例CINⅢ和22例浸润癌组织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 目的:检测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组织、2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26例CINⅡ、31例CINⅢ和22例浸润癌组织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13种HR-HPVDNA。结果:正常宫颈、CINⅠ、CINⅡ、CINⅢ、浸润癌组织中,P16INK4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9.10%、88.50%、87.10%、90.90%,HR-HPV阳性率分别为30.00%、82.60%、80.80%、90.30%、95.50%,CINⅠ、Ⅱ、Ⅲ和浸润癌组织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组织中HR-HPV阳性率与P16INK4A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s=0.564,P<0.01)。结论:HR-HPV致宫颈上皮恶性转化可能与P16INK4A蛋白过表达有关,P16INK4A和HR-HPV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子宫颈癌及CIN的阳性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 高危乳头病毒 P16^INK4A
下载PDF
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测对不典型鳞状细胞分流监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伟坚 曾凤群 李云辉 《现代医院》 2014年第4期67-68,70,共3页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对不典型鳞状细胞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简称ASCUS)分流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一2013年12月收治的476例经宫颈细胞学检测为...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对不典型鳞状细胞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简称ASCUS)分流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一2013年12月收治的476例经宫颈细胞学检测为不典型鳞状细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HR~HPV以及阴道镜检查,镜下定位活检,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6例ASCUS患者中,HR—HPV检测呈阳性389例,阴性87例;经宫颈细胞学确诊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简称CIN)43例,占9%(43/476),其中CINⅡ/Ⅲ35例,占81.4%;CINI/Ⅱ的HR—HPV阳性率分别为78.4%和95.8%;患者经HR—HPV及阴道镜检查,对诊断CIN的敏感度分别为89.2%和64.3%,对检出CINⅡ/Ⅲ,敏感度分别为95.5%和65.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CUS患者中HR—HPV中的CINU/Ⅲ检出的敏感度较高,对ASCUS患者进行分流监测可以有效地避免再次对患者行阴道镜检查以及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人类乳头病毒 不典细胞 分流监测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Ⅰ与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型别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莉 于澎静 夏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1期52-54,共3页
目的评价扬中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Ⅰ)患者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持续感染及消退型别特异性。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CINⅠ的患者。分析患者HPV分型,每4个月随访TCT、HPV检测,记录HPV持续感染及消退时间。结果高危HPV中,HPV53(n=33)是最... 目的评价扬中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Ⅰ)患者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持续感染及消退型别特异性。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CINⅠ的患者。分析患者HPV分型,每4个月随访TCT、HPV检测,记录HPV持续感染及消退时间。结果高危HPV中,HPV53(n=33)是最常见的亚型,其次分别是HPV52(n=25)、HPV68(n=22)、HPV66(n=20)、HPV16(n=14)。HPV多重感染常见,78例(67.2%)多重感染,38例(32.8%)单一感染。多重感染中,双重感染最常见(n=36,46.2%),其次是三重感染(n=28,35.9%)、四重感染(n=10,12.8%)、五重感染(n=3,3.8%)。10种最常见高危HPV中HPV16自行消退时间最长,平均为10.3月。结论扬中地区CINⅠ患者中HPV16是最常见的持续感染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人类乳头病毒 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