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人类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以鲁迅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娟 《黑龙江史志》 2015年第7期257 259-,259,共2页
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一直是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重要的文化展示与延伸的方式之一,名人类博物馆近年来也在文化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上进行了不少尝试,本文就鲁迅文化产品开发和营销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人类博物馆 鲁迅文化产品
下载PDF
表述异文化:人类学博物馆的民族志类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安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6,共6页
"物"填充着博物馆的有限空间,它们以"非文本"的形式折射出现代人类学学科近两百年来的理论变迁。与文本民族志面临的"实验时代的转向"相类似,以器物为中心的"博物馆民族志"也经历着人类学表述&... "物"填充着博物馆的有限空间,它们以"非文本"的形式折射出现代人类学学科近两百年来的理论变迁。与文本民族志面临的"实验时代的转向"相类似,以器物为中心的"博物馆民族志"也经历着人类学表述"去权威化"的挑战。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身体"正在成为博物馆表述体系的新热点。建立在贯通"我者"和"他者"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取代了表述异文化的"远望"模式,其中蕴涵着跨越"异文化"和"己文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博物馆 异文化 表述 身体
下载PDF
博物馆人类学刍议 被引量:8
3
作者 桂榕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3,共5页
博物馆与人类学有渊源关系。博物馆人类学所指涉的基本概念包括"在博物馆中实践的人类学"和"有关博物馆的人类学"两方面。前者指博物馆物品征集(人类学田野工作)、博物馆典藏研究(民族志物品的意义诠释)、博物馆展... 博物馆与人类学有渊源关系。博物馆人类学所指涉的基本概念包括"在博物馆中实践的人类学"和"有关博物馆的人类学"两方面。前者指博物馆物品征集(人类学田野工作)、博物馆典藏研究(民族志物品的意义诠释)、博物馆展示与教育(文化的建构与诠释);后者主要关注内容包括社区博物馆的在地化思考、信息时代的博物馆知识建构与文化多样性、博物馆知识生产与非遗保护呈现的文化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人类 全球化背景 知识建构 文化政治
下载PDF
生态博物馆与博物馆人类学 被引量:5
4
作者 尹绍亭 颜宁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3期121-126,共6页
结合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介绍了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理论和国际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状况,评述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建设成果、经验和不足,继而探讨生态博物馆的理论方法、开拓精神以及本土化追求等对于博物馆人类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苏东海 生态博物馆 六枝原则 博物馆人类
下载PDF
闽台人类学博物馆介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新天 《南方文物》 200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关键词 闽台人类博物馆 历史文物 中国 管理体制
下载PDF
旅游者与消费者: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 被引量:1
6
作者 潘宝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4,共6页
旅游社会和消费社会将博物馆塑造为景观和符号,将旅游者和消费者吸引进博物馆的异域空间中,并改变着博物馆的知识权力结构和功能。博物馆的观众在这种改变过程中成为旅游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存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不再只是展... 旅游社会和消费社会将博物馆塑造为景观和符号,将旅游者和消费者吸引进博物馆的异域空间中,并改变着博物馆的知识权力结构和功能。博物馆的观众在这种改变过程中成为旅游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存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不再只是展品表征意涵的建构者,也是将博物馆及其展品作为景观的旅游者,也是将博物馆及其产品作为符号的消费者。博物馆为生活于现代性社会中的个体提供了建构休闲情境与娱乐消费的场域。个体的旅游行为和消费行为将博物馆纳入到分化现代性社会的过程中。观众的参观行为将博物馆置于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社会价值体系的视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者 消费者 博物馆人类 观众
下载PDF
迈向批判与反思的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公众与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集》译著导读
7
作者 尹凯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4,共6页
从根本上来说,博物馆人类学旨在挑战、批判、反思博物馆机构和人类学学科的传统观念,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博物馆与人类学在当代世界中的角色与责任。《博物馆、公众与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集》一书收录了迈克尔·埃姆斯在过去20... 从根本上来说,博物馆人类学旨在挑战、批判、反思博物馆机构和人类学学科的传统观念,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博物馆与人类学在当代世界中的角色与责任。《博物馆、公众与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集》一书收录了迈克尔·埃姆斯在过去20年间的相关学术成果,基于批判性理论研究和博物馆工作经验的双重视野,埃姆斯进行了一项“关于博物馆和人类学的人类学研究”。总体而言,本书不仅是批判性的,而且是探索性的,诸多观点和论述让我们对未来之路充满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博物馆人类 迈尔克·埃姆斯 批判 反思
下载PDF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藏汉代青铜容器研究
8
作者 卢治萍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06年第1期315-319,共5页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藏品多是建国初年经林惠祥先生多方收集,不仅包括福建地区文物,也藏有大量中原及南方地区的历史文物和少数民族文物。本文选取所藏汉代青铜器:'宜侯王'洗、'宜子孙'洗、鐎壶、熨斗作以介绍和讨论。...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藏品多是建国初年经林惠祥先生多方收集,不仅包括福建地区文物,也藏有大量中原及南方地区的历史文物和少数民族文物。本文选取所藏汉代青铜器:'宜侯王'洗、'宜子孙'洗、鐎壶、熨斗作以介绍和讨论。并分别从器形的演变规律和对比相似器形的有明确年代、出土地的文物,推断其年代、制造地等问题。其中对熨斗的铭文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推断其伪刻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青铜容器 人类博物馆
原文传递
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 被引量:3
9
作者 潘宝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70,共8页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 观众 博物馆人类 建构 文化书写
下载PDF
器物表征的建构者: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宝 《中国博物馆》 2016年第4期84-91,共8页
博物馆空间将器物与观众型塑为被动观看的"物"与主动观看的"人"。现代性社会赋予了博物馆公共性与文化性的属性,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器物则被表征为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与感官体验的物品,观众亦成为了器物表征的建构者。... 博物馆空间将器物与观众型塑为被动观看的"物"与主动观看的"人"。现代性社会赋予了博物馆公共性与文化性的属性,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器物则被表征为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与感官体验的物品,观众亦成为了器物表征的建构者。在博物馆现代性的影响下,观众通过自身的观看方式改变着器物的表征方式,并改变着博物馆、器物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是生活于现代性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体,是博物馆发展与现代性社会发展契合过程中的观众。博物馆在型塑器物表征的同时,亦在将观众型塑为器物表征的建构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 表征 博物馆人类 观众
下载PDF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
11
《世界建筑导报》 2002年第Z1期116-119,共4页
这个占地12英亩(合5公顷)的项目自1987年开馆以来,便以“前美洲艺术品珍藏室”而著称。在植物群自然风光的映衬下,博物馆中呈现出一系列不同高差的雕塑平台和反复出现的室内画廊。EDSA为该馆艺术品设计了极县特色的“灰空间... 这个占地12英亩(合5公顷)的项目自1987年开馆以来,便以“前美洲艺术品珍藏室”而著称。在植物群自然风光的映衬下,博物馆中呈现出一系列不同高差的雕塑平台和反复出现的室内画廊。EDSA为该馆艺术品设计了极县特色的“灰空间”陈列,利用桓物材料营造出亲切怡人的艺术空间。在历时18个月的项目中,EDSA监理600个工人完成了所有的地形塑造,景观工程和人工种植。EDSA提供所有室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人类博物馆 灰空间 室外空间 艺术品 艺术产品 人工种植
下载PDF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12
《科技潮》 2003年第12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北京 骨制品 石制品 生物化石 展品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的空间叙事与日常生活的“真实性”——一项基于人、物与技术革命的博物馆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朝晖 王星星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与博物馆展示“物的叙事”范式不同的是,非遗馆的展示要重构“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呈现具有“灵韵”的日常生活的文化表征空间。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旨在通过表征空间再生产,把非遗的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融合于非遗展览展示的物理空间... 与博物馆展示“物的叙事”范式不同的是,非遗馆的展示要重构“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呈现具有“灵韵”的日常生活的文化表征空间。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旨在通过表征空间再生产,把非遗的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融合于非遗展览展示的物理空间;同时,又走出非遗馆,在更大的社会空间里,通过人、物和新技术的链接,再现日常生活的多重真实性,包括通过推动场馆的社区化融合,呈现非遗的空间真实性;以社区/群体/个人(CGIs)互嵌的参与式策展,把握非遗的主体真实性;打造展示与体验合一的模式,体现非遗的过程真实性;以及汲取现当代艺术的批判意识,获得非遗的超验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叙事 日常生活呈现 社区/群体/个人(CGIs) 表征空间 博物馆人类
原文传递
需着力推进的四座国家级博物馆建设
14
作者 宋新潮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37,共4页
博物馆是人类收藏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由国家统筹建设博物馆、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也可以对各地博物馆发展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根据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功能结构和未来博物馆的建设,需要以国家力量主导统筹建设国家... 博物馆是人类收藏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由国家统筹建设博物馆、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也可以对各地博物馆发展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根据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功能结构和未来博物馆的建设,需要以国家力量主导统筹建设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国家考古人类学博物馆和国家设计博物馆这四座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建设 国家战略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 国家考古人类博物馆 国家设计博物馆
下载PDF
满族如意文化研究——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如意为例
15
作者 温科学 《满族研究》 2019年第1期111-116,共6页
如意作为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其产生的历史由来久已,然而清时如意之盛为前朝所不能及。清人对如意的追捧,离不开器物背后的社会风尚以及推动风尚形成的满洲贵族的文化传统。如今,如意已经成为博物馆一个不可小觑的藏品门类。本文借助博... 如意作为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其产生的历史由来久已,然而清时如意之盛为前朝所不能及。清人对如意的追捧,离不开器物背后的社会风尚以及推动风尚形成的满洲贵族的文化传统。如今,如意已经成为博物馆一个不可小觑的藏品门类。本文借助博物馆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揭示如意的生命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意 满族 生命轨迹 博物馆人类
下载PDF
在人类学中重新发现博物馆——理论史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74,共8页
博物馆在人类学学科建制之初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后则因为人类学发展重心从物质上转移而在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沉寂。但博物馆展览理念变更与人类学理论更迭始终保持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许多在博物馆中展开的田野与理论论争也反向促进人类... 博物馆在人类学学科建制之初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后则因为人类学发展重心从物质上转移而在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沉寂。但博物馆展览理念变更与人类学理论更迭始终保持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许多在博物馆中展开的田野与理论论争也反向促进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因此,应重视博物馆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以外的价值。博物馆人类学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实践历程,当前在中国的博物馆中重新引入人类学视角,也会给学科与博物馆带来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人类 展览 民族志 权力 关系
原文传递
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的视野亟需扩展——云南省中医药暨少数民族医药博物馆中医西传分馆的启示 被引量:3
17
作者 贺霆 《民族论坛》 2012年第02X期106-109,共4页
于2009年建成并已部分开放的云南省中医药暨少数民族医药博物馆,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庇护所。而其中正在建设的中医西传分馆,更是中医药类及人类学、民族学类博物馆中的一朵奇葩。除了对针灸西传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于2009年建成并已部分开放的云南省中医药暨少数民族医药博物馆,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庇护所。而其中正在建设的中医西传分馆,更是中医药类及人类学、民族学类博物馆中的一朵奇葩。除了对针灸西传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这座有些另类的博物馆还促使我们对我国民族博物馆的视野乃至整个民族学、人类学的视野进行思考。本文从该馆的由来、功能,以及它带来的启示,讨论"民族"、"少数民族"的本意、特别是对中国人类学界的含义,以及新时期探索海外社会乃至西方社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博物馆 西方社会研究
原文传递
人类学何以为能?整体观视角下的博物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辉 《博物院》 2021年第4期34-38,共5页
博物馆与人类学具有深厚的共生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由博物馆的人类学实践发展为理论化的博物馆人类学。人类学认识论、理论体系和民族志极大拓展了博物馆学研究的范畴和方法,尤其在21世纪全球化、命运共同体与超级多元时代背景下... 博物馆与人类学具有深厚的共生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由博物馆的人类学实践发展为理论化的博物馆人类学。人类学认识论、理论体系和民族志极大拓展了博物馆学研究的范畴和方法,尤其在21世纪全球化、命运共同体与超级多元时代背景下,人类学整体观视角对于在宏观文化、社会语境中把握复杂的博物馆现象,推动理论构想的实践与应用,完善博物馆研究方法论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人类 整体观 全球性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藏中国文物调查 被引量:2
19
作者 霍宏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56,共18页
2012年1至6月,笔者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本文阐述了该馆中国文物的收藏状况、研究现状、特点及价值。
关键词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博物馆 中国文物 收藏
原文传递
时间维度与感官体验: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 被引量:5
20
作者 潘宝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3-117,共5页
博物馆通过展览将物品建构为展品的时候,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创造了条件。在博物馆空间中,物品以展品的形态影响了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绝对时间;而观众这一暂时性的身份与地位,使得其在博物馆空间中的感官体验过程是在其相对时间中完成。观... 博物馆通过展览将物品建构为展品的时候,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创造了条件。在博物馆空间中,物品以展品的形态影响了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绝对时间;而观众这一暂时性的身份与地位,使得其在博物馆空间中的感官体验过程是在其相对时间中完成。观众参观时间的暂时性,使得展品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存在是以刺激观众感官体验为前提;观众感官体验过程中的展品,是物品的绝对时间在现代性社会中延续的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缩小,亦使得博物馆通过展品与观众试图重构"物"与"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品 策展 时间维度 感官体验 博物馆人类 观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