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与西方学者的学术对话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东 林锋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3-52,共10页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人类学笔记”称谓和人类学解读模式,是一种在国内外学界中影响巨大、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笔记称谓和解读模式。我们认为,这一称谓和模式是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严重误读,是对笔记的理论性质和历史地位的歪曲...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人类学笔记”称谓和人类学解读模式,是一种在国内外学界中影响巨大、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笔记称谓和解读模式。我们认为,这一称谓和模式是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严重误读,是对笔记的理论性质和历史地位的歪曲。为实现马克思晚年笔记解读模式的根本突破和创新,恢复笔记本来面目和马克思晚年思想原貌,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超越这种错误称谓和解读模式,确立对笔记新的科学解释、科学理解———用“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历史哲学研究”来解释马克思晚年笔记,并将笔记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晚年笔记 人类学解读模式 国家与文明起源 历史哲学研究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某达斡尔民族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虹 田立君 德纯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49-152,共4页
以黑龙江省某达斡尔民族学校为个案,探讨了以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强调当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整合是使达斡尔民族文化完成文化化人的一个前提。对达斡尔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意义、达斡尔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现... 以黑龙江省某达斡尔民族学校为个案,探讨了以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强调当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整合是使达斡尔民族文化完成文化化人的一个前提。对达斡尔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意义、达斡尔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现状问题以及达斡尔民族文化传承的田野研究:课程设计与开发,包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维度、开发途径及课程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达斡尔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而课程设计与实施要回归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认同感 课程设计与开发 人类学课程设计模式
下载PDF
New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3
作者 HU Jian-she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2期1168-1178,共11页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growing ou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ross-cultural studies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s a notably innovative research paradig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umanities and enters a...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growing ou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ross-cultural studies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s a notably innovative research paradig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umanities and enters a new stag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Firstly, this essay attempts to interpret how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responds accordingly to the new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anthropology and mythology, updates the postmodern concept of myth knowledge of Confucian myth and the pattern of the mythological knowledge, thereby constructing the core in modern Chinese context. Afterward, it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eat tradition and the little tradi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turning to the sacred context. Last, the focus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anthropology has moved from literary concerns to cultural concerns and employing the quadruple evidences and five kinds of narratives to comprehensively interpret Confucian class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Ye Shuxian post-modern concept of myth great tradition culturalarchetype research on Confucian mythology
下载PDF
落地生根:基督教与处境化——彼范斯处境神学模式的启发
4
作者 肖安平 《金陵神学志》 2008年第2期64-81,共18页
一、导言美国芝加哥天主教联合神学院福音与文化教授彼范斯(Stephen B.Bevans)在他的《处境神学模式》一书中提出六种处境神学模式:翻译模式(Translation Model)、人类学模式(Anthropological Model)、实践模式(Praxis Model)、综合模式... 一、导言美国芝加哥天主教联合神学院福音与文化教授彼范斯(Stephen B.Bevans)在他的《处境神学模式》一书中提出六种处境神学模式:翻译模式(Translation Model)、人类学模式(Anthropological Model)、实践模式(Praxis Model)、综合模式(Synthetic Model)、超越模式(Transc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基督教 国教会 中国文化 神学思想建设 本色化运动 思考 人类学模式 翻译模式 伦理道德 中国社会
原文传递
回族研究的新视野:一个方法论的讨论——兼评杜磊《中国穆斯林》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海云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8-88,共11页
本文试对杜氏著作做一简要评述并对回族研究的人类学方法进行讨论。认为“回族研究”是对回族的“人”和“文化”的研究,是对“今天的人和文化”(现实社区)进行共时的研究,但也不应忽视对“昨天的人和文化”进行历时的分析。由于中... 本文试对杜氏著作做一简要评述并对回族研究的人类学方法进行讨论。认为“回族研究”是对回族的“人”和“文化”的研究,是对“今天的人和文化”(现实社区)进行共时的研究,但也不应忽视对“昨天的人和文化”进行历时的分析。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外国学者对回族的人类学研究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先天性”问题──无论是参与观察中对回族文化的难以“进入”还是对回族的文化解读都“洋溢”着研究者本身的文化气息。在对杜氏的“社会身份”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成见”进行简单商榷的同时,笔者也隐约感觉到国内外回族学界似都有检讨自己的必要,即研究者自己的社会身份对他的研究有何影响?他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研究 杜磊 人类学模式
原文传递
国家起源研究中历史性事实对考古学证据意义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谢维扬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4-29,127,共8页
虽然在国家起源研究中援用人类学概念和模式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但这些分析对个案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重视个案的完整研究,尤其是对个案中国家形成和生存情况的长时段的历史性事实的关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对一些重要考古学证据... 虽然在国家起源研究中援用人类学概念和模式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但这些分析对个案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重视个案的完整研究,尤其是对个案中国家形成和生存情况的长时段的历史性事实的关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对一些重要考古学证据意义的分析,运用的以物化证据标准衡量的方法还不具备真正的科学性,以此来认定考古学资料可能具有的表明国家存在的意义存在一些缺陷,需要重视历史性事实对于考古学证据意义形成的作用。在对近年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意义的认定上,研究者应重视一些在中国早期历史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事实的作用,如能直接表现国家制度运作的历史性事实、对于国家制度作为合法政治传统存在和发展的事实、国家制度发展的长期性后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起源研究 历史性事实 考古学证据 人类学概念和模式 个案研究 物化证据
原文传递
Tipping points among social learners: Tools from varied disciplines
7
作者 R. Alexander BENTLEY Michael J. O'BRIE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98-306,共9页
There is a long and rich tradi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of using models of collect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s jump- ing-off point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including collective human behavior. Here, we come a... There is a long and rich tradi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of using models of collect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s jump- ing-off point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including collective human behavior. Here, we come at the problem in a slightly different fashion. We ask whether models of collective human behavior have anything to offer those who study animal behavior. Our brief example of tipping points, a model first developed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and later use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suggests that the analysis of human collective behavior does indeed have considerable to of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works Social learning Thresholds Time series Tipping poin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