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人类活动扰动强度的乌江源区生态补偿空间配置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韩会庆 蔡广鹏 +3 位作者 郜红娟 李陵 翟晨宇 江桃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17-22,共6页
生态补偿空间配置是否合理影响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乌江源区为例,从生态敏感性和人类活动扰动强度视角,对河源区生态补偿空间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敏感性视角下乌江源区西南部和西部生态补偿额较高,北部和东部生态补偿额... 生态补偿空间配置是否合理影响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乌江源区为例,从生态敏感性和人类活动扰动强度视角,对河源区生态补偿空间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敏感性视角下乌江源区西南部和西部生态补偿额较高,北部和东部生态补偿额较低。人类活动扰动强度视角下乌江源区中部、南部和西部生态补偿额度较高,北部和东南部生态补偿额较低。研究以期填补当前单一GDP视角的生态补偿空间配置方法,提高流域区环境保护的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空间配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敏感性 人类扰动指数
下载PDF
融合改进鲸鱼算法解缠的梧州市地面沉降InSAR监测
2
作者 赵凤阳 周吕 魏玉业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针对基于InSAR地面沉降研究中干涉图解缠易陷入局部最优及地面沉降影响因子较多且复杂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结合全局鲸鱼算法寻优的InSAR解缠方法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为研究区,构建人类扰动指数,探索其2018—2023年地面沉降状况及分... 针对基于InSAR地面沉降研究中干涉图解缠易陷入局部最优及地面沉降影响因子较多且复杂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结合全局鲸鱼算法寻优的InSAR解缠方法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为研究区,构建人类扰动指数,探索其2018—2023年地面沉降状况及分析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改进鲸鱼优化算法从全局角度寻找枝切线最短路径,有效避免了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基于上述解缠方法获取了2018—2023年研究区地面沉降状况,并选取两个特征区域探究影响地面沉降的驱动力因子。经相关性分析,研究区地面沉降与城市扩张及重要交通枢纽建设密切相关,两个特征区域地面沉降速率与梧州市区建设用地面积的拟合优度R 2分别为0.9386和0.9842。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城市规划建设及应急防灾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SBAS-InSAR 人类扰动指数 驱动力分析 改进鲸鱼算法
下载PDF
基于人类活动强度的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尚国琲 马景涛 +2 位作者 刘雨博 焦新颖 王鹏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69-78,共10页
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划定不尽、划定不实、部门冲突等问题,其根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与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的冲突。为解决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人类活动用地调整依据不明问题,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矛盾,... 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划定不尽、划定不实、部门冲突等问题,其根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与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的冲突。为解决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人类活动用地调整依据不明问题,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矛盾,本文提出基于人类活动强度的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思路。首先运用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化方法,叠加人类扰动指数和地形因子对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衔接现行规划的项目、设施数据,划入生态重要性图斑和自然保护地进行优化调整;最后利用景观指数评价法进行生态完整性验证。评价结果表明:(1)万全区原生态保护红线内人类扰动指数大于0.4的区域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10.17%,人类活动强度大于60分的区域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21.19%;(2)以60分为阈值进行优化并对接现行规划调整后,万全区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40.35km^(2);(3)优化后PD降低0.1114,MPS增加4.4321,破碎度显著降低,MSI、AWMSI、AWMPFD数值整体趋于平衡。研究有助于提高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科学性和稳定性,提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人类活动强度 人类扰动指数 景观指数评价法 万全区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顾羊羊 徐梦佳 +3 位作者 杨悦 黄贤峰 邹长新 叶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62-3474,共13页
科学划定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2种生态环境敏感性指标,构建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保... 科学划定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2种生态环境敏感性指标,构建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相关规划等数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从生态用地、植被覆盖度与人类扰动指数三个方面评价划定效果。结果表明:(1)威宁县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以极重要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57%。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以敏感为主,占总面积的67.86%。优化调整后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96.13 km2,占全县面积的23.75%,红线内生态用地面积占比高于非生态用地面积占比20%以上。(2)近些年贵州省退耕还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实施,威宁县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红线内NDVI基本不变区、轻微改善区和明显改善区面积占比达到88.42%,红线范围内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3)红线内人类扰动指数低于红线外人类扰动指数,雪山镇、麻乍镇需控制红线范围内人类扰动,确保生态用地性质不改变,加强生态保护和监管。威宁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可为其他石漠化地区红线划定及划定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区 生态保护红线 划定效果 MODIS-NDVI 人类扰动指数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吴丹 邹长新 +1 位作者 林乃峰 徐梦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8-213,共6页
该文根据2000、2015年两期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数据,分析了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程度。结果表明: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了19564 km^2,聚落生态系统面... 该文根据2000、2015年两期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数据,分析了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程度。结果表明: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了19564 km^2,聚落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了20181 km^2。各省(市)的人类扰动指数均有所增加,其变化程度总体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城镇扩张、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开发、农业开发等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7.65%、30.82%、21.42%和10.11%。为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转移矩阵 人类扰动指数 驱动力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