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郝玉娟 周辉 曹蒙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6-11,共6页
目的了解宫颈癌不同病变程度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表达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癌发病的关系。方法将92例宫颈病变患者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宫颈炎37例、CINⅠ... 目的了解宫颈癌不同病变程度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表达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癌发病的关系。方法将92例宫颈病变患者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宫颈炎37例、CINⅠ级组9例、CINⅡ级组12例、CINⅢ级组10例、宫颈癌组24例,将58名健康者设为健康组,比较各组人类白细胞抗原-I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分析宫颈病变不同程度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对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癌发病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首次性生活年龄、流产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年龄、受教育程度、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Ⅲ级组及宫颈癌组宫颈上皮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依次递减,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炎、CINⅠ级组、CINⅡ级~CINⅢ级组、宫颈癌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分别为18.92%、55.56%、81.82%和87.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感染分型中HPV16、HPV18感染率较高。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宫颈病变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整体表达显著低于低危型患者(P<0.05),但两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中,宫颈癌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癌发病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减弱或缺失与宫颈癌发生关系密切,可能增加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风险,导致宫颈病变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 宫颈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星洁 郝迎涛 +3 位作者 孙启峰 赵小刚 彭传亮 姜兴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4867-4869,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AL)-Ⅰ类分子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60例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切片标本,使用抗HLA-Ⅰ、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TAP)-1、低分子量蛋白(LMP)-2单克隆抗体研究这...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AL)-Ⅰ类分子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60例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切片标本,使用抗HLA-Ⅰ、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TAP)-1、低分子量蛋白(LMP)-2单克隆抗体研究这三种分子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结果食管鳞癌原发灶中这三种分子表达缺失比例分别为35.0%,38.3%,23.3%,表达下调的比例分别为23.3%,21.7%,30.0%。结论食管癌中HLA-Ⅰ类抗原分子存在表达明显下调或者缺失的现象,这种表达异常有助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不利于肿瘤的免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 食管癌 抗原加工呈递相关机制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nef诱导凋亡及下调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
3
作者 黄官友 黄秀艳 +2 位作者 曾耀英 曾祥凤 吴晓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nef调节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293T细胞分为两组,用脂质体法将含HIV-1 nef基因的质粒及空载体分别转染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IV-1 nef在转染细胞...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nef调节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293T细胞分为两组,用脂质体法将含HIV-1 nef基因的质粒及空载体分别转染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IV-1 nef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荧光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IV-1 nef在转染细胞中有表达。转染HIV-1 nef的细胞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经抗HLA-A,B,C-FITC染色后,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05±22及269±1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Annexin V-APC/PI染色后,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0.82±8.32)%及(8.12±5.43)%,两者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IV-1 nef下调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NEF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 凋亡 转染
下载PDF
胃癌患者HLA-Ⅰ表达水平与免疫活性细胞反应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玲 宿冬远 姜政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24-28,共5页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癌组织中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表达水平与免疫活性细胞反应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胃癌组织组)和配对正常胃组织(正常胃组织组)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癌组织中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表达水平与免疫活性细胞反应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胃癌组织组)和配对正常胃组织(正常胃组织组)为研究对象,每组80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组HLA-Ⅰ、CD11c+树突状细胞、CD45RO+记忆性T细胞、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HLA-Ⅰ表达水平与树突状细胞、记忆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达及胃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组HLA-Ⅰ、CD11c+树突状细胞、CD45RO+记忆性T细胞、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胃组织组(P <0.05)。HLA-Ⅰ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CD11c+树突状细胞、CD45RO+记忆性T细胞、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达有关(P <0.05)。淋巴结转移、Ⅲ/Ⅳ期、3种免疫活性细胞阴性表达、HAL-Ⅰ阴性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胃癌组织中HLA-Ⅰ阴性表达与胃癌局部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反应降低有关,并且具有成为预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逃逸 肿瘤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 免疫活性细胞 淋巴结 肿瘤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可溶性HLA-Ⅰ的检测用于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动态监控 被引量:3
5
作者 兰炯采 吴涛 +6 位作者 周华友 杨全科 张印则 武大林 魏亚明 曹琼 夏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研究对肾移植术后可溶性HLA-Ⅰ(sHLA-Ⅰ)的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中sHIA-Ⅰ含量,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sHLA-Ⅰ值,观察1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sHLA-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肾移植患者的sHLA... 目的:研究对肾移植术后可溶性HLA-Ⅰ(sHLA-Ⅰ)的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中sHIA-Ⅰ含量,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sHLA-Ⅰ值,观察1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sHLA-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肾移植患者的sHLA-Ⅰ水平在临床出现急性排斥前1-3天显著增高,应用免疫抑制剂时s HLA-Ⅰ下降;未发生排斥反应者则无明显波动。结论:动态监测sHIA-Ⅰ能预示肾移植排斥的发生,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也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ⅰ sHL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肾移植 排斥反应
下载PDF
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sHLA-Ⅰ在不同贮存成分血中的浓度 被引量:1
6
作者 兰炯采 吴涛 +6 位作者 张国鹏 周华友 魏亚明 张印则 曹琼 武大林 刘忠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02-404,共3页
目的 观察贮存血中sHLA I浓度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血清中sHLA I ,检测 6 0例正常广东人sHLA I水平 ,2 0名献血者成分血中sHLA I含量。结果 采用ELISA ,技术 ,可溶性HLA I最低检测限为 2 .84ng/ml,批... 目的 观察贮存血中sHLA I浓度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血清中sHLA I ,检测 6 0例正常广东人sHLA I水平 ,2 0名献血者成分血中sHLA I含量。结果 采用ELISA ,技术 ,可溶性HLA I最低检测限为 2 .84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 5 .80 % ,批间变异系数为 9.0 0 % ,回收率为 98.5 7%~ 1 0 0 .1 5 % ,广东人sHLA I参考值为 (6 99.5 4± 36 0 .1 0 )ng/ml。贮存 2 8d的RBC和随机供者血小板的sHLA I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它成分血 ,并且与成分血中残存的白细胞数和贮存时间有关。结论 用ELISA法检测sHLA I灵敏、特异、稳定。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可考虑选择性输注含有不同浓度sH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ⅰ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多次输血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7
作者 魏祥坤 郑宝梅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10期75-77,共3页
目的 分析多次输血白血病患者应用血小板抗体筛查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多次输血的58例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的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观察组输血次数再分亚组,将输血次数<3次的患者编... 目的 分析多次输血白血病患者应用血小板抗体筛查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多次输血的58例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的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观察组输血次数再分亚组,将输血次数<3次的患者编为A组(n=24),将输血3~6次的患者编为B组(n=19),将输血次数≥7次的患者编为C组(n=15);根据观察组不同输注方式将其分为交叉配型组(n=29)与随机输注组(n=29)。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观察组中A、B、C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观察组不同血小板抗体类型的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观察组不同输注方式输注1 h、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结果 对照组阳性率为0%,观察组阳性率为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阳性率为16.67%,B组阳性率为21.05%,C组阳性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阴性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85.00%,血小板抗体阳性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配型组注输1 h、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均较随机输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应用血小板抗体筛查发现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阳性具有相关性,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患者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于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试验能够提升输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多次输血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抗原抗体
下载PDF
上海地区人群丙型肝炎病毒1b型进化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幼辰 陆伦根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明确上海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序列演变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上海地区2010年7月至2015年4月期间慢性HCV患者血清,提取HCVRNA,扩增HCV1b型NS3区序列,分析HCV1b型序列变异情况、序列进化以及演变的规律。分析上海地区人群人类... 目的明确上海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序列演变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上海地区2010年7月至2015年4月期间慢性HCV患者血清,提取HCVRNA,扩增HCV1b型NS3区序列,分析HCV1b型序列变异情况、序列进化以及演变的规律。分析上海地区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类分子的遗传背景,明确HLA-Ⅰ类分子对于HCV1b型序列进化的影响。结果上海地区人群HCV1b型序列分为两个进化丛,HLA-A*13、HLA-B*15及HLA-B*13在不同进化丛的表达均有差异。结论上海地区目前流行的HCV1b型来自两个主要感染源,宿主免疫压力对于病毒序列进化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 病毒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