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疱疹病毒7型糖蛋白(gL)的研究
1
作者 窦洁 姚堃 +3 位作者 徐建 陈云 周峰 彭光勇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26-329,共4页
克隆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糖蛋白gL,分别连接入酵母双杂交载体pAS2-1、pACT2。通过双杂交技术,分析gL基因表达蛋白与gH、CD4的相互作用。发现含gL、gH基因的重组酵母菌Y190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而含gL、CD4基因的重组Y190未检测到... 克隆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糖蛋白gL,分别连接入酵母双杂交载体pAS2-1、pACT2。通过双杂交技术,分析gL基因表达蛋白与gH、CD4的相互作用。发现含gL、gH基因的重组酵母菌Y190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而含gL、CD4基因的重组Y190未检测到相应活性。结果表明,gL表达蛋白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能够与另一HHV-7糖蛋白gH结合,而与HHV-7已知受体CD4无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7 糖蛋白L 糖蛋白H 白细胞分化抗原4 酵母双杂交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乳腺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婷 荣玮 赵敏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2期39-44,共6页
目的研究穿膜蛋白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CD15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乳腺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构建乳腺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51和MMP-7的蛋白表达,探讨二者与临床... 目的研究穿膜蛋白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CD15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乳腺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构建乳腺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51和MMP-7的蛋白表达,探讨二者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定性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Kappa检验。结果 CD151和MMP-7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0/39)和10.3%(4/39),在原位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3.3%(10/30)和40.0%(12/30),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0%(59/100)和70.0%(70/100),3组间两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6,P=0.000;χ2=41.801,P=0.000)。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及组织学类型无关联(P>0.050),但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0)。此外CD151的表达还与肿瘤大小、雌激素(ER)和孕激素(PR)表达有联系(P<0.050)。乳腺癌中CD151和MMP-7两种蛋白的表达强度具有相关性(Kappa值为0.418,P<0.010)。CD151和MMP-7双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高于对照组患者(χ2=6.159,P=0.013)。结论 CD151和MMP-7在乳腺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其中CD151对ER(-)或PR(-)乳腺癌的判断更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 基质金属蛋白酶-7 乳腺肿瘤 组织芯片
原文传递
CD44v6、CD44v7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单国栋 季峰 《浙江医学》 CAS 2004年第3期232-234,共3页
关键词 CD44V6 CD44v7 炎症性肠病 Hermes抗原 人类白细胞粘附分子 HCAM
下载PDF
CD151和MMP-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志娟 蒋卫国 +1 位作者 王劲欧 刘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CD15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结直肠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和MMP-7的蛋白表达,阐明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CD15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结直肠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和MMP-7的蛋白表达,阐明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CD151和MMP-7在大肠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1/20)和15%(3/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8%(39/50)和72%(36/50),CD151和MMP-7在大肠正常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086,P<0.05;x^2=18.811,P<0.05)。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无关联(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远隔器官转移、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直肠癌中CD151和MMP-7两种蛋白的表达强度具有相关性(r=0.314,P=0.026)。结论:CD151和MMP-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与其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 基质金属蛋白酶-7 结直肠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硬化性苔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汤竣弛 杨斌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1年第6期493-497,共5页
硬化性苔藓(LS)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明了的疾病,目前往往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但效果不理想。国内外已从不同方面对LS的机制开展研究,其中在免疫、遗传方面研究较丰富,主要涉及T淋巴细胞、炎症及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 硬化性苔藓(LS)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明了的疾病,目前往往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但效果不理想。国内外已从不同方面对LS的机制开展研究,其中在免疫、遗传方面研究较丰富,主要涉及T淋巴细胞、炎症及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等;此外,也有研究表明LS的发生与代谢因素及微生物因素存在关联。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LS发病机制的研究,为今后治疗上的突破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苔藓 T淋巴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dq7 细胞外基质蛋白1 角质形成细胞蛋白-7
下载PDF
HLA-DQ基因多态性与孕妇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联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菊梅 雷斐 杜文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8-452,共5页
目的分析孕妇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21年8月于三二〇一医院产科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泌尿生殖道CT感染孕妇80例作为感染组,同时期50名未感... 目的分析孕妇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21年8月于三二〇一医院产科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泌尿生殖道CT感染孕妇80例作为感染组,同时期50名未感染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HLA-DQA1、HLA-DQB1基因多态性,统计母婴结局。比较两组孕妇一般资料,HLA-DQA1、HLA-DQB1等位基因分布及不良母婴结局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T感染及HLA-DQA1、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不良母婴结局的关系。结果感染组HLA-DQA1*0102及HLA-DQB1*0602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产妇流产、早产、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总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眼结膜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生殖道CT感染及HLA-DQA1*0102、HLA-DQA1*0501、HLA-DQB1*0602等位基因是不良母婴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孕妇泌尿生殖道CT感染与HLA-DQA1、HLA-DQB1基因多态性是不良母婴结局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人类白细胞抗原-dq 基因多态性 母婴结局 关联
原文传递
膜性肾病的免疫学及遗传学相关研究
7
作者 高红玉(综述) 刘晓刚(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9期2485-2489,共5页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以自身抗体攻击其自身抗原并在肾小球上沉积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病理特点而命名的疾病。为延缓MN患者进入肾脏替代治疗时期的时间,明确其发病机制是首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免疫学及遗...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以自身抗体攻击其自身抗原并在肾小球上沉积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病理特点而命名的疾病。为延缓MN患者进入肾脏替代治疗时期的时间,明确其发病机制是首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免疫学及遗传学机制在MN的发生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主要对免疫学及遗传学与MN的相关性作一综述,旨在为MN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M型磷脂酶A2受体1 人类白细胞抗原 血小板反应素1型结构域7A
下载PDF
AnnexinA7、ERCC1、HLA-F在鼻咽癌演进过程中的表达水平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陶维平 彭亚 李湘胜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15期2570-2574,共5页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7(AnnexinA7)、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人类白细胞抗原F(HLA-F)在鼻咽癌演进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鼻咽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7(AnnexinA7)、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人类白细胞抗原F(HLA-F)在鼻咽癌演进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鼻咽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标本组织中AnnexinA7、ERCC1、HLA-F表达情况,分析AnnexinA7、ERCC1、HLA-F在鼻咽癌演进过程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癌组织中AnnexinA7、ERCC1、HLA-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AnnexinA7、ERCC1、HLA-F在不同性别、年龄的鼻咽癌中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组织学类型、T分期、N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期鼻咽癌患者比较,Ⅲ、Ⅳ期管鼻咽癌患者AnnexinA7、ERCC1、HLA-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Ⅲ期鼻咽癌患者比较,Ⅳ期管鼻咽癌患者AnnexinA7、ERCC1、HLA-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AnnexinA7、ERCC1、HLA-F单一指标检测比较,AnnexinA7、ERCC1、HLA-F联合检测对鼻咽癌的预测价值明显增高(P<0.001)。对鼻咽癌组织中AnnexinA7、ERCC1、HLA-F表达相关性进行分析,鼻咽癌组织中AnnexinA7与ERCC1、HLA-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7、0.652,P=0.001);ERCC1与HLA-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79,P=0.001)。结论AnnexinA7、ERCC1、HLA-F在鼻咽癌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三者可能共同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癌组织 膜联蛋白A7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人类白细胞抗原F
下载PDF
HPV及HLA与宫颈癌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夏小艳 玛依努尔.尼亚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0年第8期1566-1569,共4页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HPV几乎是所有的宫颈鳞癌(95-100%)的致病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高危型HPV如HPV16、18的致癌性较低危型明显增高,E6、E7原癌蛋白分别与细胞内肿瘤抑制物p53和pRb结合使其失活是高危型HPV致癌的重要机制。肿瘤...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HPV几乎是所有的宫颈鳞癌(95-100%)的致病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高危型HPV如HPV16、18的致癌性较低危型明显增高,E6、E7原癌蛋白分别与细胞内肿瘤抑制物p53和pRb结合使其失活是高危型HPV致癌的重要机制。肿瘤细胞往往是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系统对他的识别及破坏,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的表达尤为重要,这使得肿瘤细胞避免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其的识别及溶解。HPV病毒E6,E7,Ll基因突变的研究表明特定位点的突变会使病毒更易诱导产生癌变及增大再次感染或从宿主免疫系统逃逸的机会;近年研究提出,宿主自身免疫遗传背景不仅参与病毒感染,而且参与肿瘤免疫,并在介导免疫识别、免疫应答、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作用和免疫调节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深入探讨HPV病毒感染与人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多态性的易感性、宫颈癌类型与人白细胞抗原(HLA)及其配体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易感性成为医学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现对HPV及HLA在宫颈癌发生中的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给予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 人类白细胞抗原 E7蛋白
原文传递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链相关基因A基因型在1型糖尿病及其亚型中的分布特点
10
作者 林健 周智广 +2 位作者 谭愈昱 黄干 廖宇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链相关基因A(MICA)基因型在1型糖尿病(T1DM)亚型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HLA-DQ)基因的关系。方法选取1999年6月至2004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无亲缘关系的T1DM患... 目的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链相关基因A(MICA)基因型在1型糖尿病(T1DM)亚型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HLA-DQ)基因的关系。方法选取1999年6月至2004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无亲缘关系的T1DM患者33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A型糖尿病患者193例(TIADM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145例(LADA组),无亲缘关系的体检健康志愿者258名(健康对照组)。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T1DM组、LADA组和正常对照组的MICA和HLA-DQ基因型。根据MICA基因外显子5的跨膜区多态性GCT重复序列的数目,确定为MICA4、5、5.1、6,9共5种等位基因。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之间MICA基因频率的差异,使用SvejgaardRyder检验分析MICA基因和HLA-DQ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1)MICA4、MICA9等位基因和MICA4/9、MICA9/9基因型的频率在起病年龄〈20岁的T1ADM组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分别为20-3%比13.2%、26.8%比13.2%、13.0%比3.5%、6.5%比1.9%,X^2=6.501、21.419、12.312、5.269;均P〈0.05),而MICA5、MICA5.1等位基因和MICA5.1/A5.1基因型较正常对照组频率减少(28.9%比37.8%、19.1%比28.9%、4.9%比10.5%。X^2=5.845、8.323、3.286,均P〈0.05)。(2)MICA基因的频率在起病年龄≥20岁T1ADM组以及LADA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0.067~3.078、X^2=0.000-3.954,均P〉0.05)。(3)MICA与HLA.nq基因无连锁不平衡,SvejgaardRyder检验显示,MICA基因的易感作用较HLA-DQ弱[0R(95%C1):0.266(0.114-0.625)1,只有HLA-DQ基因为易感基因时,MICA才显示其易感作用[3.037(1.448~6.370)],而HLA-DQ为保护或中性基因时MICA基因无易感作用(均P〉0.05)。结论MICA基因仅在携带HLA-DQ易感基因的T1ADM患者中起作用,MICA基因多态性与起病年龄〈20岁的T1ADM相关,而与起病年龄≥20岁T1ADM和LADA患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链相关基因A 人类白细胞抗原-dq 基因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