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口传到互联网:技术怎样改变了人类认知与教育
1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人类正在面临数字技术带来的全面变革。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又对传统的哲学认识论提出了挑战,成为影响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作者经过二十多年的跨学科研究,采集了多学科素材,以媒介技术为主线,对口传到互联网的教育变革史... 人类正在面临数字技术带来的全面变革。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又对传统的哲学认识论提出了挑战,成为影响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作者经过二十多年的跨学科研究,采集了多学科素材,以媒介技术为主线,对口传到互联网的教育变革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全景式展现了媒介技术影响人类认知和教育变革的历史脉络,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对“人工智能+教育”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 哲学认识论 互联网 基础理论问题 人类认知 数字化变革
下载PDF
人类认知五层级与小学生心智发展探析
2
作者 张景婷 马瑞州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第5期41-43,共3页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个体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为心智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认知科学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全面探析小学生在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五个层级上的心智发展状况,并提出了...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个体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为心智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认知科学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全面探析小学生在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五个层级上的心智发展状况,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有助于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整体心智水平和综合认知能力发展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认知五层级 小学生 心智发展
下载PDF
融合人类认知模式的自主发育网络及其在手势识别的应用
3
作者 韦知辛 方勇纯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4-152,共9页
自主发育算法在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考虑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人类认知模式的自主发育神经网络,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手势识别任务中。通过动态改变神经元预响应值计算过程中的人为指导部分来模拟人类的... 自主发育算法在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考虑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人类认知模式的自主发育神经网络,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手势识别任务中。通过动态改变神经元预响应值计算过程中的人为指导部分来模拟人类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基于动态k值的top-k竞争机制,并模拟人脑对知识的接收和记忆功能实现优胜神经元突触权重的更新,最后基于神经元认知能力反馈进行突触重调整。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原有方法相比,经该文改进后的自主发育网络在手势识别任务中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发育网络 手势识别 人类认知模式 top-k竞争机制 神经元认知能力反馈 突触重调整 增量分级回归树算法 叶成分分析算法
下载PDF
信息技术对人类认知活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晓齐 董杜骄 何雄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8-120,共3页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人类认知活动 影响 实用技术 认知模型
下载PDF
丘奇-图灵论点与人类认知能力和极限 被引量:5
5
作者 郭贵春 郝宁湘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70,共6页
丘奇-图灵论点是论述人类认知能力及其极限的一个重要背景。在此背景下,人类认知的无限性是 一种可数无限性,人的认知能力受递归规律的限制,并且只能在递归的意义上认知事物。对于非递归结构或非递 归性质的事物,人只能做递归性的认知... 丘奇-图灵论点是论述人类认知能力及其极限的一个重要背景。在此背景下,人类认知的无限性是 一种可数无限性,人的认知能力受递归规律的限制,并且只能在递归的意义上认知事物。对于非递归结构或非递 归性质的事物,人只能做递归性的认知。计算神经科学为计算主义认知观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奇-图灵论点 人类认知能力 极限
下载PDF
人类认知的背景关联世界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愚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14,共4页
关键词 认知模式 真实世界 人类认知 问题空间 认知过程 关联分类 关联分析 样本集 测量工具 指纹
下载PDF
试论人类认知的特点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宋颖桃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10,共2页
从人类认知时各种感官的相通性、认知的镜像性、认知的移位与错位性、认知的延展性以及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分析讨论了人类认知的特点对语言的影响,指出随着人类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语言现象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 人类认知 认知特点 语言影响
下载PDF
人类认知的极限
8
作者 赵愚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10,65,共7页
关键词 建构世界 真实世界 人类认知 人类 可能世界 问题信息 上下文环境 灰色信息 极限 认知定势
下载PDF
NBIC与“人类认知组计划”
9
作者 李学勤 《科学中国人》 2003年第12期40-41,共2页
看完手头这本厚厚的研究报告,我心里浮现出一个想法,就是应该让我们的学术界迅速了解报告中蕴含的思想观点,以便做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关键词 NBIC 《提高人类性能的聚合技术》 书评 人类认知组计划 纳米技术 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 认知科学 科技发展
下载PDF
普遍语法与人类认知规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傅洁 谢祖全 《外国语文》 1995年第2期50-54,共5页
普遍语法与人类认知规律傅洁,谢祖全一、语言习得机制(languaseAquisitionDevice)与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最高目标是在对语言的观察充分性、描写充分性的基础之... 普遍语法与人类认知规律傅洁,谢祖全一、语言习得机制(languaseAquisitionDevice)与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最高目标是在对语言的观察充分性、描写充分性的基础之上达到语法解释的充分性,进而建立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语法 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 认知普遍性 人类认知 语言普遍性 语言普遍现象 语言习得机制 自然语言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下载PDF
论语言的遮蔽及其对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静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本文着重从语言遮蔽世界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作为人类主要思维媒介的负面作用,论述了语言遮蔽世界的六种具体方式,同时阐述了这种遮蔽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和思维,以及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最后指明了探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语言系统 人类认知 语言遮蔽 思维方式 真实世界 人类语言 语词 现实意义 沃尔夫 理论意义
下载PDF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12
作者 魏亚飞 翟志宏 《哲学评论》 CSSCI 2016年第2期274-291,共18页
托马斯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我们的经验知识是可靠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对经验知识的可靠性进行辩护,他仅仅是诉诸经验的可靠性,这一点在《后分析篇》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托马斯却超越了亚里士多德,他以存在论为基础,运用了心理学的... 托马斯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我们的经验知识是可靠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对经验知识的可靠性进行辩护,他仅仅是诉诸经验的可靠性,这一点在《后分析篇》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托马斯却超越了亚里士多德,他以存在论为基础,运用了心理学的方法来探讨经验认识的有效性,最终确定了人类理智认知可以把握形而上学的原则,虽然这种源于经验的把握并不是永远有效的,但是也是可靠的.本文旨在探寻托马斯在存在论的基础之上为经验知识辩护的人类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认知结构 存在与本质 经验认知 理智行为
下载PDF
论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及其机理
13
作者 凃宏斌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9期26-30,共5页
以人类认识的产生为出发点 ,通过对现代科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分析 ,可以得知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在于整个世界存在着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同构映射关系 ,由此可以提出认识的同构性原理。而人类的认识机理则在于人脑这一高耗散结构自组织变异与外... 以人类认识的产生为出发点 ,通过对现代科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分析 ,可以得知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在于整个世界存在着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同构映射关系 ,由此可以提出认识的同构性原理。而人类的认识机理则在于人脑这一高耗散结构自组织变异与外在世界同构对应的过程 ,即人脑系统自主进化的过程 ,整个过程是认识主体能动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密码 人类认知 可能性 同构性
下载PDF
计算机技术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探究
14
作者 楚超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8年第4期191-191,共1页
根据近些年计算机的发展导致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分析进步的原因,论证人类所认知的渺小,寻找物质客观存在的规律,推理人类文明的灭绝与新智能生物的诞生。
关键词 计算机飞速发展 人类认知渺小 客观存在的规律
下载PDF
关于“人工智人”的认知人类学思考
15
作者 张小军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7-79,共13页
从认知人类学的视角,对人工智人的发展展开思考,其核心问题可以表述为:人工智人以何为人?何以为人?人工智能的“二次性问题”,本来是人工智人以何为人的基础,目前却成为人类的挑战,甚至挑战着现有的社会价值和结构。在机器通过人工智能... 从认知人类学的视角,对人工智人的发展展开思考,其核心问题可以表述为:人工智人以何为人?何以为人?人工智能的“二次性问题”,本来是人工智人以何为人的基础,目前却成为人类的挑战,甚至挑战着现有的社会价值和结构。在机器通过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智人的同时,人类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受制于人工智能。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标准化、去文化、去主体性,以及最终的去人性,使得人类正在走向人类机器。“文化”是人类社会之脑,一旦人类被人工智能统治,会导致人类按照人工智能的规范去“二次文化”。鉴于此,一方面要约束人工智人,防止其以“科技暴力”统治并“文化”人类;另一方面基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文化认知,不应将人工智人简单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应将其当作“人”,约束其成为有文化、有伦理的人。由此才能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长久和平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人 人类 认知人类 二次性问题 文化
下载PDF
张荣桥:为人类认知宇宙贡献中国力量
16
作者 卢伊 《风流一代》 2023年第5期16-17,共2页
张荣桥永远忘不掉一年多前的那个清晨。2021年5月15日凌晨,在距地球3.2亿公里外的火星轨道,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按照预定的轨迹,进入火星大气层。着陆巡视器展开配平翼,一系列的动作之后,着陆平台缓缓降落。
关键词 巡视器 人类认知 着陆 火星大气层 火星轨道
原文传递
艺术风格智能认知辨识及其机械设计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淼 蒋澜 杨越茗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15,119,共6页
机械产品美学设计是机械制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设计艺术风格的界定是美学设计中的关键,它主要是人类认知机理的反映,但目前对艺术风格的识别算法多限于将艺术风格进行量化,忽略了人类感知在设计艺术风格分类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特... 机械产品美学设计是机械制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设计艺术风格的界定是美学设计中的关键,它主要是人类认知机理的反映,但目前对艺术风格的识别算法多限于将艺术风格进行量化,忽略了人类感知在设计艺术风格分类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特征筛选困难、算法内在机制解释性差等问题。对此,创新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认知机理的设计艺术风格智能识别方法。依托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ACNN网络主线,对设计图像进行了特征提取,通过三种可视化方法对各卷积层进行特征可视化,结合人类对各层特征图的认知调整网络参数,并融入人类认知辅助结构,基于人类认知机理驱动网络,使网络能够重点筛选有效特征,最后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是设计艺术风格识别方法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可为机械产品提供美学设计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艺术风格分类 ACNN人类认知神经网络 人类认知机理 机械美学
下载PDF
从信号到符号——认知语言学对人类语言起源的诠释 被引量:6
18
作者 甘世安 杨嵘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1-165,共5页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理,考察了语言起源过程中的符号产生和语言符号系统出现的认知基础,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认知体验性的互动实践,并论证了人类语言起源的进化论观点。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语言起源 诠释 信号 语言符号系统 认知基础 人类认知 体验性 进化论
下载PDF
社会、集体表征和人类认知——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文旋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4-80,共7页
When discussing Durkheimian sociology of knowledge,we must regard the fact firstly that Durkheim located hi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n his study of religion, and as a result it does not exist separately with that othe... When discussing Durkheimian sociology of knowledge,we must regard the fact firstly that Durkheim located hi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n his study of religion, and as a result it does not exist separately with that other enterprise. But this secondary location does have one virtue that it makes clear Durkheim’s methodology at the outset:treating religion as a necessarily collective and thus social phenomenon, he locates the sociological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in similarly collective phenomenon. Religion is in the positivist tradition a less developed form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ll our categories of understanding flow from it, or rather through it, for religion is but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society and a cognitive expre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the treatment of knowledge as coterminous with religion, or at least the categories of knowledge rather than its precise content, leads directly into the method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difficulties, as Parsons pointed out, there is a fundamental tension in Durkheim’s work between determinism and voluntarism, and between positivism and idealism. These derive from Durkheim’s methodological orientation and his consequ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soc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尔干 知识社会学 集体表征 人类认知 社会 实证主义
原文传递
自然语言在人类认知和思维中的地位——《语言与思维:跨学科课题》介绍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章宏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0-472,共3页
关键词 语言与思维 自然语言 语言认知 人类认知 应用语言学 跨学科 交际观 模块论 语言相对论 连通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