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原海绵促进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苗宗宁 孙鸿丽 薛一峰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9年第1期99-104,共6页
探索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胶原海绵的生物相容性及复合培养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应用IV型胶原酶消化的方法,从胎盘组织中分离人绒毛膜间充质细胞,培养第2代细胞,进行内皮诱导后,种植于Matrigel基质胶并观察成管情况;细胞与胶原海... 探索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胶原海绵的生物相容性及复合培养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应用IV型胶原酶消化的方法,从胎盘组织中分离人绒毛膜间充质细胞,培养第2代细胞,进行内皮诱导后,种植于Matrigel基质胶并观察成管情况;细胞与胶原海绵复合培养,通过HE染色以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CD31和vWF的表达。人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定向诱导2周后,形态由长梭形、旋涡状生长逐步变为圆形、铺路石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D31和vWF阳性表达;种植于Matrigel胶12 h后表现出成管功能,与胶原海绵复合培养,经HE染色,可见细胞分布于材料内部,免疫荧光染色可见CD31和vWF阳性表达细胞。人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胶原海绵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研究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海绵 绒毛 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分化
下载PDF
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血管能力探讨
2
作者 钱锦 彭海林 黄颖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6-11,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评价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及体外成血管的可行性。方法从人胎盘绒毛膜组织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培养第2代细胞进行血管...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评价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及体外成血管的可行性。方法从人胎盘绒毛膜组织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培养第2代细胞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诱导,2周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Matrigel基质胶中CD31和vWF的表达。结果从人胎盘绒毛膜组织中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CD73、CD90和CD105,不表达CD34和HLA-DR。人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定向诱导2周后,形态由长梭状逐步变为圆形、铺路石状,并在Matrigel基质胶上培养12 h后有管腔样结构形成,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管腔样结构的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记物CD31和vWF因子。结论胎盘绒毛膜可用于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 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联合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损伤
3
作者 安江茹 张锦艺 +3 位作者 王秋花 杨杨杨 王文双 张晓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369-3379,共11页
背景: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直接修复受损的子宫内膜,促进血管生成、恢复子宫形态结构,然而将干细胞直接注入受损子宫内膜后的细胞存活率低、滞留时间短,修复效果有限。目的:观察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复合人子宫内膜间充质... 背景: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直接修复受损的子宫内膜,促进血管生成、恢复子宫形态结构,然而将干细胞直接注入受损子宫内膜后的细胞存活率低、滞留时间短,修复效果有限。目的:观察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复合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效果。方法:①细胞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提取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将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聚苯乙烯培养板与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上,通过DNA定量分析、WST-1细胞活性实验、鬼笔环肽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增殖与黏附能力,qRT-PCR检测静电纺丝膜上细胞CD90、Meflin的mRNA表达。②动物实验:取27只处于动情期的雌性SD大鼠,通过机械搔刮法建立宫腔粘连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对照组将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植入宫腔损伤部位,实验组将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补片植入宫腔损伤部位。术后第3,7,14天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子宫形态结构及腺体数量,q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子宫组织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细胞实验:与聚苯乙烯培养板相比,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可促进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黏附,并且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支持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基因CD90和Meflin的表达;②动物实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补片可促进子宫内膜损伤后形态结构的恢复,术后第14天的内膜厚度与腺体数量均多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P<0.05);q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实验组术后第7,14天的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与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聚己内酯-透明质酸静电纺丝膜可以提高干细胞的存活率、延长干细胞与受损组织的接触时间,二者复合移植可更好地修复受损子宫内膜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 宫腔粘连 人子宫内充质干细胞 静电纺丝 聚己内酯 透明质酸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对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薛一峰 黄建荣 +1 位作者 苗宗宁 孙鸿丽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51-555,共5页
目的 评价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的免疫活性,探索干细胞安全的应用于临床的条件.方法 应用无血清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人绒毛膜来源MSCs,比较两种培养条件下培养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分化潜能及... 目的 评价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的免疫活性,探索干细胞安全的应用于临床的条件.方法 应用无血清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人绒毛膜来源MSCs,比较两种培养条件下培养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分化潜能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等生物学特性.结果 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形态相似,表达CD73、CD90、CD105,不表达CD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同样能明显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与加入的干细胞数量成正比,可以减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的分泌.结论 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经无血清培养后仍保持原有的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多向分化等生物学特性,没有改变免疫学活性.无血清培养可取代有血清培养用于细胞培养,避免经有血清培养的干细胞移植等临床应用研究引起的免疫原性反应及人畜共患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培养 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活性
原文传递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的机制
5
作者 靳涛 颜望碧 殷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0-646,共7页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间质上皮转化(EMT)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MSCs)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eMSCs组,每组6只。Sham组的大鼠在剖腹手术后...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间质上皮转化(EMT)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MSCs)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eMSCs组,每组6只。Sham组的大鼠在剖腹手术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子宫介入手术。Model组和eMSCs组建立子宫内粘连大鼠模型。eMSCs组在模型损伤后立即移植eMSCs细胞悬液进行治疗,总量为每子宫0.05 ml(2×107细胞/ml)。3周后收集单侧损伤子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子宫内膜纤维化、EMT、Wnt/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结果Model组大鼠宫腔结构破坏,腺体数量明显减少并积聚大量蓝色胶原纤维,但在eMSCs治疗后子宫内膜腺体数量显著增加,并且纤维化面积显著降低。与Sham组相比,Model组中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但在eMSCs组中均显著减少(P<0.05)。在Model组中,N-cadherin、Vimentin和ZEB1的表达显著增加,而E-cadherin的表达减少。然而,在eMSCs组中,上述分子蛋白质的变化完全相反。与Sham组相比,Model组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eMSCs组中周期蛋白E(CyclinE)、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P<0.05)。结论eMSCs可以通过抑制EMT和子宫内膜纤维化来促进子宫内粘连大鼠子宫内膜修复,这种作用部分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质上皮转化 子宫内来源充质干细胞 子宫内纤维化 大鼠 子宫内粘连模型
下载PDF
人胎盘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6
作者 张睿婷 韩之波 +7 位作者 王涛 孟磊 刘志鹏 李奎 及月茹 杨洲鑫 李扬秋 韩忠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23-1826,共4页
背景:骨髓是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和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干细胞来源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离研究了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 背景:骨髓是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和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干细胞来源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离研究了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人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胎盘冲洗干净后,分离出脐带和羊膜组织,将剩余的胎盘组织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检测细胞是否来源于绒毛膜,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干细胞标记,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基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将该细胞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与结论: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证明所得到的细胞来源于绒毛膜,这种绒毛膜来源的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同时,细胞也表达Nestin和Sox-2。在不同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状态下,细胞可向成骨、成脂方向分化。这些结果证明所得到的细胞为人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这些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可见绒毛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和传统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免疫调节 诱导分化 表面标记
下载PDF
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特点、优势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范永晶 王姝 金武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背景: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修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而种子细胞的选择是关键。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颌骨内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在颌面部组织再生方面的应用更具优势。目的:综述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成骨... 背景: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修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而种子细胞的选择是关键。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颌骨内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在颌面部组织再生方面的应用更具优势。目的:综述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成骨分化优势以及药物、体内环境、微小RNA对其成骨分化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利用计算机在PubMed和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中文检索词为“口腔,骨组织工程,干细胞”,英文检索词为“oral,bone tissue engineering,stem cells”。共检索下载文章405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章进行筛选,最终纳入7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的优良种子细胞,与长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药物、体内环境、微小RNA均可以调控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但目前对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需要更多论证力较强的研究来证实其在颌面部骨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 骨组织工程 颌骨来源的骨髓充质干细胞 种子细胞 成骨分化
下载PDF
低温冻存对人绒毛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霞 尹晓娟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733-173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对人绒毛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CDMSC)体外生长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验证冻存后hCDMSC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法消化胎盘组织基蜕膜,传代培养,取第4代细胞置于液氮深低温(-196℃)...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对人绒毛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CDMSC)体外生长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验证冻存后hCDMSC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法消化胎盘组织基蜕膜,传代培养,取第4代细胞置于液氮深低温(-196℃)条件下冻存3个月后复苏,采用MTT法测定复苏hCDMSC的增殖活性,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检测其成骨、成脂诱导分化情况。未经低温保存的hCDMSC作为对照。结果低温保存复苏后的hCDMSC增殖活性、多向诱导分化能力与未冻存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的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低温保存对hCDMSC体外生长能力和多向诱导分化能力没有影响,冻存后hCDMSC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绒毛绒毛取样 低温保存 细胞分化 细胞增殖
下载PDF
骨粘连蛋白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作用
9
作者 赵志蓉 陈涛 陈焕雄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7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究骨骼肌分泌的骨粘连蛋白(Osteonectin)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成骨分化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中的作用。方法纳入30例AIS患者,根据X射线片测量的Cobb角,将其分为轻度AIS组和重度AIS组。比较2组患者腰椎和骨骼肌骨密... 目的探究骨骼肌分泌的骨粘连蛋白(Osteonectin)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成骨分化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中的作用。方法纳入30例AIS患者,根据X射线片测量的Cobb角,将其分为轻度AIS组和重度AIS组。比较2组患者腰椎和骨骼肌骨密度(BMD)。收集2组患者BMSC,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和CD90蛋白表达,qRT-PCR检测Runx2、Osterix和Osteocalcin mRNAs表达水平,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收集2组患者骨骼肌,检测Osteonect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Osteonectin水平。体外培养BMSC,分为BMSC组(无特殊处理)和BMSC+Osteonectin组(添加Osteonectin),检测Runx2、Osterix和Osteocalcin mRNAs表达水平及ALP活性。结果与轻度AIS组比较,重度AIS组患者腰椎和骨骼肌BMD降低(P<0.05),BMSC中Runx2、Osterix和Osteocalcin mRNAs表达水平降低(P<0.05),ALP活性降低(P<0.05);骨骼肌中Osteonect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血清中Osteonectin水平降低(P<0.05)。与BMSC组比较,BMSC+Osteonectin组细胞Runx2、Osterix和Osteocalcin mRNAs表达水平升高(P<0.05),ALP活性升高(P<0.05)。结论AIS患者骨骼肌分泌Osteonectin减少,BMSC的成骨分化能力降低。外源性补充Osteonectin可改善BMSC的成骨分化能力,可能有助于AIS病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骨骼肌 骨粘连蛋白
下载PDF
Osteonectin促进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及其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赵志蓉 陈涛 陈焕雄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 探究Osteonectin在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以及Osteonectin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中的作用。方法 将2020年5月—2022年5月就诊的20例AIS及健康体检20例分别作为AIS组和健康组。使用qRT-PCR技术测定2... 目的 探究Osteonectin在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以及Osteonectin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中的作用。方法 将2020年5月—2022年5月就诊的20例AIS及健康体检20例分别作为AIS组和健康组。使用qRT-PCR技术测定2组BMSCs中Osteonectin、BMP2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Tcf7、Lef1)和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Osteocalcin)的表达水平。通过X线检测AIS患者的Cobb角度,并分析上述基因表达水平与Cobb角度的相关性。在BMSCs中,加入Osteonectin和BMP2抑制剂Noggin,并分为对照组、Osteonectin组和Osteonectin+Noggin组。通过qRT-PCR检测BMSCs中BMP2、Tcf7、Lef1、Runx2和Osteocalcin mRNA表达水平。采用ChIP-qPCR检测β-catenin在Runx2和Osteocalcin基因转录起始位(TSS)的富集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AIS组BMSCs中Osteonectin、BMP2、Tcf7、Lef1、Runx2和Osteocalcin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Osteonectin、BMP2、Tcf7、Lef1、Runx2和Osteocalcin mRNA表达水平与AIS患者Cobb角度呈负相关(r=-0.466 3、-0.369 1、-0.272 7、-0.543 4、-0.606 5、-0.343 3,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Osteonectin组BMSCs中BMP2、Tcf7、Lef1、Runx2和Osteocalcin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且β-catenin在Runx2和Osteocalcin mRNA TSS富集水平增加(P<0.05)。相比Osteonectin组,Osteonectin+Noggin组BMSCs中Tcf7、Lef1、Runx2和Osteocalcin mRNA表达水平降低,β-catenin在Runx2和Osteocalcin mRNA TSS富集水平降低(P<0.05)。结论 在AIS患者中,BMSCs中Osteonectin、BMP2-Wnt/β-catenin的表达以及成骨分化水平与AIS疾病的发展呈负相关。Osteonectin通过激活BMP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使β-catenin转录激活成骨分化相关基因,从而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骨结合素 骨粘连蛋白 骨髓来源充质干细胞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成骨分化 COBB角 BMP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下载PDF
人脐带、胎盘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韩之波 杨舟鑫 +6 位作者 池颖 王有为 王涛 及月茹 杨萍 孟磊 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2-696,共5页
由于组织来源和增殖能力的优势,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相比,脐带和胎盘来源的MSC更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脐带和胎盘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是否有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比较人脐带、胎盘绒毛膜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将胎盘、脐带冲... 由于组织来源和增殖能力的优势,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相比,脐带和胎盘来源的MSC更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脐带和胎盘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是否有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比较人脐带、胎盘绒毛膜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将胎盘、脐带冲洗干净后,通过酶消化法分离脐带、胎盘来源的MSC。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STR)检测细胞是否均来源于胎儿组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液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将MSC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表明,STR分析证实所得到的细胞均来源于胎儿组织,这两种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MSC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在不同的条件培养液培养下,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方向分化,但在成脂分化方面,绒毛膜来源MSC能形成更大的脂滴。结论:所得到的细胞均为MSC,均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且绒毛膜来源的MSC具有更强的抑制能力。这使得绒毛膜来源的MSC在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方面可能具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充质干细胞 绒毛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免疫调节
下载PDF
不同年龄小鼠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相关特性与成骨分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媛 钟海英 +7 位作者 董世访 黄璐 刘潇淇 廖雨滋 易勤 赵丽 杨珂 李娅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12-1522,共11页
目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小鼠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方法将8只C57BL/6J小鼠分为青年组(4周... 目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小鼠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方法将8只C57BL/6J小鼠分为青年组(4周龄,体质量约为10~15 g,n=4)和老年组(12月龄,体质量约为20 g~25 g,n=4),每组雌雄各半。分别从2组小鼠的整骨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2组BMSCs的表面标志物,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比较2组BMSCs的衰老程度,通过MTT和EdU掺入实验比较2组BMSCs的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分析2组BMSCs中周期蛋白CyclinD1、P21的表达情况。采用ALP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及RT-qPCR评估2组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使用RNA-seq分析比较2组BMSCs经BMP2诱导后的差异基因表达,并用流式分析验证测序结果。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小鼠BMSCs符合间充质干细胞判定标准。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显示,老年组BMSCs的衰老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而MTT和EdU掺入实验结果表明,老年组BMSCs的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显著低于青年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BMSCs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水平较低,而细胞周期阻抑因子P2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ALP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及RT-qPCR检测结果显示,BMP2诱导后青年组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RNA-seq结果显示,BMP2诱导后,整合素αV重组蛋白(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51,CD51)在青年组和老年组中的表达趋势相反。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组CD51^(+)细胞在CD45^(-)细胞中占比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结论老年组BMSCs中CD51^(+)细胞在CD45^(-)细胞中占比下降与CD51^(+)细胞对BMP2的成骨诱导响应性下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源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 成骨分化 衰老 整合素αV重组蛋白
下载PDF
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修复大鼠长期鼓膜穿孔
13
作者 李硕 胡浩磊 +3 位作者 杨杰 徐弢 殷钢 李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71-2377,共7页
背景:近年来出现许多新颖的鼓膜修补材料,包括贴片、3D打印支架等,然而经过这些材料修补后的鼓膜在厚度和内部结构上不同于天然鼓膜。目的:探究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修补大鼠长期鼓膜穿孔的效果。方法:利用... 背景:近年来出现许多新颖的鼓膜修补材料,包括贴片、3D打印支架等,然而经过这些材料修补后的鼓膜在厚度和内部结构上不同于天然鼓膜。目的:探究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修补大鼠长期鼓膜穿孔的效果。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聚己内酯、聚己内酯-胶原与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表征支架的表面形态、孔隙率及细胞相容性。取50只雄性SD大鼠,使用无菌23号针头刺破双耳鼓膜后下部联合丝裂霉素C、氢化可的松用药法建立鼓膜穿孔模型;造模12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其他4组鼓膜穿孔处分别植入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聚己内酯组)、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聚己内酯-胶原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组)与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载细胞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组),每组10只,支架植入1,2,3,4周利用耳内镜检查鼓膜愈合情况,植入4周后进行鼓膜组织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与Ki-67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①支架表征:扫描电镜显示相较于其他纳米纤维膜,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具有排列更加整齐的纳米纤维结构与更大的表面孔径,并且孔隙率更高(P<0.001);细胞活死染色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3种支架上附着良好,其中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上的活细胞数量多于其他两种支架;阿尔马兰染色显示,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上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高于其他两种纤维膜;②动物实验:除空白对照组外,随着纤维膜植入时间的延长,其他4组大鼠鼓膜逐渐愈合,其中载细胞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组愈合速度最快;苏木精-伊红、Masson与Ki-67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载细胞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组大鼠鼓膜厚度适中且具有3层结构,其中胶原纤维层均匀一致,与正常鼓膜相似,鼓膜修复质量好于其他纤维膜组;③结果表明: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不仅能够快速修补鼓膜穿孔,而且新愈合鼓膜在组织结构和厚度上类似于正常鼓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技术 长期鼓穿孔 聚己内酯-胶原支架 充质干细胞 纳米纤维
下载PDF
TGF-β信号通路对牙源性黏液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陈星霖 王忠山 +3 位作者 孙国文 陈盛 童昕 秦海燕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4期407-414,共8页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对牙源性黏液瘤(OM)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OMMSC)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至2020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OM患者2例,经手术取部分病灶标本进行OMMSC分离培养。另外选择于该院...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对牙源性黏液瘤(OM)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OMMSC)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至2020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OM患者2例,经手术取部分病灶标本进行OMMSC分离培养。另外选择于该院接受牙种植治疗的年轻患者5例,抽取颌骨骨髓进行颌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JBMSC)分离培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茜素红S染色进行细胞鉴定。成骨培养7 d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GF-β信号通路以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观察小分子药物SB431542及TGF-β1干预对OMMSC、JBMSC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经分离获得的OMMSC、JBMSC具有梭形形态,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并具有成骨分化能力,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与JBMSC相比,OM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RT-PCR检测结果显示,TGF-β/Smad信号相关因子在OMMSC中呈高表达(P<0.05),成骨相关因子骨桥蛋白(OPN)表达降低(P<0.05)。茜素红S染色结果显示SB431542可显著促进OMMSC成骨分化,而TGF-β1对OMMSC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成功对OMMSC进行了分离,发现TGF-β信号相关因子在OMMSC中呈高表达,抑制TGF-β信号转导通路可增强OMMSC的成骨能力,为改善OM患者骨缺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黏液瘤来源充质干细胞 颌骨骨髓来源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下载PDF
大鼠来源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分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邵博 龚忠诚 +8 位作者 刘慧 凌彬 克热木·阿巴斯 尹小朋 胡露露 王冰 宁晓婷 杨萌 林兆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5期2338-2344,共7页
背景:相比其他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有着较强的成软骨特性和克隆能力,因此将是软骨组织工程中最有前景的种子细胞之一。目的:培养及体外扩增SD大鼠滑膜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及在添加生长因子后三维立体... 背景:相比其他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有着较强的成软骨特性和克隆能力,因此将是软骨组织工程中最有前景的种子细胞之一。目的:培养及体外扩增SD大鼠滑膜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及在添加生长因子后三维立体培养条件下的成软骨能力。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SD大鼠滑膜组织,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大鼠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取第3代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吉姆萨、生长曲线测定、成脂诱导、成骨诱导和三维条件下成软骨诱导,成软骨诱导21 d后通过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对成软骨诱导后产物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获取的大鼠滑膜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呈成纤维样形态,并维持着多向分化的能力。使用生长因子诱导软骨细胞21 d后,可见软骨样组织,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可以在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后被检测到。RT-PCR检测结果显示软骨诱导分化后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mRNA呈阳性表达。提示大鼠来源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软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软骨组织工程 干细胞 分化 充质干细胞 成骨 成脂 成软骨 生长因子 三维培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器官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郭佳玲 李晖 +2 位作者 曾子键 陶雨静 董海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64-69,共6页
器官纤维化是组织损伤后过度修复的结果,与器官衰竭和高死亡率有关,因而寻找有效的治疗纤维化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体积小、免疫原性低、无致瘤作用等优势,在抗纤维化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 器官纤维化是组织损伤后过度修复的结果,与器官衰竭和高死亡率有关,因而寻找有效的治疗纤维化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体积小、免疫原性低、无致瘤作用等优势,在抗纤维化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各种器官纤维化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器官纤维化
下载PDF
脂肪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洋 宋卓悦 +3 位作者 连晓磊 李江南 丁康 李广恒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398,共5页
目的:比较人膝关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SDSCs)的成软骨分化能力,寻找更为合适的种子细胞来治疗骨性关节炎软骨病损。方法:取2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髌下脂肪垫、滑膜组织和剥离的软骨,分离、培养ADSCs、SD... 目的:比较人膝关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SDSCs)的成软骨分化能力,寻找更为合适的种子细胞来治疗骨性关节炎软骨病损。方法:取2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髌下脂肪垫、滑膜组织和剥离的软骨,分离、培养ADSCs、SDSCs和炎性软骨细胞(ICs),观察增殖和分化情况。收集体外3D培养7、14、21 d的3种细胞培养液上清,应用ELISA检测IL-1、IL-6和IL-10的分泌情况。取3D培养21 d获得的细胞团块,测量其直径并经番红O、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细胞成软骨分化情况。结果:3种细胞均呈现类成纤维细胞形态,其中ICs多为短梭形多分支,而ADSCs和SDSCs多为长梭形。不同时间点ICs分泌的IL-1和IL-6高于SDSCs和ADSCs,ADSCs分泌的IL-10高于SDSCs及ICs(P <0. 05)。3D培养21 d后,SDSCs细胞团块直径大于ICs和ADSCs(P <0. 05)。阿尔新蓝和番红O染色结果发现,SDSCs和ICs的阳性区域面积大于ADSCs(P <0. 05);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ICs和SDSCs阳性区域面积均大于ADSCs(P <0. 05)。结论:SDSCs成软骨分化能力较强,ADSCs的抗炎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充质干细胞 来源充质干细胞 成软骨分化 骨性关节炎 种子细胞
下载PDF
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组织块法的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宇林 吴洁莹 +9 位作者 陆琰 陈劲松 李发涛 唐婕 刘东 梁绮华 李焱 汤雪薇 谢闺娥 吴韶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3388-3393,共6页
背景:关于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研究很多,但是如何简便、快捷获得大量原代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问题尚未解决。目的:探讨优化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组织块法的最佳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 背景:关于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研究很多,但是如何简便、快捷获得大量原代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问题尚未解决。目的:探讨优化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组织块法的最佳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宫产胎盘绒毛膜,用匀浆器处理组织块,采用组织块法贴壁分离培养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经初次培养的组织块进行再次接种培养。结果与结论:用电动匀浆器处理人胎盘绒毛膜省时省力,组织分散度和去除红细胞效果好。初次培养和再次培养获得细胞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7.73±1.14)d和(10.03±1.30)d。每个Φ100 mm培养皿获得的原代细胞分别为(6.97±0.98)×10~5个和(13.82±1.44)×10~5个。获得的贴壁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呈平行或漩涡状生长,高表达CD90、CD73、CD105,而CD45、CD34、CD14、CD19、HLA-DR为阴性。细胞可向成骨、成脂方向诱导分化。结果表明优化的方法能够简便、快捷地处理人胎盘绒毛膜组织,获得大量的原代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 绒毛 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组织工程 干细胞 培养 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组织块法 优化 匀浆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白膜层细胞来源的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及其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克涛 李众利 +7 位作者 朱恒 秦园园 杨以萌 李冀 吕汝举 刘元林 毛宁 张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4-170,共7页
目的:从成分血分离过程中废弃的白膜层细胞中分离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为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大量获得PRP的途径。方法:比较白膜层细胞来源的PRP与全血来源的PRP的制备步骤,电镜观察不同PRP的形态特点,采用血细... 目的:从成分血分离过程中废弃的白膜层细胞中分离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为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大量获得PRP的途径。方法:比较白膜层细胞来源的PRP与全血来源的PRP的制备步骤,电镜观察不同PRP的形态特点,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比较其成分构成,流式细胞术检测PRP中血小板特异标记CD41a和CD42b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PRP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白膜层细胞来源的PRP与全血来源的PRP具有相似的形态,接近的成份构成,表达较高水平的CD41a和CD42b;更为重要的是白膜层细胞来源的PRP能够显著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结论:白膜层细胞可以用来制备PRP,其具有和全血来源PRP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且收获量更多。本研究探索了一种可以大量获取PRP的可能途径,这为PRP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有利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下载PDF
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红燕 颜贝 +2 位作者 裴承斌 徐焱焱 张欣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究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nstrual blood-derived stem cells,MenSCs)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只无特殊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enSCs组和雌激素组。模型组、MenSC... 目的探究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nstrual blood-derived stem cells,MenSCs)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只无特殊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enSCs组和雌激素组。模型组、MenSCs组、雌激素组大鼠采用子宫注射无水乙醇的方法构建薄型子宫大鼠模型,MenSCs组大鼠尾静脉注射MenSCs,雌激素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雌激素。于3个动情周期后处死大鼠,取其子宫内膜标本制作切片,比较四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和角蛋白、波形蛋白、整合素β3的表达情况。结果分离培养的MenSCs表现出明显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高表达CD44、CD73、CD90、CD105和OCT-4、C-kit、波形蛋白,不表达HLA-DR。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均为阳性。模型组、MenSCs组、雌激素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01),其中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最小,MenSCs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大于雌激素组(P=0.047)。模型组、MenSCs组、雌激素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角蛋白、波形蛋白、整合素β3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MenSCs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雌激素组(均P<0.05)。结论MenSCs可改善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和功能,其治疗效果优于雌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血来源充质干细胞 薄型子宫内 移植 干细胞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