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
1
作者 杜水生 《边疆考古研究》 2021年第2期71-83,共13页
随着“一带一路”考古的广泛开展,研究中国古代与西伯利亚、中亚地区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这和我们一贯重视的早期人类迁徙路线、尼安德特人与中国早期智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人扩张过程等重大学术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考古的广泛开展,研究中国古代与西伯利亚、中亚地区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这和我们一贯重视的早期人类迁徙路线、尼安德特人与中国早期智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人扩张过程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共同的学术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尼安德特人 早期智人 文化交流 人群迁徙 扩张过程 一带一路 学术诉求
原文传递
夜郎时期的人群迁徙与马匹贸易
2
作者 张合荣 张兴香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第5期80-85,M0004,M0005,共8页
贵州威宁中水盆地作为夜郎文明的重要分布区发现并发掘了鸡公山、红营盘、银子坛三处时代相继的青铜文化遗址与墓地,建立了滇东黔西最完整的文化序列。三处遗址的人类牙齿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时代较早的鸡公山、红营盘遗址均为本地... 贵州威宁中水盆地作为夜郎文明的重要分布区发现并发掘了鸡公山、红营盘、银子坛三处时代相继的青铜文化遗址与墓地,建立了滇东黔西最完整的文化序列。三处遗址的人类牙齿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时代较早的鸡公山、红营盘遗址均为本地人,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的银子坛墓地发现较多的外来人口。鸡公山、银子坛马牙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马来自不同地区,可能与文献中记载的滇马和筰马有关,这一发现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马匹贸易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郎 威宁中水 人群迁徙 马匹贸易
原文传递
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29
3
作者 高星 王惠民 关莹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本文在近年来对遗址区系统调查和多个地点系统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洞沟遗址群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及相关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认识,包括水洞沟是一个由多处地点构成的大型露天遗址群;先民生存活动不局限在一个时期,文化遗存至少分属7个时段,据此可建立4万年来区域人群演化序列;遗址保留的人类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除不同技术体系的石制品,还有骨器、装饰品、复杂用火遗存,以及对居址复杂利用、对石料热处理和采食植物性食材的诸多信息,反映古人群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方式;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不同时段存在不同技术体系的考古学文化组合,出现过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小石片技术体系的交替,反映末次冰期期间东北亚人群复杂、能动的适应、迁徙、交流过程;该地区的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本土传统石器工业不存在渊源关系,应是从西方—西北方向迁移过来的古人群的遗留,其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原先的认定,而且在消失后没有对本土文化产生明显的影响;石叶技术组合固然代表一支来自西方的早期现代人群的迁徙和扩散,但移居者没有对本土人群实现整体替代,反而被后者取代;后者在石器技术上保持固有的传统,但文化遗存中出现小型精制石器、装饰品、石料热处理等早期现代人的行为表征,反映出这里的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模式不是简单的外来移民替代,相反,本土人群连续演化是主旋律。因而,"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理论在该地区有着更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叶技术 人群迁徙 文化传统
下载PDF
河南安阳固岸墓地人牙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潘建才 胡耀武 +3 位作者 潘伟斌 裴涛 王涛 王昌燧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4-120,共7页
考古遗址出土的人体骨骼,其化学组成,一般只能代表其死前10年左右的平均水平。与骨不同,牙齿的珐琅质和牙本质,自钙化形成,就不再参与新陈代谢作用而发生改变,其化学组成就直接源自该牙自萌发至完全长成时的食物,更多地反映了该个体生... 考古遗址出土的人体骨骼,其化学组成,一般只能代表其死前10年左右的平均水平。与骨不同,牙齿的珐琅质和牙本质,自钙化形成,就不再参与新陈代谢作用而发生改变,其化学组成就直接源自该牙自萌发至完全长成时的食物,更多地反映了该个体生长发育时期的食物结构。本文通过对固岸墓地先民系列牙齿本质中胶原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诸个体生长发育阶段食物结构的细微变化、生存方式、人群迁徙等。此外,通过与诸个体骨骼13C和15N值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先民生长发育时期和成年后阶段食物结构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固岸先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肉食资源,暗示畜牧生产在固岸先民的生活方式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岸墓地 牙本质 C、N稳定同位素 畜牧生产 人群迁徙
下载PDF
新疆哈密拉甫却克墓地人的颅面部测量学特征
5
作者 贺乐天 王永强 魏文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7-1027,共11页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汇处,公元前200年以后的人群迁徙、融合历程能够反映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不同族群的形成历史和多元文化的互动模式。拉甫却克墓地是东疆哈密地区首次发掘的历史时期墓葬群。本文基于该墓地10例成年人颅面部测量数...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汇处,公元前200年以后的人群迁徙、融合历程能够反映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不同族群的形成历史和多元文化的互动模式。拉甫却克墓地是东疆哈密地区首次发掘的历史时期墓葬群。本文基于该墓地10例成年人颅面部测量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及生物距离的方法来评估拉甫却克墓地的人群结构,并对哈密绿洲地带青铜时代晚期到历史时期的人群变迁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1)拉甫却克人群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既有与欧亚大陆东部人群颅面部特征相近的个体,也有表现出东西方混合特征的个体;2)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哈密人群在体质特征上存在连续性;而早期铁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公元前1000年以后),随着欧亚大陆东部人群遗传贡献的增加,哈密人群体质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结合考古证据和历史记录,新的人骨标本让我们对哈密历史时期的人群迁徙和融合有了初步认识,也使后续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更详细的多学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墓地 智人 颅骨测量 统计分析 人群迁徙
下载PDF
先秦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居民的迁徙与融合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全超 朱泓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91,共5页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处于整个"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中段。东周时期,由于环境、人群、生业模式等多种因素,加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条件,各个古代人群在该区发生大规模碰撞,并由此而引发了人群南北方向的大范围迁徙,...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处于整个"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中段。东周时期,由于环境、人群、生业模式等多种因素,加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条件,各个古代人群在该区发生大规模碰撞,并由此而引发了人群南北方向的大范围迁徙,其结果是加强了东周时期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交汇和人群间的融合,促进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时期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人群迁徙 人群融合
原文传递
贵州威宁中水遗址群人类迁徙与饮食特征初探——基于牙釉质多种同位素分析
7
作者 张兴香 闫雪芹 +2 位作者 张合荣 李飞 吴晓桐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105,共11页
贵州威宁中水遗址群的发掘与研究建立了滇东黔西地区史前至汉代较为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是探索夜郎文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研究中水盆地的人群迁徙和饮食结构,对鸡公山、红营盘、银子坛遗址出土51例人类个体的牙齿牙釉质进行锶、... 贵州威宁中水遗址群的发掘与研究建立了滇东黔西地区史前至汉代较为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是探索夜郎文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研究中水盆地的人群迁徙和饮食结构,对鸡公山、红营盘、银子坛遗址出土51例人类个体的牙齿牙釉质进行锶、氧和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Sr/Sr平均值为0.710038±0.000577,至少存在9例外来个体。商周时期的鸡公山遗址主体为本地人,说明鸡公山文化主要源于本地;战国、汉代的银子坛墓地外来个体较多,其中多人二次合葬墓个体均为本地人,单人葬中有7例来自外地,银子坛墓地中不同葬式很可能代表了不同族群。外来人口的增多与秦汉帝国向西南地区的扩张有关;外来个体与本地个体在碳、氧同位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外来人群应该来自与中水盆地气候及饮食相近的地区。另外,碳同位素分析显示,中水盆地商周至汉代饮食均以C食物为主。以上分析结果对深入认识中水盆地考古学文化的来源及对外交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水遗址群 人群迁徙 多种同位素分析 饮食特征
原文传递
再论河北任丘哑叭庄遗址龙山时期遗存及相关问题
8
作者 赵江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40,共13页
冀中地区以哑叭庄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时期遗存,是以后岗二期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迁徙涌入创造的。鉴于哑叭庄龙山时期遗存中的海岱龙山文化因素大多见于豫北冀南地区,故可将其纳入后岗二期文化系统之中。龙山晚期,哑叭庄一... 冀中地区以哑叭庄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时期遗存,是以后岗二期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迁徙涌入创造的。鉴于哑叭庄龙山时期遗存中的海岱龙山文化因素大多见于豫北冀南地区,故可将其纳入后岗二期文化系统之中。龙山晚期,哑叭庄一类遗存在冀中地区的出现具有突兀性,其显然是自然和社会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气候趋于干冷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为外来人群迁徙定居提供了新空间,而豫北冀南地区不同政体之间的竞争,甚或是与鲁西北地区的外部冲突,可能是人群北上迁徙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哑叭庄遗址 龙山时期 政体冲突 人群迁徙
原文传递
小河墓地出土人类遗骸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春香 周慧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5,148-149,共6页
小河墓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青铜时期文化遗存之一,对解读新疆青铜时期文化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古代人类遗骸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以期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探讨新疆小河墓地人群的母系起源。线粒... 小河墓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青铜时期文化遗存之一,对解读新疆青铜时期文化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古代人类遗骸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以期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探讨新疆小河墓地人群的母系起源。线粒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小河人群的母系遗传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欧洲和西伯利亚遗传成分,也带有少量的东亚及南亚遗传成分。结合考古学文化,我们探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青铜时期人群迁移及交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河墓地 人群起源 遗传结构 人群迁徙 青铜时代
原文传递
阿敦乔鲁: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存新类型 被引量:17
10
作者 丛德新 贾伟明 +2 位作者 艾莉森.贝茨 贾笑冰 葆拉.都曼尼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7,共13页
欧亚草原青铜时代的社会和文化联系是近年来欧亚考古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关于安德罗诺沃文化或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讨论是其中主要议题。新疆阿敦乔鲁等遗存的发掘证实,中国在西天山地区存在一个与欧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相关联... 欧亚草原青铜时代的社会和文化联系是近年来欧亚考古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关于安德罗诺沃文化或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讨论是其中主要议题。新疆阿敦乔鲁等遗存的发掘证实,中国在西天山地区存在一个与欧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相关联的文化类型的集中区域。该遗址保存完好,对于深入研究和辨析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内涵,尤其是探讨西天山地区复杂社会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阿敦乔鲁遗址的出土材料和一系列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对目前学界认识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东进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研究者重新考虑旧有的年代序列和迁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敦乔鲁 青铜时代 文化类型 年代序列 人群迁徙 安德罗诺沃文化 文化共同体
原文传递
语言、考古和遗传学多学科视角下的印欧语系起源与扩散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文姣 孙瑾 +1 位作者 郭健新 王传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5-185,共11页
印欧语的起源与扩散研究从首次提出至今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当前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库尔干假说和安纳托利亚假说,对于印欧语的起源及扩散路径,国内外研究丰富且说法庞杂,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从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多角度出发,梳... 印欧语的起源与扩散研究从首次提出至今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当前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库尔干假说和安纳托利亚假说,对于印欧语的起源及扩散路径,国内外研究丰富且说法庞杂,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从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多角度出发,梳理了有关印欧语系起源和扩散问题的主要假说,评述和对比了各学科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综合多学科证据,我们推断印欧语起源于高加索山南部地区到安纳托利亚一带,经由东欧早期的农业人群传入东欧大草原,尔后经由以颜那亚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早中期的东欧草原游牧人群传播至欧洲、中国西北(吐火罗语)和南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欧语系 考古学 语言学 遗传学 人群迁徙
原文传递
早期铁器时代新疆东天山地区与欧亚草原的基因交流
12
作者 王尹辰 马鹏程 +4 位作者 张帆 宁超 高诗珠 马健 崔银秋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6-114,171,172,共11页
本文通过分析石人子沟遗址古人类全基因组序列信息,结合欧亚草原古代人群遗传学研究成果,揭示出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与萨彦-阿尔泰地区成为人群融合、文化互动的活跃区域,为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拓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文化基础。
关键词 东天山地区 石人子沟遗址 古基因组 丝绸之路 文化互动 人群迁徙
原文传递
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8
13
作者 邵会秋 张文珊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121,154,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遗存研究史详细的梳理,讨论了目前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推动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研究的深入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 新疆 安德罗诺沃文化 史前考古 考古学文化 青铜时代 人群迁徙
原文传递
从河西张掖到西域高昌:麹氏高昌国和氏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殷盼盼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2,170,共12页
和氏为中古麹氏高昌国的世家大族之一,通过对肩水金关汉简以及传世典籍的梳理,可以钩稽出和氏在张掖的成长历程及其由张掖迁往高昌的大致线索。迁入高昌的和氏在与张掖袁氏等河陇迁入的家族保持婚姻关系的同时,也与迁入高昌的敦煌氾氏... 和氏为中古麹氏高昌国的世家大族之一,通过对肩水金关汉简以及传世典籍的梳理,可以钩稽出和氏在张掖的成长历程及其由张掖迁往高昌的大致线索。迁入高昌的和氏在与张掖袁氏等河陇迁入的家族保持婚姻关系的同时,也与迁入高昌的敦煌氾氏建立了婚姻关系。和氏人物主要任职的机构是麹氏高昌国的出纳审查机构与高昌王府,显示出其与高昌王室关系亲密。将和氏与"义和政变"集团联系起来的主要是其与政变集团的婚姻关系,和氏人物官职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和氏对"义和政变"的深度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和政变” 和氏 高昌 婚姻关系 人群迁徙
原文传递
海河平原后冈一期文化的生成与演进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果娴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8,128,共11页
本文通过对海河平原地区后冈一期文化的典型遗址进行分期研究,探讨该文化生成、演进过程中所发生的人群迁徙与文化融合。
关键词 海河平原 后冈一期文化 分期 人群迁徙与文化融合
原文传递
人称代词及基本词的词源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安其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2,共20页
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非洲语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相关基本词可跨语系对应,这些对应可能是早期人类迁移和语言的接触留下的。相关的对应可说明史前的语言情况:如撒哈拉语族的语言可能来自华南或南亚,亚非语系的语言较晚才传播到非洲北部... 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非洲语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相关基本词可跨语系对应,这些对应可能是早期人类迁移和语言的接触留下的。相关的对应可说明史前的语言情况:如撒哈拉语族的语言可能来自华南或南亚,亚非语系的语言较晚才传播到非洲北部,澳大利亚本土语言与东亚太平洋语言关系较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词源关系 人群迁徙
原文传递
泸州宋墓石刻武士“虎头盔”形象试探
17
作者 王文波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9-108,共10页
泸州宋墓石刻武士的"虎头盔"形象分布具有特殊性,这一形象应源自川渝石窟和中原地区唐墓中的戴"虎头帽"人物形象。而其形成原因与两宋社会世俗化的深入、晋南地区人群迁徙、泸州独特的区位因素、西南地区的虎崇拜... 泸州宋墓石刻武士的"虎头盔"形象分布具有特殊性,这一形象应源自川渝石窟和中原地区唐墓中的戴"虎头帽"人物形象。而其形成原因与两宋社会世俗化的深入、晋南地区人群迁徙、泸州独特的区位因素、西南地区的虎崇拜习俗及大虫皮制度等密切相关,是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宋墓 虎头盔 佛教 人群迁徙 虎崇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