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0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钩沉索引 知人论世——评《张佳胤年谱》
1
作者 吴亚娜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年谱是我国传统学术中重要的研究门类之一。它以谱主为中心,系年以考事迹,全面细致地记述谱主一生行实,帮助读者了解谱主的人生境遇、思想情趣、作品著述以及社会交游。鲁迅先生曾言:“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 年谱是我国传统学术中重要的研究门类之一。它以谱主为中心,系年以考事迹,全面细致地记述谱主一生行实,帮助读者了解谱主的人生境遇、思想情趣、作品著述以及社会交游。鲁迅先生曾言:“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且介亭杂文·序》)因此,要了解一个时代,既要有宏观的探讨,也必须微观研究,而年谱正是微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研究 人论 人生境遇 张佳胤 传统学术 编年 思想情趣 谱主
下载PDF
“知人论世”解读法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陈紫星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6-48,共3页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课程,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课程开设在高职一年级,这一阶段是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高职语文教学中...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课程,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课程开设在高职一年级,这一阶段是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知人论世”解读法,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也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分析了“知人论世”解读法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挑战性,旨在丰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 “知人论世”解读法 高职教育
下载PDF
“以人论书”观与颜真卿书法在北宋的接受
3
作者 陈长飞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7期36-39,共4页
颜真卿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展现出中国书法独特的魅力。颜真卿开创了雄秀独出的“颜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末到宋初,人们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价不一。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高度赞扬颜真卿的崇高人品,提出了“以... 颜真卿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展现出中国书法独特的魅力。颜真卿开创了雄秀独出的“颜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末到宋初,人们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价不一。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高度赞扬颜真卿的崇高人品,提出了“以人论书”的观点。之后,在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推动下,颜真卿的人格和书法艺术成就得到人们的推崇。这开启了颜真卿书法接受史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论 颜真卿 书法接受
下载PDF
从“知人论世”角度再读《饮酒(其五)》中的诗人形象——陶渊明的此在与彼在,恬适与慷慨
4
作者 孙思 《语文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30-33,共4页
《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的此在是困顿的:环境喧嚣扰攘,家境贫寒窘迫。面对有形或无形的桎梏,诗人选择了慷慨应对,以求得彼在的悠然和惬意。由此在到彼在,陶渊明历经了一段艰辛的旅程,我们也可以据此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解读与还原... 《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的此在是困顿的:环境喧嚣扰攘,家境贫寒窘迫。面对有形或无形的桎梏,诗人选择了慷慨应对,以求得彼在的悠然和惬意。由此在到彼在,陶渊明历经了一段艰辛的旅程,我们也可以据此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解读与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诗人形象——陶渊明既在追求恬适的隐士生活,也在怀揣慷慨热烈之心执着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论 陶渊明 此在与彼在 恬适与慷慨
下载PDF
“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为例
5
作者 孙梓烨 《福建教育》 2024年第5期35-38,共4页
“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与鉴赏方法,已广泛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文章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教学为例,阐明“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时机和路径,再运用此法比较阐释两篇小说,进一步明确两篇小... “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与鉴赏方法,已广泛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文章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教学为例,阐明“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时机和路径,再运用此法比较阐释两篇小说,进一步明确两篇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论 比较阅读 语文教学
下载PDF
论古诗词教学如何用好“知人论世”
6
作者 冯琦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4期54-56,共3页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立足教学实践,深入探寻“知人论世”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审美体验、传承古典诗词文化提供助力。
关键词 古诗词 人论 初中语文
下载PDF
从英美新批评派文论观照“知人论世”教学法的得失与改进策略
7
作者 李梦欣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0期3-6,共4页
“知人论世”法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也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知人论世”法的使用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把作家、时代背景“标签化”,导致对文本解读的生搬硬套;教师“为用而用”,无法与文本内... “知人论世”法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也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知人论世”法的使用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把作家、时代背景“标签化”,导致对文本解读的生搬硬套;教师“为用而用”,无法与文本内容有效结合;使得学生解读文本必须依靠外在信息,无法独立理解文本本身。从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观点来看,“知人论世”法的上述问题体现了维姆萨特的“意图谬见”论:过分强调作家创作时的主观意图而忽视了文学的相对独立性。要解决上述问题,可将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法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和“知人论世”教学法共生互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人论世法 英美新批评派 文本细读法
下载PDF
“人论”中的“学”与“术”:孔子与苏格拉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桂权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9-143,共5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分别开启了中西哲学中关于人的研究,形成各有特色的“人论”。本文从“学”与“术”的分别来看孔子人论与苏格拉底人论的差别:孔子的“人论”是为统治者提供的“驭民术”而非学说,...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分别开启了中西哲学中关于人的研究,形成各有特色的“人论”。本文从“学”与“术”的分别来看孔子人论与苏格拉底人论的差别:孔子的“人论”是为统治者提供的“驭民术”而非学说,而苏格拉底的“人论”则是学理上的人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人论 苏格拉底人论
下载PDF
归庄“以人论诗”探析
9
作者 姜克滨 《临沂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94-100,共7页
归庄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学思想独树一帜。"以人论诗"就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诗学理论,是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进一步发挥和创新。他主张先论其人,后观其诗,把人品置于诗品之前。与之相联系,他"以人喻... 归庄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学思想独树一帜。"以人论诗"就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诗学理论,是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进一步发挥和创新。他主张先论其人,后观其诗,把人品置于诗品之前。与之相联系,他"以人喻诗",推崇气节,诗歌讲究"气、格、声、华",提倡"真性情",主张恢复风雅传统。在清初的诗论背景下,其诗论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对当时的士风、诗风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论 人论 性情 风雅
下载PDF
笔谈: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使命与策略——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文忠 杨柏岭 +1 位作者 江守义 章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88,85,共4页
在影视网络日益占据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媒体时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除师范院校和有意深造者外,大部分学生今后不会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理论,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存有困惑。实际上,文学... 在影视网络日益占据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媒体时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除师范院校和有意深造者外,大部分学生今后不会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理论,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存有困惑。实际上,文学研究任何时代都是人文学术和文化传承的核心,文论知识则是追求高雅审美趣味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人文修养。如何使文学理论的讲授变部分有用为全体有用,变忍受教学为享受教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团队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从多个角度论析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使命与策略,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很有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新媒体时代 文学教学 文学是人学 文论 人论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教学
下载PDF
学习方式差异的文化追问——一种中西人论比较的视野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彦 丁舒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4-26,共3页
肇始于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使得本次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的借鉴于西方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转变的过程中遇到种种的困难,而人论的差异正处于文化差异的核心,东方文化中的宗法人伦与... 肇始于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使得本次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的借鉴于西方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转变的过程中遇到种种的困难,而人论的差异正处于文化差异的核心,东方文化中的宗法人伦与西方的商品经济之自由品性对于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的学习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二者同样只有经历了马克思所谓的“扬弃异化”的过程方能使人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方式 人论 宗法人伦 自由
下载PDF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下)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长福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34-39,共6页
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 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论 思维方式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上)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长福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24-24,50-55,共7页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作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作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论 思维方式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下载PDF
知人论世:李安宅人生与学术史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被引量:8
14
作者 汪洪亮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李安宅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边疆学者,其人生跌宕起伏,与政学两界都有密切往来,其学术与时俱变,晚年被迫离开学术而蹉跎岁月。他的人生与学术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身体史与精神史的缩影,或许更能代表那个时代较为优秀而声... 李安宅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边疆学者,其人生跌宕起伏,与政学两界都有密切往来,其学术与时俱变,晚年被迫离开学术而蹉跎岁月。他的人生与学术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身体史与精神史的缩影,或许更能代表那个时代较为优秀而声名并不显著的学人群体。在此阐发了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史的研究意义,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溯,并从社会史视角提出知人论世、通过学人研究而明了那个时代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宅 学人研究 人论
下载PDF
知人论世方法与诗歌阅读教学实践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红旗 左琪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17,共4页
一、问题的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在2010年第五期的“课堂观察”刊登了《在思辨中知人论世》一文。文章分三部分,分别是:课堂回放、执教者与观察者对话以及观察者论“知人论世”。在该教师的口述中,其教学指导思想“主要是用知人论世... 一、问题的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在2010年第五期的“课堂观察”刊登了《在思辨中知人论世》一文。文章分三部分,分别是:课堂回放、执教者与观察者对话以及观察者论“知人论世”。在该教师的口述中,其教学指导思想“主要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鉴赏孟浩然其诗其人”。其相应的课堂流程也是为着实现这个目的而环绕开展。该教师说:“我们在‘知人论世’时,往往并未达到读其诗文进而知其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人论世” 诗歌阅读 教学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 课堂观察 教学指导思想 2010年 引导学生
下载PDF
教育哲学的人论基础及其嬗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兴国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39-46,共8页
每一种教育哲学及教育实践都有相应的人论为其支撑。古典教育哲学从"人所应是"即人的抽象性出发来设计教育方案;近代教育哲学则从"人之所是"即人的普遍性出发来思考教育问题并由此来设计教育方案;现代教育哲学要求... 每一种教育哲学及教育实践都有相应的人论为其支撑。古典教育哲学从"人所应是"即人的抽象性出发来设计教育方案;近代教育哲学则从"人之所是"即人的普遍性出发来思考教育问题并由此来设计教育方案;现代教育哲学要求从"所是之人"即人的具体性出发来确定教育行动纲领及教育方案。基于"所是之人"的教育实践原则,与奠基于"人之所是"并源于近代的教育体系与结构之间形成了内在张力,从而引发现代教育的实践困境。现代教育哲学则是解决这个实践困境的理论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论 教育 教育哲学
下载PDF
唐人论孟诗诠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钱志熙 《阅江学刊》 2012年第1期92-98,共7页
唐人评论诗人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知人论世;二是具备整体性思维方式。唐人如王士源、殷璠、皮日休等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较之后人更能揭示孟浩然的艺术造诣,也对研究孟浩然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皮日休对孟浩然诗歌的... 唐人评论诗人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知人论世;二是具备整体性思维方式。唐人如王士源、殷璠、皮日休等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较之后人更能揭示孟浩然的艺术造诣,也对研究孟浩然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皮日休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更具特点,他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诗歌背景,揭示出了包括孟浩然诗歌在内的盛唐诗风,是在对建安诗风与六朝诗艺的辩证继承、成功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极符合唐诗繁荣与发展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 孟诗 人论 整体性 皮日休
下载PDF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中)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长福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55-60,共6页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做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做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论 思维方式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下载PDF
以古诠古 知人论世对——《孔雀东南飞》主题的再认识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国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3,153,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在婆家作为儿媳遭到婆婆的虐待,在娘家作为孤儿遭到兄长的逼迫,焦、刘的双双自杀实是由焦母、刘兄一手造成的。可见,婆婆如何善待儿媳,兄长如何善待弱弟孤妹,这实乃是《孔雀东南飞》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十... 《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在婆家作为儿媳遭到婆婆的虐待,在娘家作为孤儿遭到兄长的逼迫,焦、刘的双双自杀实是由焦母、刘兄一手造成的。可见,婆婆如何善待儿媳,兄长如何善待弱弟孤妹,这实乃是《孔雀东南飞》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人伦问题。我们只有结合当时儒家的诗教观念,才能对刘兰芝的形象意义作出正确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论 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
下载PDF
论苏轼的“以人论书”观——兼论“切时如需”的书学思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戚荣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4-131,共8页
苏轼的"以人论书"观强调人品与书品的对应性,同时又重视二者的辩证关系。他的这一书学思想是他在儒家"知人论世"思想的影响下并在继承欧阳修书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批评观是根植于苏轼的人格哲学思想中的,体... 苏轼的"以人论书"观强调人品与书品的对应性,同时又重视二者的辩证关系。他的这一书学思想是他在儒家"知人论世"思想的影响下并在继承欧阳修书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批评观是根植于苏轼的人格哲学思想中的,体现了他对书家修养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挺立士风的时代需求。苏轼的"以人论书"观虽然影响广泛但其也有历史局限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封建伦理教化的意味。"切时如需"的书学思想要求书法创作要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书法家除了需要具有良好的书法艺术修养之外,还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人论书"与"切实如需"两种书学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对今后书法的发展和书家的成长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书论 人论 切时如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