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造物体直线段结构特征的不变性识别
1
作者 危辉 裘禛宇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8-1099,共12页
传统的用假设验证法进行三维物体识别的方法需要通过一组非线性方程组求解从模型到场景的坐标系变换,具有非常高的复杂度.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够表明物体几何构造的直线段特征的人造物体识别方法,将假设验证法中对于全局坐标系变换的... 传统的用假设验证法进行三维物体识别的方法需要通过一组非线性方程组求解从模型到场景的坐标系变换,具有非常高的复杂度.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够表明物体几何构造的直线段特征的人造物体识别方法,将假设验证法中对于全局坐标系变换的求解分散在各个平面单应性变换的求解中,降低了求解的复杂度.该方法首先利用几何不变量预匹配特征点,进而假设并求出场景和模型平面之间的单应矩阵,随后通过模型与场景之间直线段特征匹配的结果进行验证.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含有较多共面直线段特征的人造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物体识别 直线段特征 假设验证法 平面单应性 特征匹配
下载PDF
利用形状特征的三维人造物体模型正朝向识别算法 被引量:3
2
作者 姜玻 曾鸣 刘新国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99-1106,共8页
仅从三维模型的几何信息推测模型正朝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文中针对三维人造物体模型,提出了一种全自动的正朝向识别算法.首先分析模型本身面片朝向、模型对称性及模型三维凸包的面片朝向,找出若干组朝向三元组,使得组内3个朝向两... 仅从三维模型的几何信息推测模型正朝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文中针对三维人造物体模型,提出了一种全自动的正朝向识别算法.首先分析模型本身面片朝向、模型对称性及模型三维凸包的面片朝向,找出若干组朝向三元组,使得组内3个朝向两两正交;然后将每组朝向三元组构成的标架旋转到标准坐标系,通过对模型面片的法向和面积进行统计,投票筛选出唯一标架,使得模型能够与标准坐标系对齐;最后基于静力学平衡原理、模型可见性等准则,从标准坐标系的6个候选朝向中选取正确的正朝向.在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上进行实验的结果显示,该算法可以很好地处理绝大部分模型,包括目前最好的非监督方法不能处理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朝向 三维人造物体 主轴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人造物体载体透视 被引量:1
3
作者 詹昌平 《教育探究》 2017年第2期78-87,共10页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有许多载体,而人造物体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在这类承载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人造物体中,又可以再分为建筑物载体、构筑物载体和制作物载体等三大类型。在建筑物载体中,祠堂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而在祠堂文化中也具有浓重...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有许多载体,而人造物体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在这类承载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人造物体中,又可以再分为建筑物载体、构筑物载体和制作物载体等三大类型。在建筑物载体中,祠堂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而在祠堂文化中也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在构筑物载体中,处于庄园附属物地位的构筑物比较突出,并且以丰富、生动的形式传递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信息。在制作物载体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小物体,不过这些物体能够'以小见大',承载着中国古人为人处事的智慧,寄寓着历代先祖对于后代子孙的人生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家训文化 人造物体 载体
下载PDF
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旅行者1号
4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52-52,共1页
2013年9月13日凌晨2:00(北京时间),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正式确认旅行者1号(Voyager1)探测器已于2012年8月25日飞出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这是目前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也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是人类太空探索... 2013年9月13日凌晨2:00(北京时间),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正式确认旅行者1号(Voyager1)探测器已于2012年8月25日飞出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这是目前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也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壮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空间 人造物体 旅行者 国家航天局 人造飞行器 北京时间 太空探索 太阳系
下载PDF
帕克刷新人造物体接近太阳最新记录
5
《科学24小时》 2018年第12期33-33,共1页
美国宇航局近日宣称,帕克太阳探测器于北京时间11月6日11点28分,抵达距离太阳表面仅距2400万千米的地点,刷新了人造物体接近太阳的最新记录.
关键词 太阳探测器 人造物体 刷新 美国宇航局 北京时间 太阳表面
下载PDF
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旋转速度最快的人造物体
6
《机械》 2013年第9期I0008-I0008,共1页
这项研究是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的,它能够让一个微观球体悬浮并且以高达每分钟6亿转的速度旋转。这种旋转速度是家用洗衣机的50万倍,是牙钻速度的1000多倍。
关键词 旋转速度 科学家 人造物体 世界 家用洗衣机 安德鲁斯
下载PDF
NASA在近地轨道监测到18835个人造物体
7
作者 张玉梅 《航天员》 2018年第3期11-11,共1页
据俄罗斯航:天新闻网2018年3月19日报道,NASA人造空间物体监测办公室(NASA Orbital Debris Program Offic)每季报告称,截至2018年1月4日,通过空间监测仪器观察,在近地轨道发现18835个人造物体,比3个月前观察的多了88个。
关键词 人造物体 监测仪器 近地轨道 NASA ORBITAL PROGRAM 空间物体 俄罗斯
原文传递
转速最快的人造物体:每分钟6亿次
8
《新科幻·科学阅读》 2013年第10期9-9,共1页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创造了迄今为止转速最快的人造物体。它们在实验中成功地让一颗微型球体悬空,并达到每分钟6亿次的转速。这一转速相当于普通家用洗衣机转速的50万倍以上,比牙科用钻头的转速还要快大约1 000倍。为了进行这...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创造了迄今为止转速最快的人造物体。它们在实验中成功地让一颗微型球体悬空,并达到每分钟6亿次的转速。这一转速相当于普通家用洗衣机转速的50万倍以上,比牙科用钻头的转速还要快大约1 000倍。为了进行这项实验,他们使用碳酸钙制作了一个微型球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物体 圣安德鲁斯大学 家用洗衣机 辐射压 真空环境
原文传递
人造卫星
9
作者 小溪 《小学科学(学生版)》 2020年第12期34-35,共2页
2020年,距离人类第一次将一个人造物体送上太空,已经过去整整63年了。1957年10月4日,星期五,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升空,顺利进入轨道,标志着人类正式向太空发起冲击。
关键词 人造物体 发起冲击 人造卫星 向太空 人造地球卫星 星期五
下载PDF
从“身边的物体”学习创造
10
作者 孙秀娟 丁学政 《山东教育》 2005年第10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现代科技》 第二册 《自然物体人造物体 《我们身边的物体 小学 科学课 教学资源
下载PDF
转移探索目光:从月球到火星(1970-1971)
11
作者 闻新 《太空探索》 2023年第10期78-79,共2页
人类深空探索的最初目光是月球,在对月球有了一定了解后,知道了月球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之后便把目光转移到了金星上,而在对金星进行探测后,发现金星的环境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又把探索目光最终锁定到了火星。1970-1971年为航天... 人类深空探索的最初目光是月球,在对月球有了一定了解后,知道了月球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之后便把目光转移到了金星上,而在对金星进行探测后,发现金星的环境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又把探索目光最终锁定到了火星。1970-1971年为航天时代火星探索第一阶段,当时国际深空探测尚处研究初期,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但探测任务成功率并不高,仅有一例成功完成任务。事实上,从17世纪开始,人类就使用望远镜对火星进行探索,直到1971年11月27日,苏联火星2号登陆器在火星表面坠毁,成为第一个到达火星表面的人造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表面 人造物体 航天时代 任务成功率 金星 月球
下载PDF
基于分形的水声图像目标探测 被引量:14
12
作者 田杰 张春华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9-483,共5页
针对水声图像中人造物体的探测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分形分析的方法,由于分形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自然物体,而与人工物体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以其为主要特征可以准确地将人造物体从自然背景中探测出来。本文讨论了分维的提取方法,根据分形... 针对水声图像中人造物体的探测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分形分析的方法,由于分形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自然物体,而与人工物体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以其为主要特征可以准确地将人造物体从自然背景中探测出来。本文讨论了分维的提取方法,根据分形特征将水声图像标记为人造目标区域和非人造目标区域,并对一定噪声干扰下该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分形特征可以实现人造目标和自然物体的分类,并具有一定的抗噪声性,适宜对水声图像中的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图像 目标探测 人造物体 目标区域 分形特征 分形分析 分形模型 自然背景 主要特征 提取方法 图像标记 噪声干扰 人造目标 噪声性 实验
下载PDF
天基连续毫米波空间碎片探测雷达方案设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建凤 李志 +1 位作者 李怀锋 林亲 《国际太空》 2015年第1期70-75,共6页
1空间碎片的尺寸和分布特性 空间碎片是指除正常工作的航天器外所有在轨的人造物体,包括失效载荷、火箭残骸、操作性碎片、由爆炸和碰撩产生的残碎片、固体火箭的燃烧剩余物、核动力卫星泄露的冷却剂以及航天器老化而脱落的表面材料... 1空间碎片的尺寸和分布特性 空间碎片是指除正常工作的航天器外所有在轨的人造物体,包括失效载荷、火箭残骸、操作性碎片、由爆炸和碰撩产生的残碎片、固体火箭的燃烧剩余物、核动力卫星泄露的冷却剂以及航天器老化而脱落的表面材料和组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 探测雷达 毫米波 天基 固体火箭 人造物体 表面材料 航天器
下载PDF
全球首次行星防御任务DART撞击小行星情况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帅 张东晨 张扬眉 《国际太空》 2022年第10期12-18,共7页
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9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探测器成功撞击目标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使其偏离原运行轨道。DART探测器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实施的行星防御测试任务,其携带的立方星、全... 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9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探测器成功撞击目标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使其偏离原运行轨道。DART探测器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实施的行星防御测试任务,其携带的立方星、全球多台地面望远镜以及天基望远镜参与了撞击事件的观测,以了解动能撞击技术在行星防御方面的可用性以及撞击产生的各类影响。此次撞击是人造物体对小行星最大规模的一次撞击,并且是首次可通过地面观测了解撞击对小行星轨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观测 地面望远镜 撞击事件 人造物体 小行星 运行轨道 DART 测试任务
下载PDF
听斯通博士讲述“旅行者”的故事
15
作者 周武 《太空探索》 2013年第10期28-29,共2页
9月12日,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唐纳德·格尼特及其同事在《科学》杂志发表报告,证实了“旅行者”1号已经在2012年进入了星际空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这一消息随后被美国航宇局(NASA)确认并公之于众。N... 9月12日,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唐纳德·格尼特及其同事在《科学》杂志发表报告,证实了“旅行者”1号已经在2012年进入了星际空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这一消息随后被美国航宇局(NASA)确认并公之于众。NASA的发言人表示:一系列相关数据证明,“旅行考”1号已经于2012年的8月25日脱离了包裹着太阳系的由炽热而活跃的粒子组成的太阳圈顶层,进入了寒冷黑暗的恒星际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者”1号 美国航宇局 故事 博士 《科学》杂志 星际空间 人造物体 人类历史
下载PDF
从仰望天空到太空移民
16
作者 郑永春 《环境经济》 2017年第1期118-119,共2页
1977年,人类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这两个航天器发射升空后,踏上了各自的轨道。旅行者1号沿着最快的一个飞行轨道向太阳系深空飞去,直到现在仍然在太阳系的深空里运行,并向我们传来深空的信息,它离地球大概200亿公里,可以... 1977年,人类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这两个航天器发射升空后,踏上了各自的轨道。旅行者1号沿着最快的一个飞行轨道向太阳系深空飞去,直到现在仍然在太阳系的深空里运行,并向我们传来深空的信息,它离地球大概200亿公里,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遥远的人造物体;而旅行者2号则利用太阳系176年一次的良机,即利用行星的重力正加速去造访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颗行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发射 旅行者 人造物体 太空探索 国家航天局 探月工程 撞击坑 宇宙大爆炸 大气阻力 太空列车
下载PDF
空间碎片观测综述 被引量:19
17
作者 祁先锋 《中国航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4-26,共3页
空间碎片又称轨道碎片,是指宇宙空间中除正常工作的飞行器外的所有人造物体,包括飞行着的各种残骸和碎片,大到废弃的卫星、运载火箭末级,小到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后的氧化铝小颗粒或从航天器上剥落下来的漆片。这些人造物体长期运行在空... 空间碎片又称轨道碎片,是指宇宙空间中除正常工作的飞行器外的所有人造物体,包括飞行着的各种残骸和碎片,大到废弃的卫星、运载火箭末级,小到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后的氧化铝小颗粒或从航天器上剥落下来的漆片。这些人造物体长期运行在空间轨道上,并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扩展日益增多。据估计,目前地球空间轨道上空间碎片的数量在数十万至数百万之间,而地面能够观测到的在轨运行的人造物体却不到1万个。以2003年6月24日美国公布的资料为例,登录在案的在轨物体数目有9106个,其中真正有效的航天器为1003个,即89郾0%的在轨物体为空间碎片。空间碎片的存在严重地威胁着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它们和航天器的碰撞能直接改变航天器的表面性能,造成表面器件损伤,导致航天器系统故障,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空间碎片的不断产生对有限的轨道资源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当某一轨道高度的空间碎片密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碎片之间的链式碰撞过程将会造成轨道资源的永久破坏。因此,为了安全、持续地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就必须不断提高对空间碎片的跟踪监视技术,增强对空间碎片环境的分析预测能力,同时寻求控制空间碎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观测 轨道碎片 航天活动 人造物体 地基观测 天基观测 航天安全
下载PDF
Change Detection Based on DSM and Image Features in Urban Areas 被引量:1
18
作者 LIU Zhifang ZHANG Jianqing ZHANG Zuxun FAN Hong LIU Zhifang, Ph.D candidate, Institute of Image & Graphic,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3年第2期35-41,共7页
On the basis of stereo image analysis, the change detection of man-made objects in urban areas is introduced. Information of the height of man-made objects can be applied to reinforce their change detection. By compar... On the basis of stereo image analysis, the change detection of man-made objects in urban areas is introduced. Information of the height of man-made objects can be applied to reinforce their change detection. B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DSMs, the changed regions are extracted. However, our aim is to detect changes of man-made objects in urban area and further in the potential areas by the means of line-feature matching and gradient direction histogram. The 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aerial images from Japan have proven that the algorithm is correct and 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区 城市管理 地理信息 立体图像 人造物体 空间图像 DSM 遥感图像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未来深空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昱 陶倩楠 《太空探索》 2017年第8期30-33,共4页
目前,1977年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成为第一个实质意义上进入行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深空探测 应用 太空探测器 行星际空间 外太阳系 人造物体 旅行者
下载PDF
美空军:“空间态势感知”改叫“天域感知” 被引量:1
20
《中国航天》 2020年第1期82-82,共1页
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已新推出了一个航天专业术语,叫"天域感知"(SDA),用来替代原来所说的"空间态势感知"(SSA)。司令部副司令约翰·肖少将在2019年10月4日的一项通知中写道,SSA今后要改叫SDA。SSA一词长期以来... 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已新推出了一个航天专业术语,叫"天域感知"(SDA),用来替代原来所说的"空间态势感知"(SSA)。司令部副司令约翰·肖少将在2019年10月4日的一项通知中写道,SSA今后要改叫SDA。SSA一词长期以来一直与探测、跟踪和识别地球轨道上的所有人造物体同义。这项工作又称编目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物体 空间态势感知 地球轨道 专业术语 美国空军 SDA 编目 S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