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雄激素受体的雄激素结合区cDNA在E.coli中的高效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珍龄 陈玮 +4 位作者 柳红 杨盛山 李跃民 张家骅 何明跃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1期43-46,共4页
将编码人雄激素受体 ( h AR)的雄素结合区 ( LBD)的 c DNA片段 ( 1 0 0 5 bp)克隆到由 P1 启动子控制的硫氧还蛋白表达载体p Trx Fus上 ,构建了表达质粒 p Trx AR,并转化到大肠杆菌 G1 72 4中。经色氨酸诱导表达后 ,SDS- PAGE分析 ,可... 将编码人雄激素受体 ( h AR)的雄素结合区 ( LBD)的 c DNA片段 ( 1 0 0 5 bp)克隆到由 P1 启动子控制的硫氧还蛋白表达载体p Trx Fus上 ,构建了表达质粒 p Trx AR,并转化到大肠杆菌 G1 72 4中。经色氨酸诱导表达后 ,SDS- PAGE分析 ,可观察到一高效表达的融合蛋白产物 ,此融合蛋白的分子量与理论值 ( 47KD)相吻合 ,氨基酸组分分析证明了L BD目的基因的表达。该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量的 5 0 %左右。尽管采用不同温度诱导 ,该融合蛋白均以不溶的包含体形式存在。应用分子筛技术 ,该融合蛋白在变性剂 (尿素 )存在下 ,可一步分离纯化。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进行 LBD的蛋白质复性研究、免疫分析提供了材料 ,也为蛋白质的高效表达提供了实验途径及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雄激素受体 激素结合区 表达载体 蛋白质
下载PDF
人雄激素受体LBD基因高效表达条件的优化及产物纯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玮 吴珍龄 +4 位作者 杨盛山 吴文彬 王三根 李帮秀 何明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9-214,共6页
人雄激素受体(hAR)激素结合部(LBD)的c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质粒pTrxAR内,在大肠杆菌GI724中可被诱导表达。通过改变诱导培养时间、诱导剂浓度、诱导温度及培养基的pH,在34℃~37℃,pH6.4~7.7... 人雄激素受体(hAR)激素结合部(LBD)的c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质粒pTrxAR内,在大肠杆菌GI724中可被诱导表达。通过改变诱导培养时间、诱导剂浓度、诱导温度及培养基的pH,在34℃~37℃,pH6.4~7.7的培养基中,用100μg/mlTrp诱导培养4h,可获得高效表达的LBD融合蛋白产物。其最高表达量为50~70mg/L湿菌体。产物主要以包含体形式存在。经尿素溶解后,由SephacrylS-200柱层析获得了电泳纯的目的产物。氨基酸组分分析和相对分子量测定表明与理论值一致。该表达条件的确定,为hAR的LBD基因表达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雄激素受体 激素结合部 表达 优化 纯化
下载PDF
人雄激素受体激素结合区cDNA片段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影响因素
3
作者 王志强 王学敏 +1 位作者 毛积芳 卢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84-385,共2页
人雄激素受体激素结合区cDNA片段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影响因素王志强王学敏毛积芳卢建△人雄激素受体(hAR)是类固醇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其分子为9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分3个功能区:N端区、DNA结合区和... 人雄激素受体激素结合区cDNA片段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影响因素王志强王学敏毛积芳卢建△人雄激素受体(hAR)是类固醇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其分子为9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分3个功能区:N端区、DNA结合区和激素结合区。激素结合区由244个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雄激素受体 激素结合区 大肠杆菌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人雄激素受体部分N端区cDNA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及表达
4
作者 王志强 王学敏 +1 位作者 毛积芳 卢建 《生物技术通讯》 CAS 1997年第Z1期156-157,共2页
N端区是甾体激素受体氨基酸序列差别最大的区域,决定了甾体激素受体抗原的特异性,是制备特异性抗甾体激素受体抗体的首选部位。以前,由于雄激素受体(hAR)纯化的困难,hAR抗体主要是从部分患前列腺癌病人血液中存在的hAR自身抗体纯化获得... N端区是甾体激素受体氨基酸序列差别最大的区域,决定了甾体激素受体抗原的特异性,是制备特异性抗甾体激素受体抗体的首选部位。以前,由于雄激素受体(hAR)纯化的困难,hAR抗体主要是从部分患前列腺癌病人血液中存在的hAR自身抗体纯化获得,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hAR抗体不但量少,而且来源也非常有限。 hAR cDNA克隆成功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雄激素受体 CDNA片段 N端区 肠杆菌 甾体激素受体 多肽片段 抗体制备 前列腺癌 氨基酸序列 特异性
下载PDF
人雄激素受体激素结合区cDNA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及其活性检测
5
作者 王志强 毛积芳 +1 位作者 王学敏 卢建 《生物技术通讯》 CAS 1997年第Z1期129-130,共2页
人雄激素受体(hAR)为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分三个功能区:N端区、DNA结合区和激素结合区。C端的激素结合区,是与雄激素结合并介导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关键区域,在目前导致男性两性畸形的主要疾病雄激素抵抗症... 人雄激素受体(hAR)为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分三个功能区:N端区、DNA结合区和激素结合区。C端的激素结合区,是与雄激素结合并介导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关键区域,在目前导致男性两性畸形的主要疾病雄激素抵抗症的研究中发现,该区域内的基因突变是导致雄激素与hAR结合异常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结合异常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根据由hARcDNA推演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AR分子中不存在二硫键,且氨基酸残基上无糖基化修饰。 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结合区 人雄激素受体 大肠杆菌 活性检测 CDNA片段 融合蛋白 基因突变 男性两性畸形 基础医学部 氨基酸序列分析
下载PDF
报告基因方法检测壬基酚、双酚A抗雄激素样活性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海涛 马玺里 +3 位作者 万旭英 王征 朱勇飞 张天宝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利用基于报告基因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体外抗雄激素检测方法对壬基酚、双酚A的抗雄激素样活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验证该法在检测抗雄激素样物质的可行性和揭示内分泌干扰作用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瞬时转... [目的]利用基于报告基因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体外抗雄激素检测方法对壬基酚、双酚A的抗雄激素样活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验证该法在检测抗雄激素样物质的可行性和揭示内分泌干扰作用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瞬时转染人雄激素受体表达质粒pSVAR0、雄激素反应元件调控的报告质粒pMMTV-Luc及内对照质粒phRL-SV40的CHO细胞,在给予1×10-7mol/L二氢睾酮(DHT)后给予不同浓度的壬基酚(NP)及双酚A(BPA),检测报告基因表达活性。[结果]浓度均>1×10-6mol/L的NP、BPA可抑制1×10-7mol/LDHT产生的雄激素样作用,两者具有抗雄激素活性,但较雄激素拮抗剂氟他安(FLU)弱,BPA的抑制作用强于NP。[结论]NP、BPA有一定的抗雄激素活性,BPA的抑制作用强于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双酚A 激素样活性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人雄激素受体 报告基因方法
下载PDF
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CHO细胞(抗)雄激素样物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海涛 朱江波 +3 位作者 朱勇飞 王征 马玺里 张天宝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1-284,共4页
目的 建立基于报告基因的CHO细胞体外(抗)雄激素检测系统,并研究2 ,4 DDT、甲氧氯的抗雄激素样作用。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人雄激素受体表达质粒pSVAR0、雄激素反应元件调控的报告质粒pMMTV Luc及内对照质粒phRL SV4 0瞬时转入CH... 目的 建立基于报告基因的CHO细胞体外(抗)雄激素检测系统,并研究2 ,4 DDT、甲氧氯的抗雄激素样作用。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人雄激素受体表达质粒pSVAR0、雄激素反应元件调控的报告质粒pMMTV Luc及内对照质粒phRL SV4 0瞬时转入CHO细胞,检测报告基因lucferase的表达,给予DHT、FLU后检测该系统的有效性和特异性,并用2 ,4 DDT、METH等受试物进行验证。结果 转染后的CHO细胞对DHT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1×10 - 1 0 mol LDHT可出现明显的兴奋效应,至1×10 - 7mol L可达到最大反应值,而未转染雄激素受体质粒与DHT无明显反应,FLU可以显著抑制二氢睾酮的激动效应,说明检测系统有效、特异。验证结果表明3×10 - 7mol L以上2 ,4 DDT及3×10 - 7mol L以上METH可对雄激素受体活性产生抑制作用,2 ,4 DDT的抑制作用强于甲氧氯。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基于报告基因的体外(抗)雄激素检测系统是可行的,2 ,4 DDT、甲氧氯有明显的抗雄激素活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样活性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人雄激素受体 报告基因方法
下载PDF
多激素分泌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激素分泌谱及克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文斌 池田秀敏 吉本高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4-337,共4页
目的对多激素分泌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克隆状态以及激素分泌谱进行分析。方法对26例女性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单激素分泌性PRL腺瘤7例,多激素分泌性PRL腺瘤19例)进行肿瘤标本的免疫组化分析,并且提取DNA行HUMARA分析。结果免疫组化分析提... 目的对多激素分泌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克隆状态以及激素分泌谱进行分析。方法对26例女性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单激素分泌性PRL腺瘤7例,多激素分泌性PRL腺瘤19例)进行肿瘤标本的免疫组化分析,并且提取DNA行HUMARA分析。结果免疫组化分析提示本组多激素分泌性垂体PRL腺瘤具有10种不同的激素分泌谱,现代分子生物学HUMARA克隆分析提示11/13例(85%)多激素分泌性垂体PRL腺瘤为单克隆起源。结论结果提示垂体泌乳素腺瘤除了分泌泌乳素外,还可以分泌多种垂体激素,而且绝大多数多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的起源是单克隆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乳素腺瘤 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 克隆 人雄激素受体基因分析方法
原文传递
1例女性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9
作者 吴文静 孙媛 +3 位作者 王光裕 吕晓晴 焉传祝 林鹏飞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究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并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女性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的进行临床评估、肌肉活检病理分析,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检测患儿... 目的探究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并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女性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的进行临床评估、肌肉活检病理分析,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检测患儿的DMD基因,并对其父母进行家系验证,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运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检测患儿染色体变异情况,采用人雄激素受体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HUMARA-MSP)对患儿进行X染色体失活模式的检测。结果患儿为女性,就诊时3岁,主要表现为肌酸激酶(CK)增高和运动能力稍差,肌肉病理示肌营养不良样改变和抗肌萎缩蛋白的缺失。MLPA技术未检测出患儿存在DMD基因的缺失突变或重复突变,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结果发现患儿DMD基因存在c.10223+1G>A单一杂合突变,且该突变为新发突变。患儿染色体核型正常,a-CGH未检测到染色体异常。HUMARA-MSP证实患儿存在明显的X染色体失活偏移。结论该女性患儿携带DMD基因c.10223+1G>A单一杂合突变,X染色体失活偏移是导致该女性DMD患儿的发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X染色体失活 人雄激素受体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 女性
原文传递
意义不明的克隆性造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亦含 李玉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2-544,共3页
一般认为,以血液系统相关肿瘤基因突变为标志的克隆性造血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早在1997年,Champion等“’采用人雄激素受体(human androgen receptor,HUMARA)检测X染色体灭活的方法证实在健康女性体内存在克隆性... 一般认为,以血液系统相关肿瘤基因突变为标志的克隆性造血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早在1997年,Champion等“’采用人雄激素受体(human androgen receptor,HUMARA)检测X染色体灭活的方法证实在健康女性体内存在克隆性造血。近年来,采用更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发现克隆性造血在健康人群中颇为常见,但其临床意义以及预后尚不明确,Steensma等将其命名为意义不明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本文我们就CHIP的内涵、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鉴别以及预后意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性造血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RECEPTOR 人雄激素受体 基因突变 相关肿瘤
原文传递
一例女性血友病A患者发病机制的探讨
11
作者 陈加弟 林燕芳 +3 位作者 林晓岚 陈万紫 傅蔷 黄慧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1例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女性杂合患者患病的机制。方法应用倒位移位聚合酶链反应(inverse shifting—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PCR)检测FⅧ基因缺陷;采用人雄激素受体检测(human androgen receptor,HUMARA a... 目的探讨1例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女性杂合患者患病的机制。方法应用倒位移位聚合酶链反应(inverse shifting—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PCR)检测FⅧ基因缺陷;采用人雄激素受体检测(human androgen receptor,HUMARA assay)方法检测X染色体是否为非随机性失活;采用G显带法分析外周血细胞核型。结果IS-PCR检测发现该患者FⅧ基因存在第22内含子远端倒位;HUMARA检测发现该患者X染色体为非随机性失活——母源X染色体比父源X染色体活性低,即携带有正常FⅧ基因的母源X染色体比携带有缺陷FⅧ基因的父源X染色体甲基化失活比率更高;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先证者染色体核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该血友病A女性患者的患病机制可能是由于X染色体非随机性不平衡失活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FⅧ基因 倒位移位聚合酶链反应 人雄激素受体检测 随机性失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