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道德思想的实践——董仲舒“仁义法”的人我内外之别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济襄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15,共10页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除了内在心性仁义之外,并强调"仁"与"义"的实践情境,董仲舒提出"仁义法"的主张,实承袭荀子由伦理身份的"分辨"去谈"义",亦从"道德典范"的建立,具...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除了内在心性仁义之外,并强调"仁"与"义"的实践情境,董仲舒提出"仁义法"的主张,实承袭荀子由伦理身份的"分辨"去谈"义",亦从"道德典范"的建立,具象呈现"仁义"道德的实践样貌。董仲舒论仁义,是由《春秋》即事取义而来,他对于仁义道德的描述,不止于心性的探求,而是诉诸"外显行为"该如何落实仁义而作观察和检讨当事人行仁义却"不得其效"的症结,这是董仲舒对于先秦儒学以道德属性统言"仁义"所做的反省,也可见汉代经学入世用事的思潮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儒家 道德 仁义法
下载PDF
试论董仲舒“以德化民”的政治思想——从仁义法角度切入
2
作者 敬雯媛 《福建茶叶》 2020年第4期354-355,共2页
“德教”是汉代儒学家们的共同口号,但对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以礼治之”和“以德善化民”。董仲舒采用的是“以德化民”思想,并以此展示出了自己相关的政治思想体系。而他的“仁义法”就是他“以德化民”思想的实现方式,通过... “德教”是汉代儒学家们的共同口号,但对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以礼治之”和“以德善化民”。董仲舒采用的是“以德化民”思想,并以此展示出了自己相关的政治思想体系。而他的“仁义法”就是他“以德化民”思想的实现方式,通过对“仁义”的新解来演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因此从“仁义法”的内容中去了解他的“德教”思想,就更加具有深刻性和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化民 仁政 仁义法
下载PDF
董仲舒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改造及其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崔迎军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32-34,共3页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的仁义法思想,从而赋予"仁"和"义"新的内涵。这一改造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义法
下载PDF
评董仲舒的认识论
4
作者 阳作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156-164,共9页
董仲舒为了替“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依据,以适应巩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他从唯心主义本位论出发,颠倒天人关系,炮制了“天人感应”论,(在《黄石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上,刊登鄙人的一篇拙作,对该论作了批判)
关键词 天人关系 阴阳五行 中民之性 君权神授 性三品 深察名号 认识路线 仁义法 王道通 《春秋繁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