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释“仁之方”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普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自己要立要达 ,就要向已立已达之人学习 ,能够这样以立人达人为榜样去做 。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仁之方
下载PDF
“仁之方”的形成基础与仁的“生命”内核
2
作者 冯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1-65,共5页
虽然,孔子"仁之方"的形成需要普遍意义的仁作为基础,但是,在仁心促成"为仁之方"的过程中则需要多种因素的参与。同时,仁心发动本身也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以道德情感的形式出现,但如果寻找这些情感的来源就... 虽然,孔子"仁之方"的形成需要普遍意义的仁作为基础,但是,在仁心促成"为仁之方"的过程中则需要多种因素的参与。同时,仁心发动本身也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以道德情感的形式出现,但如果寻找这些情感的来源就会发现它们与"德性生命"紧密相关。因此,这种特殊意义的"生命"不仅可以作为"仁之方"形成的最终保证,也构成了仁的基本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之方 道德情感 德性生命
下载PDF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普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59-61,共3页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之方 《论语》 “达” “立” “达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立人” 使动用法 独立生存
下载PDF
为仁之方:忠恕之道的再思考
4
作者 万宏强 《唐都学刊》 2016年第4期41-45,共5页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人类普遍认同的、值得大力发扬的道德原则,是为仁之方。先秦儒家的忠恕之道与基督教的道德金律同为爱人之道,但两者在爱的来源、爱的类型、爱的出发点诸方面存在差异。忠恕之道中人...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人类普遍认同的、值得大力发扬的道德原则,是为仁之方。先秦儒家的忠恕之道与基督教的道德金律同为爱人之道,但两者在爱的来源、爱的类型、爱的出发点诸方面存在差异。忠恕之道中人格平等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相一致,发扬和光大忠恕之道,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处理社会冲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之方 忠恕 仁爱 博爱
下载PDF
从“以恩为仁”到“以权达仁”——儒家为仁之方的现代转化
5
作者 胡骄键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65-73,185,186,共11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而仁爱的要义在于去爱,去行动。但爱的行动,亦即为仁之方,在不同时代生活方式条件下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在秦汉至清的传统社会,儒家的为仁之方主要表现为一种以群体为本位的“以恩为仁”。我们不能在现代社会继续...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而仁爱的要义在于去爱,去行动。但爱的行动,亦即为仁之方,在不同时代生活方式条件下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在秦汉至清的传统社会,儒家的为仁之方主要表现为一种以群体为本位的“以恩为仁”。我们不能在现代社会继续沿用这种“以恩为仁”的传统为仁之方,而必须实现其现代转化,建构一种以个体为本位的,以尊重、保护个体权利的为中心的,遵循不害人、敬人、关注人和回应人为行动原则的现代为仁之方,相较于传统的“以恩为仁”来说,这一现代为仁之方或可称之为“以权达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之方 以恩为仁 现代转化 以权达仁
原文传递
“仁之方”的形成基础与发生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晨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79,共5页
"仁之方"的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推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因此,"... "仁之方"的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推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因此,"仁之方"的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的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之方 发生
原文传递
孔子“仁之方”的四种进路
7
作者 安会茹 《理论界》 2021年第2期28-34,共7页
“仁之方”是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孔子谈仁从不直接回答什么是仁,多是从“仁之方”,即实现仁的方式、方法谈起。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爱入仁、从敬入仁、从孝入仁、从忠入仁、从恕... “仁之方”是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孔子谈仁从不直接回答什么是仁,多是从“仁之方”,即实现仁的方式、方法谈起。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爱入仁、从敬入仁、从孝入仁、从忠入仁、从恕入仁等等。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谈论“仁之方”大致有以下几种进路:一是强恕而行以达仁;二是由学成智以达仁;三是推己及人以达仁;四是外束于礼以达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之方
原文传递
孔子“仁”的思想微探
8
作者 杨芳 《哲学进展》 2023年第2期380-384,共5页
孔子乃儒家之开创者,“仁”为孔子哲学思想之核,研究孔子“仁”的思想是通达儒学精髓的必由之路。研究“仁”可从“仁”之内涵与为“仁”之方来开展。“仁”之内涵包括:内圣之“仁”;外王之“仁”以及更高境界的天地之“仁”。为“仁”... 孔子乃儒家之开创者,“仁”为孔子哲学思想之核,研究孔子“仁”的思想是通达儒学精髓的必由之路。研究“仁”可从“仁”之内涵与为“仁”之方来开展。“仁”之内涵包括:内圣之“仁”;外王之“仁”以及更高境界的天地之“仁”。为“仁”之方则由“孝悌”爱人、“忠恕”而行以及外束于“礼”来实现。且孔子“仁”具有内发性、实践性、整体性、超越性等特征。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仁”的思想亦发生着相应的改变,然在伦理、政治和社会方面仍具有巨大的价值,故研究与传承孔子“仁”的思想毋容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之方 论语
下载PDF
孔子忠伦理的多层意蕴——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3
9
作者 孔祥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74,共8页
孔子忠伦理有教人忠、修身忠、与人忠、忠于职守、爱国(事君)以忠、忠恕为仁等多层意蕴,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一种伦理美德。孔子提倡"以道事君"、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反对臣无人格原则地讨好、侍从、顺从君... 孔子忠伦理有教人忠、修身忠、与人忠、忠于职守、爱国(事君)以忠、忠恕为仁等多层意蕴,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一种伦理美德。孔子提倡"以道事君"、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反对臣无人格原则地讨好、侍从、顺从君。孔子把"忠"纳入其"仁学"体系,将忠恕作为为"仁之方"并予以一以贯之,指明了做人和待人的一种方式、求仁和为仁的基本途径,贯通了"下学而上达""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自觉的道德修为境界。忠恕之道作为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伦理准则,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忠伦理 意蕴 忠恕 仁之方
下载PDF
能近取譬:孔子成仁之教的方法论阐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琪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3,共5页
"能近取譬"是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包括引譬达类和观物比德两种典型的思维形式,具有明理、教化和审美三大功能。该思维方法通俗易懂、委婉含蓄、形象生动,不但在儒家"仁"学思想体系的传播与传承中有重大的价值,而且... "能近取譬"是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包括引譬达类和观物比德两种典型的思维形式,具有明理、教化和审美三大功能。该思维方法通俗易懂、委婉含蓄、形象生动,不但在儒家"仁"学思想体系的传播与传承中有重大的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之方 能近取譬 观物比德
下载PDF
孔子的人际心理逻辑及庄子的反思
11
作者 谢阳举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9-34,共6页
孔子的人际心理逻辑及庄子的反思谢阳举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一、仁作为孔子人际心理机质及其本源和效用我们先追寻孔子的礼与君子之道,来探求一下孔子式的人际心理是什么。孔子很重视礼,这个礼依赖的心理根据何在?《礼记... 孔子的人际心理逻辑及庄子的反思谢阳举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一、仁作为孔子人际心理机质及其本源和效用我们先追寻孔子的礼与君子之道,来探求一下孔子式的人际心理是什么。孔子很重视礼,这个礼依赖的心理根据何在?《礼记·效特性》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心理 庄子 孔子 心理机制 孟子 仁之方 以直报怨 以人治人 逻辑 勿施于人
下载PDF
孔子道德修养论与道德教育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兰荣 《当代教育科学》 1999年第Z2期60-61,共2页
一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古人认为:学就是要学做“圣人”,儒家的许多经典几乎都是围绕如何做“圣人”而论的。孔子道德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仁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修养经验,提... 一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古人认为:学就是要学做“圣人”,儒家的许多经典几乎都是围绕如何做“圣人”而论的。孔子道德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仁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修养经验,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道德修养理论,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修养论 道德教育 道德规范 孔子 道德修养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 道德实践 仁之方 最高理想人格 忠恕之道
下载PDF
朱子与张南轩的仁说论辨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铉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8-45,共8页
考察了张栻仁学思想的来源、演变、树立及仁说的义理与结构等问题,认为南轩仁说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以心之道为中心的心性论,以克己为主的为仁之方和论仁之兼能与贯通。探讨了朱熹与张栻两人仁学思想的相互影响和比较,认为对"天地... 考察了张栻仁学思想的来源、演变、树立及仁说的义理与结构等问题,认为南轩仁说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以心之道为中心的心性论,以克己为主的为仁之方和论仁之兼能与贯通。探讨了朱熹与张栻两人仁学思想的相互影响和比较,认为对"天地之心"的不同理解是朱张仁说分歧的起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张栻 心性论 仁之方 仁说
下载PDF
杨时的仁学思想 被引量:1
14
作者 兰宗荣 《宜宾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29-33,共5页
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继承张载的思想,将"将万物与我为一"训为仁之体;并且发展了二程"爱人是仁之端"的思想,提出"称物施爱"是仁之事;他还借用《中庸》的词语将"忠恕"训为仁之方,"宽裕温柔&q... 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继承张载的思想,将"将万物与我为一"训为仁之体;并且发展了二程"爱人是仁之端"的思想,提出"称物施爱"是仁之事;他还借用《中庸》的词语将"忠恕"训为仁之方,"宽裕温柔"训为仁之质,"齐庄中正"训为仁之守,"发强刚毅"训为仁之用。他认为慎守力行这些原则,仁道可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时 仁之体 仁之事 仁之方 仁之质 仁之守 仁之用
下载PDF
《论语·里仁》篇“我未见好仁者”章浅释
15
作者 崔海亮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对《论语.里仁》篇中“我未见好仁者”这一章,学者的理解不是很不一致,其解释也有许多差异。在参考了多家注释之后,认为本章的章旨在于:仁之境界难至,但为仁之方易行。孔子慨叹世人不知为仁之方,所以未见用其力于仁之人。实际上为仁之方... 对《论语.里仁》篇中“我未见好仁者”这一章,学者的理解不是很不一致,其解释也有许多差异。在参考了多家注释之后,认为本章的章旨在于:仁之境界难至,但为仁之方易行。孔子慨叹世人不知为仁之方,所以未见用其力于仁之人。实际上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如果真心能好仁恶不仁,则其心已至于仁矣。也就是所谓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真心能好仁恶不仁,心志于仁,则用其力于仁没有力不足的。世人以力不足为由而不行仁,实际上是误认为仁在心外,要借外力才能求仁,不知道仁体本在己心之好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仁者 恶不仁者 仁之方
下载PDF
传统仁道的回顾与借鉴
16
作者 顾久幸 刘晓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5期9-14,共6页
传统仁道的回顾与借鉴顾久幸,刘晓成中国传统道德中仁这一部分,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自殷周时期出现后,到春秋时期由孔子加以完整地界说和系统地阐释后,成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核心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沿续了几千年,一直是统治... 传统仁道的回顾与借鉴顾久幸,刘晓成中国传统道德中仁这一部分,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自殷周时期出现后,到春秋时期由孔子加以完整地界说和系统地阐释后,成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核心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沿续了几千年,一直是统治者大力提倡的理想道德。尽管历代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思想 孔子 伦理道德 领导者 道德观念 资产阶级 孙中山 仁道 仁政 仁之方
下载PDF
解读《论语》
17
《文化产业》 2021年第32期2-2,共1页
《论语》雍也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 《论语》雍也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顺畅。凡事若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欲立而立人 能近取譬 《论语》 推己及人 仁人 仁之方 仁道
下载PDF
以玉修身 厚德载物
18
作者 王彩芸 《成才与就业》 2023年第7期34-35,共2页
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滕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枝,洁之方也。热爱玉文化的他,时刻提醒自己成为一个宽容大度、厚德载物和富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玉... 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滕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枝,洁之方也。热爱玉文化的他,时刻提醒自己成为一个宽容大度、厚德载物和富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2023届毕业生钱沛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德载物 上海工艺美术 宽容大度 毕业生 设计与工艺 有智慧的人 仁之方
原文传递
杨时的仁学思想及其理论问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申绪璐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88,共8页
仁学问题的思考是早期道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以二程高足杨时的仁学思想为核心,分析杨时提出的"求仁之方"的工夫论思想,及其背后蕴含的仁之体用的理论问题。杨时对仁之体用的思考,引发了其与程颐论《西铭》,程颐以"... 仁学问题的思考是早期道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以二程高足杨时的仁学思想为核心,分析杨时提出的"求仁之方"的工夫论思想,及其背后蕴含的仁之体用的理论问题。杨时对仁之体用的思考,引发了其与程颐论《西铭》,程颐以"理一分殊"诠释体用关系。另外,杨时"求仁之方"的思想与程颢"识仁"工夫之间的紧张,南宋时期以朱熹、张栻等人察识、涵养的仁说之辨再次提出,成为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时 求仁 仁之方 察识 涵养
原文传递
论《中庸》之“和心”思想 被引量:1
20
作者 修建军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2,56,共5页
学术界《中庸》研究的成果极为丰富,本文是尝试对《中庸》思想的一个新视角的研究。从《中庸》中所蕴含的"性命与和心"、"诚与和心"、"致中和与和心"以及达至"合外内"的人生境界等几个方面进... 学术界《中庸》研究的成果极为丰富,本文是尝试对《中庸》思想的一个新视角的研究。从《中庸》中所蕴含的"性命与和心"、"诚与和心"、"致中和与和心"以及达至"合外内"的人生境界等几个方面进行阐发,一方面揭示了《中庸》在儒家"和心"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更充分证明,《中庸》的思想主旨是谈"为仁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和心 仁之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