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生与仁生——论和合学之新仁学面向 被引量:2
1
作者 彭永捷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3-40,283,共8页
"和生"是和合智慧的宇宙论基础。"仁生"是仁爱思想的世界观。和合学继承了传统和生思想,将和合智慧发展为面向21世纪的文化战略,发展为一种基于和合思想的新的哲学学说。和生包含着仁生,和合学可以看作是儒家仁学... "和生"是和合智慧的宇宙论基础。"仁生"是仁爱思想的世界观。和合学继承了传统和生思想,将和合智慧发展为面向21世纪的文化战略,发展为一种基于和合思想的新的哲学学说。和生包含着仁生,和合学可以看作是儒家仁学的一种当代形态,仁爱才是和合学的"大本"、"大原",和合学同时也是一种新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生 仁生 和合学 新仁学 新儒学
下载PDF
“和生”“仁生”与“缘生”——宇宙生成论及其特质
2
作者 闫伟 《台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7-52,共6页
"和生"与"仁生""缘生"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宇宙生成论的问题。从"道""气"的实存性与万物构成元素的真实性两方面可知,"和生"具有性"实"的特质。"仁生&q... "和生"与"仁生""缘生"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宇宙生成论的问题。从"道""气"的实存性与万物构成元素的真实性两方面可知,"和生"具有性"实"的特质。"仁生"由"天生"演变而来,既是万物生成的根源,又是仁者对生命的尊重,本质上是天地善性的下落。"缘生"说以"因缘和合"凸显事象假有,实相性"空"的般若智慧,意在破除执着,追求人生的解脱。"和生""仁生"与"缘生"三者相通于"和谐",是中国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生 仁生 缘生 和谐
下载PDF
仁生:儒家“生生之学”的伦理情怀 被引量:2
3
作者 韩玉胜 杨明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46,共6页
"生生"彰显了儒家之伦理情怀,这种伦理情怀集中体现于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仁"中,我们不妨将此种"伦理情怀"称为"仁生"。"仁生"可追溯到远古神话之传说以及《尚书》对"生生"... "生生"彰显了儒家之伦理情怀,这种伦理情怀集中体现于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仁"中,我们不妨将此种"伦理情怀"称为"仁生"。"仁生"可追溯到远古神话之传说以及《尚书》对"生生"的认知,而《周易》奠定了"仁生"伦理情怀之基调。此"仁生"伦理情怀体现在儒家看待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历程的一系列观点之中,展现出根本性、共生性、积极性等特质,其对当今社会人之生命观、生态观和生活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生 生生之学 伦理情怀
原文传递
论和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殿明 李海玲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36-38,共3页
和生,一是生,二是生和,两者缺一不可。和生万物,生生不息,生是和的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意味着生存、发展、创新;生和,就必须以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以人类的根本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和生真善美,... 和生,一是生,二是生和,两者缺一不可。和生万物,生生不息,生是和的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意味着生存、发展、创新;生和,就必须以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以人类的根本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和生真善美,和生包含仁生,和生是自他两利,和生是人类在21世纪生存、发展、创新的唯一正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生 生生 仁生 和谐发展
下载PDF
“善生”视域中的“黄金原则”——对徐梵澄《孔学古微》的一种理解
5
作者 王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140,共10页
“道德金律”是针对人类发展之前途以及共同命运而提出的根本性问题;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它的思考和探索,更是内涵着相当的紧张甚至焦虑。相对于要确准某项律令或规则的思路,徐梵澄先生指出:“黄金原则就是没有黄金原则”。其真意,是不能... “道德金律”是针对人类发展之前途以及共同命运而提出的根本性问题;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它的思考和探索,更是内涵着相当的紧张甚至焦虑。相对于要确准某项律令或规则的思路,徐梵澄先生指出:“黄金原则就是没有黄金原则”。其真意,是不能以某一教诫为普遍必然性的真理;其深意则在每一个体(个人、群团、国家)皆有“天道”赋予的生存权利和存在价值,即“各顺其性,生长增殖”。此一价值理念在历史社会生活中的实现,期待于人的由寻常知觉性向高等知觉性的转化;为支持这一“实现”和“转化”,即“文(而)化(之)”,梵澄特提出“球形思维”,以阐明处于“球心”之位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如上,皆依据于他的“善生”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生与仁爱 转化与文化 球形思维 大同理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