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仁”的精神的价值回归与实现路径
1
作者 肖春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10期113-115,共3页
"仁"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的象征,具有爱人的精髓、处事的准则、为人的学问、美德的凝聚等意涵特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伦理道德建设的精神资源,解决人文危机的有效途径,民族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必须增强其... "仁"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的象征,具有爱人的精髓、处事的准则、为人的学问、美德的凝聚等意涵特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伦理道德建设的精神资源,解决人文危机的有效途径,民族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必须增强其认同,提高其自觉,加强其修养,规范其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的精神 价值回归 实现路径
下载PDF
川端康成《古都》中仁义精神的研究
2
作者 孙凤龙 曾婷 +1 位作者 李小伏 欧阳雁童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73-75,共3页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日本帝都的风土人情,姐妹之间相互奉献之美,父母亲情之美。凡此种种,尽是人间美妙的真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仁"与"义"之精神所在。同时也...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日本帝都的风土人情,姐妹之间相互奉献之美,父母亲情之美。凡此种种,尽是人间美妙的真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仁"与"义"之精神所在。同时也呈现出当时社会下人们的一些无奈与悲哀。西洋文化侵入下的传统店铺的衰落,命定的艺妓之路,门第差异下的退而求次,以及他们难以成全实现的"仁"与"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都》 仁的精神 义之所在
下载PDF
物化现象与“仁”的精神
3
作者 王仲城 《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8Z期242-,共1页
中国近30年来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都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但成绩的背后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本文试图从哲学的层面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之前一直向往西方式的现代化路线,而西方式的现代化路线的哲学基... 中国近30年来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都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但成绩的背后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本文试图从哲学的层面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之前一直向往西方式的现代化路线,而西方式的现代化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其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特征就是合理化的计算,把人当作物,把环境当作征服的对象,人也因此被"物化"了。欲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批判二元分裂的工具理性,重申主客观合一的精神,这种精神即是"仁"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工具理性 的精神
下载PDF
“国学大师”眼中的“圣人”——略论钱穆的圣人观
4
作者 王晓黎 《铜仁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24-28,共5页
儒家的圣人是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人。尽管在时间长河的淘炼中,"圣人"经过历史的深度整合,似乎变成某种抽象意义的表征,但在钱穆看来,圣人仍是一平凡人,他在历史文化中生成,在现世世界生活。钱穆始终强调的是,这... 儒家的圣人是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人。尽管在时间长河的淘炼中,"圣人"经过历史的深度整合,似乎变成某种抽象意义的表征,但在钱穆看来,圣人仍是一平凡人,他在历史文化中生成,在现世世界生活。钱穆始终强调的是,这种成圣的可能性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圣人乃是于平实中见圆满,理想上一最普通的人格,即是一最高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文化 人生 的精神
下载PDF
《诗经》在孔子仁学建构中的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李蹊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9-47,共9页
《诗经》在孔子仁学建构中的作用李蹊本文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佐证,论定《诗经》中出现的两处“仁”字的初义为男女之爱、夫妇之亲,进而论证孔子以《诗经》为建构仁学体系的基础,并把《诗经》作为传播仁的精神的载体———“兴于... 《诗经》在孔子仁学建构中的作用李蹊本文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佐证,论定《诗经》中出现的两处“仁”字的初义为男女之爱、夫妇之亲,进而论证孔子以《诗经》为建构仁学体系的基础,并把《诗经》作为传播仁的精神的载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提炼、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学建构 孔子 精神 兴于诗 仁的精神 《说文》 《诗》 人格修养 《论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