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仁礼合一”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建 傅永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共5页
儒学是以"仁礼合一"为基本架构的思想学说。儒学由"仁"而"礼"是从自我人格修养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乃至宇宙天道扩展的过程,这种逐层展开,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奠定了儒家道德人文主... 儒学是以"仁礼合一"为基本架构的思想学说。儒学由"仁"而"礼"是从自我人格修养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乃至宇宙天道扩展的过程,这种逐层展开,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奠定了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的思想基调。儒家"仁礼合一"的人文传统正是以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依托的重要文化资源。只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实现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势必会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仁礼合一 道德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下载PDF
仁礼合一视域下的孔子生死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海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1-65,共5页
孔子以仁礼合一的理论视域对“死生亦大”这一重大而严肃的人生命题进行了理论观照。一方面以“生生之谓仁”彰显出对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显性评价,另一方面将死亡看做人生有意义的事件,在理论上保留着对死亡的超越,面对死亡时采取了“朝... 孔子以仁礼合一的理论视域对“死生亦大”这一重大而严肃的人生命题进行了理论观照。一方面以“生生之谓仁”彰显出对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显性评价,另一方面将死亡看做人生有意义的事件,在理论上保留着对死亡的超越,面对死亡时采取了“朝闻夕死”的超然态度。以上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孔子对人的终极人文关怀与理论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礼合一 孔子 生死观
下载PDF
自主德育 仁礼合一 被引量:1
3
作者 丛滋芬 《现代中小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17,共2页
为打造高雅的群体形象,以礼仪教育为主线,以爱心教育为核心,以人的自主发展为基点,借助分层培养策略,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三大主体,深入推行群体成长工程。通过校本培训、课堂实践研究策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自主管理、礼... 为打造高雅的群体形象,以礼仪教育为主线,以爱心教育为核心,以人的自主发展为基点,借助分层培养策略,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三大主体,深入推行群体成长工程。通过校本培训、课堂实践研究策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自主管理、礼仪学习、爱心浸染策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攀升;通过家校合作助推策略,提升了家长的现代教育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发展 分层发展 仁礼合一 小学 德育
下载PDF
孔子“仁礼合一”视域下的军事哲学思想探析
4
作者 王维 《武警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0-43,共4页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时弊,孔子以"仁礼合一"的儒家哲学视野,审视战争和军事问题,同时"仁礼合一"说亦为其构建军事思想的哲学价值根基。在现实社会领域,孔子展开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军事践履。其军事哲学思想与军...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时弊,孔子以"仁礼合一"的儒家哲学视野,审视战争和军事问题,同时"仁礼合一"说亦为其构建军事思想的哲学价值根基。在现实社会领域,孔子展开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军事践履。其军事哲学思想与军事践履彰显了孔子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自觉,体现了其对人的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深切关怀和对礼乐文明的守望与践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礼合一 军事 战争
下载PDF
在“仁者爱人”的背后——“孔子之道”评议
5
作者 王垒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5年第3期4-9,共6页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 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 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封建宗法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之道 儒家伦理 仁礼合一 以礼为本 从道不从君 仁者爱人 孔子 人道主义 价值精神 行为准则
下载PDF
先秦儒家治世思想述评
6
作者 丁涛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2-33,共2页
传统儒学是治世之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且提出了"仁礼合一"架构的解决办法,以达到"内圣外王"的目标。千年道统得以延续,并且能够创造与同时代其他民族相比更为优秀且先进的农业文明,自有其道理所在,而深掘这些道... 传统儒学是治世之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且提出了"仁礼合一"架构的解决办法,以达到"内圣外王"的目标。千年道统得以延续,并且能够创造与同时代其他民族相比更为优秀且先进的农业文明,自有其道理所在,而深掘这些道理,也必是当今重塑儒学用以济世以至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礼合一
下载PDF
叶适《论语》记言分析
7
作者 侯本塔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0-64,共5页
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对《论语》的分析带有鲜明的永嘉学派特色,他主张"仁礼合一"的仁学思想,并指出"践礼以知仁"的成仁道路,表现出"集诸儒之大成"的倾向。在此基础上,他对朱熹等道学家以曾子继道统... 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对《论语》的分析带有鲜明的永嘉学派特色,他主张"仁礼合一"的仁学思想,并指出"践礼以知仁"的成仁道路,表现出"集诸儒之大成"的倾向。在此基础上,他对朱熹等道学家以曾子继道统的做法提出质疑,旨在"推见孔氏之学以上接圣贤之统",而非自继道统,亦非"皇极一元论"。他的"论语学"观念和对"道统论"的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适 论语 仁礼合一 “践礼以知仁” 道统论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义理开合与逻辑建构 被引量:4
8
作者 颜炳罡 刘光本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6,共13页
先秦儒学的义理开合与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已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向内转,就仁... 先秦儒学的义理开合与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已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向内转,就仁而言性善,复由性善层层外推,主张仁政。荀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外化,由性恶而重礼法,追求履礼以合天。《中庸》就孔子的践仁以知天而内在地讲天人性命相贯通,《易传》由法天效地而外在讲天生人成。《大学》顺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思路,完善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系统。先秦儒学在义理的开合转易和互斥互补中建立起相对圆满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礼合一 天人 性命 内圣外王
原文传递
孔子之道平议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61-165,共5页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之道 儒家伦理 仁礼合一 以礼为本 从道不从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