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友兰“仇必仇到底”的提出及后学者的论争
1
作者 孙军红 《开封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32-36,共5页
“仇必仇到底”是冯友兰“推测”出来的,但引发了后学者的论争。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冯友兰提出“仇必仇到底”的观点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种“误解”,集中于方克立在《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中的观点,以及刘奔在《“仇必... “仇必仇到底”是冯友兰“推测”出来的,但引发了后学者的论争。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冯友兰提出“仇必仇到底”的观点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种“误解”,集中于方克立在《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中的观点,以及刘奔在《“仇必仇到底”究竟是谁家之哲学?》中的观点;另一种则是为“仇必仇到底”观点进行辩护,集中于蔡仲德在《关于冯友兰思想历程的几个问题——答方克立先生》一文中的观点,以及《再论关于冯友兰思想历程的几个问题——答刘奔、郁有学先生》一文中的观点。冯友兰对张载“有反斯有仇”思想予以继承,并且结合马克思的观点,“推测”出结论。用冯友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仇必仇到底’的思想,则是要破坏两个对立面所处的那个统一体。”因此,只有“仇必仇到底”,才能“仇必和而解”,这不仅符合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契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仇必仇到底 误解 辩护 论争
下载PDF
仇必和而解: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哲学之维——基于冯友兰对未来世界图景的探赜
2
作者 张昊雷 徐仪明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14,共6页
冯友兰继承并重新阐释了张载的"对"概念,用对待关系替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的对立关系,并将之做为联结事物的枢纽。这使人们认识到没有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从而在逻辑上把宇宙万物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创造性的转换凸显出了"... 冯友兰继承并重新阐释了张载的"对"概念,用对待关系替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的对立关系,并将之做为联结事物的枢纽。这使人们认识到没有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从而在逻辑上把宇宙万物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创造性的转换凸显出了"对"这一概念中所含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价值追求。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哲学的求和精神。它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求和容异、生态中的宇宙太和、文化上的争鸣和合、外交上的和平共处。这种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总而言之,"仇必和而解"是消除对立思维,进而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仇必和而解 仇必仇到底 太和 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