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的识变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利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2,共5页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一能变与三能变不同,也就是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识变过程中,就产生了唯识古学识变的两重能所关系与唯识今学的三重能所关系的识变发生模式的不同,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古学与今...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一能变与三能变不同,也就是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识变过程中,就产生了唯识古学识变的两重能所关系与唯识今学的三重能所关系的识变发生模式的不同,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古学与今学对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的不同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古 唯识今学 识变
下载PDF
唯识古今学之再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利文 《船山学刊》 2020年第6期60-70,共11页
唯识古今学的分判最早由吕澂提出。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及日本佛学偏重梵藏文本的影响,加之秉持了逐字硬译的译学立场,吕澂未能重视奘译唯识对世亲晚年定论《唯识三十颂》的发展性贡献,并且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今学性质,以及对《成唯识... 唯识古今学的分判最早由吕澂提出。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及日本佛学偏重梵藏文本的影响,加之秉持了逐字硬译的译学立场,吕澂未能重视奘译唯识对世亲晚年定论《唯识三十颂》的发展性贡献,并且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今学性质,以及对《成唯识论》《唯识三十颂安慧释》二论与《唯识三十颂》本论之间的继承性发生了误判,由此造成了吕澂抑奘扬慧的偏颇观念。相对而言,印顺提出以"一能变"与"三能变"的识变模式来区分唯识学两种思想体系的分判法更为可取。我们不妨沿用吕澂之术语,而取印顺之学理,以"一能变"的体系为唯识古学,以"三能变"的体系为唯识今学。进而发现,唯识古今学的核心差异在于缘起观上,唯识今学由唯识古学的种识不异语境下的阿赖耶识缘起,转向了种识不一语境下的种子缘起。相对于唯识古学,种子是唯识今学的核心概念,种子缘起在缘起观中的地位获得了最大提升,由此决定了唯识今学在三性理解、佛性与涅槃、唯识修习等观念上迥异于如来藏佛教的特性。奘传唯识学是世亲晚年思想的忠实继承与发展者,《成唯识论》代表了唯识今学的成熟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古 唯识今学 种子缘起 《成唯识论》 吕澂
下载PDF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以虚妄分别为中心
3
作者 张志强 《佛学研究》 1999年第0期116-128,共13页
本文以“虚妄分别”问题为中心,集中探讨了唯识学史上古、今学说的异同,指出:古学由于未能从因缘变现义中区分出所缘境相的不同性质,因而对虚妄分别因缘变现的所缘境相持“所缘无”的观点,主张“唯计无义”的唯识说,同时以依他起... 本文以“虚妄分别”问题为中心,集中探讨了唯识学史上古、今学说的异同,指出:古学由于未能从因缘变现义中区分出所缘境相的不同性质,因而对虚妄分别因缘变现的所缘境相持“所缘无”的观点,主张“唯计无义”的唯识说,同时以依他起与遍计执同名虚妄分别,没有给予依他起性以独立地位;今学则将所缘境相加以区分,使虚妄分别变现的“二取”,成为缘所生的“二分”,“分别”由“计执”变而为“缘虑”,给予依他起以一定的实在性。对唯识古今学说异同的清理,对于理解中国唯识学史上新旧两译的不同及其在中国佛学史上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古 唯识今学 所缘境相
下载PDF
先秦诸子著作叙述渐趋虚化的阐释学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君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3-127,共5页
先秦诸子从整理历史典籍开始,对具体历史文化的阐释态度经历了由无征不信到断章取义,甚至伪造故实、有意误解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战国中期以来,诸子著作在叙述历史时普遍带有浓厚的虚化色彩,具体历史和经典文本成为可被自由选择、... 先秦诸子从整理历史典籍开始,对具体历史文化的阐释态度经历了由无征不信到断章取义,甚至伪造故实、有意误解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战国中期以来,诸子著作在叙述历史时普遍带有浓厚的虚化色彩,具体历史和经典文本成为可被自由选择、修改、解释的对象。这种突破经典文本原义的阐释思想和阐释行为既上承春秋行人断章取义的赋《诗》传统,又直接影响了两汉经今学的阐释方式,在中国秦汉文化阐释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子著作 叙述虚化 阐释 赋《诗》传统 两汉经今学
下载PDF
略论东汉经学研究中的今古学观念
5
作者 李树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62-66,共5页
古学与今学是东汉经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内涵复杂,既指两组不同的经典,也指不同的学派和学统,也涉及不同的治学方法、阐释体系和风格。古学、今学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博士学官与民间儒学研究的制度... 古学与今学是东汉经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内涵复杂,既指两组不同的经典,也指不同的学派和学统,也涉及不同的治学方法、阐释体系和风格。古学、今学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博士学官与民间儒学研究的制度性对立。它们同西汉时期的古文、今文概念有关联,但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学 今文 古文
下载PDF
唯识古学与如来藏教之融释——《大乘止观法门》唯义论玄义
6
作者 吴可为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8,共12页
南岳尊者慧思大师之《大乘止观法门》,依如来藏教而融释地论、摄论唯识古义,与后世慈恩所弘唯识之学,颇见教门开合之异趣。空谷希音,创解奇发,于理于义,极善成立,发皇大乘唯心,慧光足照千古,论其玄理幽旨,可比肩《起信》称双璧焉,或即... 南岳尊者慧思大师之《大乘止观法门》,依如来藏教而融释地论、摄论唯识古义,与后世慈恩所弘唯识之学,颇见教门开合之异趣。空谷希音,创解奇发,于理于义,极善成立,发皇大乘唯心,慧光足照千古,论其玄理幽旨,可比肩《起信》称双璧焉,或即思师晚年自用之秘密行法。兹于论中简择撮略其要,与彼唯识古今之学互检对勘,略辨南岳大乘止观之玄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藏教 心性缘起 唯识古 唯识今学
下载PDF
汉代“古学”考辨
7
作者 高海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9期54-56,80,共4页
"古学"与"今学"之辨,是东汉经学界一大分野。"今学"治图谶而专守家法;"古学"尚兼通而不治章句图谶。二者的分野在昭宣时期,以经分各家、别自章句为标志,故与后世别立今、古文经学之说有所差异... "古学"与"今学"之辨,是东汉经学界一大分野。"今学"治图谶而专守家法;"古学"尚兼通而不治章句图谶。二者的分野在昭宣时期,以经分各家、别自章句为标志,故与后世别立今、古文经学之说有所差异。"古学"为汉代人眼中之"先师"之学,"古文经学"则是后世学者以文字形制划分汉代学术派别后所治的学说。辨明"古学"之义,并考察"今学"与"古学"的融合,有助于厘清汉代学术变迁之大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学 古文经
下载PDF
河间献王与景武之世的儒学 被引量:4
8
作者 成祖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4,共6页
秦火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由于其身处中国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时代,作为封建的信仰者和鼓吹者,他的学术活动与中央朝廷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 秦火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由于其身处中国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时代,作为封建的信仰者和鼓吹者,他的学术活动与中央朝廷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构成了他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儒学也在冲突中遂渐形成了河间与中央两大儒学系统,即后世所谓的"今古文经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间献王 河间儒 封建与郡县 今古文经
下载PDF
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德东 《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第4期29-34,共6页
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魏德东阿赖耶识是佛教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对阿赖耶识的理解存在着许多歧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阿赖耶识在印度佛教中确立与发展过程的分析,阐明其基本含义及流变。一在瑜伽行派中,阿赖耶识是... 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魏德东阿赖耶识是佛教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对阿赖耶识的理解存在着许多歧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阿赖耶识在印度佛教中确立与发展过程的分析,阐明其基本含义及流变。一在瑜伽行派中,阿赖耶识是表述世界本体的范畴。"阿赖耶",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赖耶识 唯识 认识论 唯识今学 本体理论 本体论 唯识无境 三自性 《大正藏》 认识对象
下载PDF
Study on chemical failure of HMX under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
10
作者 安晓红 张新貌 +1 位作者 李华 顾强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29-233,共5页
In order to make unexploded ordnance lose explosive ability,the chemical failure of HMX that is usually used as detonating explosive and booster was studied so as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chemical reagents,which can ... In order to make unexploded ordnance lose explosive ability,the chemical failure of HMX that is usually used as detonating explosive and booster was studied so as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chemical reagents,which can decompose HMX into compounds without explosive properties.For this purpose,several decomposition experiments between HMX and NaOH,HMX and thick H2 SO,HMX and mixed acid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were carried out.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MX can be decomposed by a mixture of concentrated nitric acid and concentrated nitric acid with the volume ratio of 3∶1.When its decomposed level reaches 60%,HMX will not be detonated,therefore the failure purpose is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exploded ordnance HMX chemical failure decomposition experiment
下载PDF
发展中的中国唯识学——再谈奘译唯识学之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利文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99,共10页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是唯识学中的两大子系,在中国历史上往往表现为真谛等人唯识旧译与玄奘唯识新译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不是由翻译正误引起的,而是基于两系不同的学理。世亲晚年思想由唯识古学转向了唯识今学,《唯识三十颂》是其今...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是唯识学中的两大子系,在中国历史上往往表现为真谛等人唯识旧译与玄奘唯识新译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不是由翻译正误引起的,而是基于两系不同的学理。世亲晚年思想由唯识古学转向了唯识今学,《唯识三十颂》是其今学思想的雏形,玄奘的《成唯识论》发展了世亲晚年思想,是唯识今学的成熟形态。近代以来,吕澂、霍韬晦等学者批评玄奘误译《唯识三十颂》,这个指摘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吕澂等学者对唯识古今学的分判标准出现了失误,同时又秉持了逐字硬译的译学立场。而玄奘翻译策略的基础是异化翻译,与中国佛教主流的"潜在格义"大异其趣,如唯识今学对"能所"范畴的创造性翻译,其"能""所"标记字的增加不仅表达出了梵语中动词变位的意义,也再现出了静词变格的含义,从而不仅推动了唯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促使了中国哲学中"能所"范畴的进一步展开。"唯识学是在发展中完成的",诠释即发展,奘译唯识学不仅忠实于唯识原典,更在中国话语体系中使发源于印度的唯识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今学 玄奘 能所 潜在格义 诠释
原文传递
康有为的求“变”思想与碑学理论
12
作者 吴高歌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7-80,共4页
康有为的书学理论中具有明确的求“变”思想,这与其政治、学术思想中的求“变”之说是相通的。康有为之所以推重魏碑,除了他对魏碑书法风格的偏爱之外,主要是因为魏碑作为当时书法可以取法的新的文字资料,在转移传统帖学观念和风格上具... 康有为的书学理论中具有明确的求“变”思想,这与其政治、学术思想中的求“变”之说是相通的。康有为之所以推重魏碑,除了他对魏碑书法风格的偏爱之外,主要是因为魏碑作为当时书法可以取法的新的文字资料,在转移传统帖学观念和风格上具有重要作用。康有为对碑学与帖学区别并非完全以碑、帖来划分,而是以今学、古学作为划分标准的。尽管康有为是碑学的倡导者,但他对于帖学本身并非完全持否定态度,而只是对帖学之流弊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变 今学
原文传递
陈那的所缘缘二义观及其影响和意义
13
作者 黄红兵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78,共6页
陈那的所缘缘是继承了小乘有部所缘缘所蕴含的"所缘"与"缘"这二义思想并对小乘所缘缘加以改造而来。它吸取和融合了有部的形象实在论及经部的带相说,使所缘缘二义思想得以强调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将这二义... 陈那的所缘缘是继承了小乘有部所缘缘所蕴含的"所缘"与"缘"这二义思想并对小乘所缘缘加以改造而来。它吸取和融合了有部的形象实在论及经部的带相说,使所缘缘二义思想得以强调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将这二义置于自宗唯识思想的框架之下。陈那的所缘缘,对后期唯识学有重大影响,在唯识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之意义,其带相说及形象实在论,即"有相唯识说",成为区别唯识古学及其"无相唯识说"的主要标志,适应了唯识古学向今学的转变,同时对于破不同层次的心外法从而全面证成今学的"唯识"思想,亦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缘缘 陈那 唯识今学 唯识古 有相唯识
原文传递
On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晓明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3期5-18,共14页
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issue,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Questions needing further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are: ... 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issue,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Questions needing further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are: What does the genesis and expansion of this topic actually mean? Within what horizon can we reveal its fundamental nature and draw further conclusions? What intellectual task will be presented to us in the course of fixing its direction? An in-depth probe into these questions, that is, the core issue in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 is how contemporary academic discourse can enter deep into the specific content ushered in by our historical practice, so that this content can be truly grasped intellectually and studied academ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ourse system Chinese academia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academic discourse contemporary Chin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HEGEL METAPHYSICS
原文传递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n Culture
15
作者 Liu Xiaofeng Komine Kazuaki Li Cun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1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Historically,Chinese characters were used throughout the East Asian region,giving rise to a common cultural sphere.Since early modern times,the written languages of East Asia have developed in a diversity of ways,shap... Historically,Chinese characters were used throughout the East Asian region,giving rise to a common cultural sphere.Since early modern times,the written languages of East Asia have developed in a diversity of ways,shaped by nation,geography and culture,among other factors.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history of East Asian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us very necessary.Komine Kazuaki has long been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medieval Japanese literature.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he has projected a holistic academ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ulture in East Asia,conduct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classical East Asian cultures.This paper takes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subjects,methods,techniques and goals of such research.In the study of East Asian cultural exchange,comparison enables us to undertake holistic investigations;it is not simply a tactic for unilateral studies.The study of texts and of images can be mutually enhancing;for example,the Japanese emaki is a medium that mixes literature and painting.Methods of resear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re-interpreting classical and modern literary works.Lastly,we need to examine the value of classical East Asian literatur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East Asia as a whole;this is an urgently needed direction in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tudies comparative cultural research emaki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 Konjaku Monogatarish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