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南海西部今生颗石藻 被引量:15
1
作者 孙军 安佰正 +1 位作者 戴民汉 李铁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78,共9页
首次报道了南海西部上层水体今生颗石藻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根据2007年9月在南海西部海域(11°—15°N,110°—114°E)32个站位采集的200m以浅208个颗石藻样品在偏光显微镜下的分析结果,研究了该海域颗石藻群... 首次报道了南海西部上层水体今生颗石藻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根据2007年9月在南海西部海域(11°—15°N,110°—114°E)32个站位采集的200m以浅208个颗石藻样品在偏光显微镜下的分析结果,研究了该海域颗石藻群落特征,并进行了颗石藻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调查区共发现20种今生颗石藻,其优势物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Hay et Mohler、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深水花球藻Florisphaera profunda Okada et Honjo、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Kamptner)Paasche和艾氏桥石藻Gephyrocapsa ericsonii McIntyre et Bé。本次调查中,今生颗石藻的细胞丰度在2.97—32960.06cells/L之间,平均值为3340.75cells/L。整个研究海域中,今生颗石藻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团块分布现象,调查区大部分站位均是赫氏艾密里藻和大洋桥石藻占有较高的相对细胞丰度,这两种藻的分布刻画了整个今生颗石藻群落在调查区的分布,它们多分布在50m和75m水层,且集中在西北部和西南部,水柱积分颗石藻平面分布也是如此。与以上两种藻的分布不同,深水花球藻则多分布于50m以深至200m,特别是50—75m水层的西北和东南部海域,而纤细条伞球藻则多集中在调查区25m水层的北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生颗石藻 南海西部 物种组成 分布 赫氏艾密里藻 大洋桥石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夏、冬季今生颗石藻分布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军 刘海娇 +1 位作者 李欣 冯媛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0,共10页
本研究对2009年南海北部(17°~24°N,108°~122°E)夏季和2010年冬季的颗石藻群落结构进行了描述。颗石藻镜检工作以偏光显微镜为主,并辅助于扫描电镜进行物种的鉴定与计数,共鉴定物种11属13种。总体来说,冬季的颗石... 本研究对2009年南海北部(17°~24°N,108°~122°E)夏季和2010年冬季的颗石藻群落结构进行了描述。颗石藻镜检工作以偏光显微镜为主,并辅助于扫描电镜进行物种的鉴定与计数,共鉴定物种11属13种。总体来说,冬季的颗石藻细胞丰度明显高于夏季,夏季细胞丰度介于0.3×103~71.8×103 cells/L之间,平均丰度6.0×103 cells/L;冬季介于0.3×103~64.4×103 cells/L之间,平均丰度6.7×103 cells/L。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介于0.30~1.98和0.30~0.99之间,冬季分别介于0.51~2.25和0.33~0.99之间。夏季颗石藻细胞表层丰度分布规律不显著,冬季颗石藻分布高值区位于珠江口的外海站位;垂直分布上,颗石藻细胞丰度高值通常出现于次表层水体。调查期间颗石藻类群出现的优势种为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Kamptner)Paasche)、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Hay et Mohler)以及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表明,夏季优势种赫氏艾密里藻和大洋桥石藻与大部分环境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冬季响应特征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生颗石藻 典范对应分析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南海北部
下载PDF
2010秋季东海今生颗石藻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3
3
作者 靳少非 孙军 刘志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根据2010年11月东海29站位所采集108个样品偏光镜检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共发现26种今生颗石藻,优势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和粗壮环翼球(Algiro... 根据2010年11月东海29站位所采集108个样品偏光镜检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共发现26种今生颗石藻,优势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和粗壮环翼球(Algirosphaera robusta)等。水体中今生颗石藻丰度为0—76.562个/mL,平均值为18.641个/mL;颗石粒丰度0—4506.47个/mL,平均值为613.44个/mL,今生颗石藻在表层和底层均呈斑块状分布,海盆区站位丰度较近岸站位下降明显,但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多;颗石球丰度最大值站位发生在硅藻水华站位。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个断面进行分析:PN断面、沿岸流断面和黑潮断面。比较显示,PN断面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赫氏艾密里藻具有最高丰度的颗石粒和颗石球。沿岸流断面颗石粒/颗石球、黑潮断面中颗石粒(除底层外),自表至底随水深增加有轻微增加趋势,黑潮断面颗石球丰度高值区集中于25—80 m之间。结合历史环境资料,分析得出东海调查期水体混合、泥沙再悬浮以及硝酸盐浓度是控制今生颗石藻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特异分布的主要因子;今生颗石藻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活策略,其空间分布特征随取样季节和海区不同有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生颗石藻 空间分布 东海 PN断面 沿岸流 黑潮
下载PDF
今生颗石藻的有机碳泵和碳酸盐反向泵 被引量:31
4
作者 孙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31-1239,共9页
海洋今生颗石藻同时具有有机碳生产和钙化作用两个过程,对海洋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今生颗石藻通过有机碳泵(生物泵)和碳酸盐反向泵调节大气p(CO2),最终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介绍了今生颗石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重点... 海洋今生颗石藻同时具有有机碳生产和钙化作用两个过程,对海洋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今生颗石藻通过有机碳泵(生物泵)和碳酸盐反向泵调节大气p(CO2),最终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介绍了今生颗石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重点讨论其碳酸盐反向泵过程,从今生颗石藻碳酸盐反向泵的生理学基础、钙化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耦合机制、全球气候变化下今生颗石藻的有机碳泵和碳酸盐反向泵耦合机制改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对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生颗石藻 碳酸盐反向泵 生物泵 中国海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军 靳少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7-797,共11页
本文统计了中国近海97种今生颗石藻的记录,分别隶属于4个目,11个科,44个属。其中条结藻属(Syracosphaera)包含物种数最多,达20种。本文记录的中国近海5个今生颗石藻新记录种是:莱卡曲球藻(Cyrtosphaera lecaliae)、戏剧条结藻(Syracosph... 本文统计了中国近海97种今生颗石藻的记录,分别隶属于4个目,11个科,44个属。其中条结藻属(Syracosphaera)包含物种数最多,达20种。本文记录的中国近海5个今生颗石藻新记录种是:莱卡曲球藻(Cyrtosphaera lecaliae)、戏剧条结藻(Syracosphaera histrica)、突筋科球藻(Corisphaera strigilis)、盘孔筏球藻(Pontosphaera discopora)和贝氏布拉藻(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本文还报道了中国近海19种(包括6个未定种)今生颗石藻分类和形态学描述,及其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谱和偏光显微镜图谱。同时还编制了中国近海常见今生颗石藻的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生颗石藻 中国近海 多样性 分类 检索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