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下事,少年心”:论明遗民词
1
作者 马大勇 《关东学刊》 2021年第5期5-15,共11页
明遗民是中国遗民史最光彩的一页,而且是清代词史具有“开山”意义的一个重要群落。与此相比,在清初词坛,遗民群落的表现没有诗歌那么“显赫”,但也很有特色,不能小看。本文以今释澹归、王夫之、屈大均、方以智等为代表,缕述明遗民词的... 明遗民是中国遗民史最光彩的一页,而且是清代词史具有“开山”意义的一个重要群落。与此相比,在清初词坛,遗民群落的表现没有诗歌那么“显赫”,但也很有特色,不能小看。本文以今释澹归、王夫之、屈大均、方以智等为代表,缕述明遗民词的高度成就及由此闪现出的坚贞卓绝的人格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今释澹归 王夫之
下载PDF
今释澹归之文艺观与诗词创作析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廖肇亨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7-704,共8页
今释澹归绝非传统定义下的遗民,其晚年生命的认同与归属都在佛法,佛教(特别是禅法)在其文艺观与诗词创作中始终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作为明清之际最为特出的诗僧之一,其文艺观与诗词创作,既是江南与岭南两大文化场域沟通的桥梁,同时... 今释澹归绝非传统定义下的遗民,其晚年生命的认同与归属都在佛法,佛教(特别是禅法)在其文艺观与诗词创作中始终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作为明清之际最为特出的诗僧之一,其文艺观与诗词创作,既是江南与岭南两大文化场域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体现了雅正与俗化相互交渗的特征,因此,文学史应当给澹归一个席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释澹归 岭南 佛教 诗词
下载PDF
从三僧谋生方式看清初广东寺院经济形态 被引量:1
3
作者 钟玉发 《肇庆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9-24,共6页
明清易代之际广东出现众多遁入佛门的"逃禅"者,他们在寺庙修建、衣食筹措以及寺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存在很大差异。今释澹归为了修建和运作丹霞山别传寺,戮力"沿门抄化",并且由最初的"辞田"... 明清易代之际广东出现众多遁入佛门的"逃禅"者,他们在寺庙修建、衣食筹措以及寺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存在很大差异。今释澹归为了修建和运作丹霞山别传寺,戮力"沿门抄化",并且由最初的"辞田"转而为后来的大力置办田产,保障了僧众的生计。广州长寿寺住持石濂大汕利用海外弘法之机开展通洋贸易,其募施方式在寺院经济史上堪称独特无匹。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鹫迹删一生大部分时间以游方为生,及至其出任鼎湖山庆云寺第七代住持后又遵循《祖约》不置田产和提倡乞食为生,表达了汉传佛教对原始教义的遵从。因此,清初佛门谋生方式异彩纷呈,反映了清初广东寺院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释澹归 石濂大汕 成鹫迹删 寺院经济
下载PDF
晦山戒显曹溪礼祖考略
4
作者 仲红卫 《岭南文史》 2022年第2期88-96,共9页
晦山戒显(1610—1672),俗姓王,名翰,字原大(或元达);法名戒显,法字愿云,法号晦山,晚年又号罢翁,世称晦山显禅师,江苏太仓人。师具德弘礼而得法,其行化江楚数十年,晚年灵隐寺住持,是明末清初名著江南的一代高僧,与今释澹归、仁瑞懒放、... 晦山戒显(1610—1672),俗姓王,名翰,字原大(或元达);法名戒显,法字愿云,法号晦山,晚年又号罢翁,世称晦山显禅师,江苏太仓人。师具德弘礼而得法,其行化江楚数十年,晚年灵隐寺住持,是明末清初名著江南的一代高僧,与今释澹归、仁瑞懒放、石隐行照等同是明末遗民僧的代表。晦山戒显的释子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祝发受具开始,至清顺治七年(1650)夏卜隐匡庐止,前后凡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释澹归 江苏太仓 灵隐寺 清顺治 明崇祯 戒显 明末清初 晦山
原文传递
明末清初遺民形象的想像與真實——以今釋澹歸的遺民書寫與自證爲例
5
作者 薛涓 《新国学》 2022年第2期156-171,共16页
中國遺民傳統歷史悠久,宋元、明清鼎革之際,遺民群體更是大規模湧現,明清尤甚。誠然,遺民故事及遺民氣節的傳播有賴于當時及後世筆記史料、個人文集的記載,其中明末清初遺民錄編撰的盛行更是功不可没,然而,考察遺民自身及同時代交往人... 中國遺民傳統歷史悠久,宋元、明清鼎革之際,遺民群體更是大規模湧現,明清尤甚。誠然,遺民故事及遺民氣節的傳播有賴于當時及後世筆記史料、個人文集的記載,其中明末清初遺民錄編撰的盛行更是功不可没,然而,考察遺民自身及同時代交往人物作品中相關記錄,則會發現,遺民錄及相關史料所記形象與個體書寫的真實狀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明末清初遺民僧今釋澹歸便爲其中典型。通過對澹歸相關遺民傳説與自述的對照解析,大略可見遺民書寫者進行想像性建構的原因,經由這一視角可進一步解讀澹歸此際集“毀譽于一身”困境的緣由。通過剖析形象建構對後世研究産生的影響,可以揭開一幅藏于歷史縱深處的遺民書寫之别樣圖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遺民形象 今釋澹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