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道德、智慧、技术”于一身的大成者——访中国介入神经外科创始人吴中学教授
1
作者 韩同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28期1-2,共2页
记者是在天坛医院见到吴中学教授的。这位中国介入神经外科创始人,两鬓斑白,精神矍铄,谈吐幽默,平易近人的神态中透出只有医学科学家才具备的独特气质。在接触中,记者体会了这位集“道德、智慧、技术”于一身的大成者的风采。
关键词 介入神经外科 创始人 道德 智慧 中学 中国 医学科学家 天坛医院
下载PDF
一次性双管喉罩和气管导管应用于介入神经外科全麻患者苏醒期生命体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希超 公茂伟 +1 位作者 赵国利 米卫东 《北京医学》 CAS 2012年第8期677-679,共3页
目的比较一次性双管喉罩(LMA SupremeTM)与气管导管应用于介入神经外科全麻患者苏醒期的生命体征,观察LMASupremeTM在介入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介入神经外科手术全麻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LMASupremeTM(A组)... 目的比较一次性双管喉罩(LMA SupremeTM)与气管导管应用于介入神经外科全麻患者苏醒期的生命体征,观察LMASupremeTM在介入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介入神经外科手术全麻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LMASupremeTM(A组)和气管导管(B组),每组20例。于麻醉注药前(T0)、麻醉注药结束前(T1)、手术结束时(T2)、拔管前(T3)、拔管后(T4)、拔管后5min(T5)观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反应。结果 A组无发生呛咳者;A组患者T1、T2、T3、T4、T5与T0时比较HR、SBP、DBP、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1、T2、T5与T0时比较HR、SBP、DBP、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与T0时比较HR、SBP、DBP、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介入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LMASupremeTM作为全身麻醉呼吸通道管理,患者在苏醒期生命体征的改变不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可以预防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的发生,能更好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双管喉罩 气管导管 介入神经外科 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
下载PDF
介入神经外科新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吴中学 刘爱华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5年第6期15-15,共1页
球囊再塑形技术 Moret等首先将"球囊再塑形"技术用于治疗宽颈动脉瘤.经单侧股动脉入路或经双侧股动脉入路,通过输送管送入不可脱的球囊,充盈后阻塞动脉瘤颈开口部,暂时阻断载瘤动脉血流和缩小瘤颈;并通过另一预置于动脉瘤内... 球囊再塑形技术 Moret等首先将"球囊再塑形"技术用于治疗宽颈动脉瘤.经单侧股动脉入路或经双侧股动脉入路,通过输送管送入不可脱的球囊,充盈后阻塞动脉瘤颈开口部,暂时阻断载瘤动脉血流和缩小瘤颈;并通过另一预置于动脉瘤内的微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然后可将球囊泄掉,等待1~2min 确认弹簧圈稳定后,解脱GDC.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动脉瘤被紧密填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神经外科 股动脉入路 再塑形技术 宽颈动脉瘤 动脉血流 暂时阻断 弹簧圈 球囊 开口部 微导管 GDC 瘤颈
原文传递
2009世界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大会掠影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强 洪波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4-157,共4页
一年一度的LINNC是欧洲最重要的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大会之一,LINNC2009于5月25日在巴黎举行,历时3d。本文简要介绍了大会的主要内容。此次大会主要讨论了脑动静脉畸形、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会议过程中,针... 一年一度的LINNC是欧洲最重要的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大会之一,LINNC2009于5月25日在巴黎举行,历时3d。本文简要介绍了大会的主要内容。此次大会主要讨论了脑动静脉畸形、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会议过程中,针对性地穿插了手术和介入治疗演示,并介绍了Dyna-CT和Xper-CT等影像学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大会 脑动静脉畸形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微创神经外科发展现状 被引量:4
5
作者 陆伟水 梁裕盛 《微创医学》 2009年第4期398-401,共4页
关键词 微骨孔入路 神经导航 神经内窥镜 介入神经外科
下载PDF
神经外科介入治疗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郭采风 陈愔愔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第22期179-180,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将该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80例脑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该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4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临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优质护理...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将该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80例脑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该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4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临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分别为5.0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围术期通过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手术效果,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与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介入治疗 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迅速发展的神经外科
7
作者 罗其中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介入神经外科 内窥镜 立体定向
下载PDF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介入栓塞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科 朱政鸣 +5 位作者 程凯敏 周玮 徐小川 陈建江 方波 邹胜伟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646-1647,共2页
目的介绍早期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治疗的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早期(发病后3d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结果10例动脉瘤栓塞闭塞率100%,3例闭塞>90%,1例在栓塞中动脉... 目的介绍早期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治疗的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早期(发病后3d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结果10例动脉瘤栓塞闭塞率100%,3例闭塞>90%,1例在栓塞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栓塞术后第3天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及肺部感染死亡。CTA(CT血管成像)与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符合率几乎达100%。结论由于栓塞治疗的微创特点,使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相对于手术夹闭更安全和简便。CTA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前的诊断性“筛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神经外科介入栓塞治疗 CTA
下载PDF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策略: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SNIS)标准和指南委员会共识 被引量:15
9
作者 Yasha Kayan Philip M Meyers +10 位作者 Charles J Prestigiacomo Peter Kan Justin F Fraser 王丽娜(翻译) 刘焕(翻译) 贺迎坤(翻译) 邢莹(翻译) 何艳艳(翻译) 李天晓(翻译) 朱良付(翻译) 李钊硕(翻译)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4期263-272,共10页
后循环卒中大约占所有卒中的20%,但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pc-ELVO)仅占所有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5%。尽管少见,但pc-ELVO患者往往病情严重,症状也不典型,良好预后率低。如何更好地对这些患者进行管理,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近期,美... 后循环卒中大约占所有卒中的20%,但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pc-ELVO)仅占所有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5%。尽管少见,但pc-ELVO患者往往病情严重,症状也不典型,良好预后率低。如何更好地对这些患者进行管理,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近期,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SNIS)发布了一项关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指南,旨在为pc-ELVO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技术提供详细的最新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
原文传递
术中磁共振成像在神经外科中的发展及现状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文斌 苏长保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79-682,共4页
近20年来随着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学发展,使得微侵袭理念或理论日益完善,并开发出多个神经外科微侵袭技术平台,包括:显微解剖及神经外科、神经内镜(脑室镜及脊柱内镜)、影像引导外科(IGS)、立体定向神经... 近20年来随着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学发展,使得微侵袭理念或理论日益完善,并开发出多个神经外科微侵袭技术平台,包括:显微解剖及神经外科、神经内镜(脑室镜及脊柱内镜)、影像引导外科(IGS)、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包括间质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放射神经外科及分子和干细胞神经外科。其中进展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即是IGS,IGS的核心在于将术中病灶及注册后手术器械位置同步显示于术前或术中的影像学图像上,用以指引手术医师处理病灶;基于此,IGS所应用的技术有神经导航系统及手术机器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术中磁共振成像 神经电生理监测 介入神经外科 放射神经外科 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内镜 手术器械
原文传递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峰 王保平 +2 位作者 何士科 叶锦平 张翼 《浙江创伤外科》 2010年第4期483-484,共2页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介入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疾病,手术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1972年Serbinenko首先报道用可脱球囊治疗TCCF,目前这一治疗方法被认为是TCCF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方法对于瘘口偏小.海绵窦内骨...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介入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疾病,手术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1972年Serbinenko首先报道用可脱球囊治疗TCCF,目前这一治疗方法被认为是TCCF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方法对于瘘口偏小.海绵窦内骨碎片刺破球囊等情况较难处理,需改用可解脱弹簧圈栓塞.该法栓塞效果好但费用高,特别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 可解脱弹簧圈 栓塞治疗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介入神经外科 TCCF 球囊治疗
下载PDF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外科中心
12
作者 徐国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81,F0003,共2页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是一所医疗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集医疗、保健、教学和科研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其神经外科始建于1958年,1995年经总部批准为全军神经外科中心,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已发展为以...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是一所医疗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集医疗、保健、教学和科研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其神经外科始建于1958年,1995年经总部批准为全军神经外科中心,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已发展为以介入神经外科为特色、广泛开展各种神经外科疾病综合治疗的专科技术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介入神经外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 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全国百佳医院 专科技术中心 神经外科疾病 医疗技术
原文传递
脑卒中的手术治疗
13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健康人生》 2018年第1期10-13,共4页
根据中国卒中协会2015年10月25日首次发布的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在我国,每1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钟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在我国总发病率为530/10万,患病率仍以每年8.45%... 根据中国卒中协会2015年10月25日首次发布的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在我国,每1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钟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在我国总发病率为530/10万,患病率仍以每年8.45%的速度递增,每年有188万左右的居民死于脑卒中,对社会和家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本期,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和医生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外科 脑血管介入 神经科学学会 第一 脑血管外科 杀手 脑血管病 颅底外科 分会主任委员
下载PDF
水解脱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6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潘丽英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年第7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铂金弹簧圈 水解 蛛网膜下隙出血 血管内栓塞治疗 2003年7月 2004年6月 介入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夹闭 system 血管内治疗 异常改变 局部血管 致残率高 栓塞材料 外科手术 coil 护理报告 患者
原文传递
多模态三维影像融合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在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李俊 马廉亭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多模态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数字化三维影像成像数据(CT、MR、DSA等)输入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影像融合软件重建、解剖配准、图像融合,能够得到多种解剖结构的多模态三维融合影像,其中"影像融合"指的是融合技术,... 多模态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数字化三维影像成像数据(CT、MR、DSA等)输入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影像融合软件重建、解剖配准、图像融合,能够得到多种解剖结构的多模态三维融合影像,其中"影像融合"指的是融合技术,"融合影像"为融合结果。这种融合影像能更全面、精准地显示脑-脊髓血管病的毗邻解剖关系,有助于对脑-脊髓血管病的精准诊断并指导制定治疗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反馈回DSA系统、导航系统等直接指导手术,以达到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的目的。本文围绕多模态三维影像融合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在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作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三维影像融合 显微外科手术 介入神经外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