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介子衰变的微扰理论
1
作者 李湘楠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2-15,共4页
B介子工厂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引起B介子衰变理论研究的热潮,简单扼要地介绍该领域的最近发展———涵盖“经量子色动力学改良的因式化方法”、“微扰量子色动力学方法”和“软-共线等效场论”,对这些理论的基本假设、衰变机制的处理以... B介子工厂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引起B介子衰变理论研究的热潮,简单扼要地介绍该领域的最近发展———涵盖“经量子色动力学改良的因式化方法”、“微扰量子色动力学方法”和“软-共线等效场论”,对这些理论的基本假设、衰变机制的处理以及唯象学上的预测做一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微扰理论 粒子物理学 经量子色动力学 因式化方法 微扰量子色动力学方法 轻-共线等效场论 衰变机制
下载PDF
B介子衰变中的超对称效应研究
2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我校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徐元国博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人才培养联合基金(简称NSFC-河南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项目:B介子衰变中的超对称效应研究,项目批号:U1204113.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超对称 人才培养 人民政府 工程学院 河南省 电子
下载PDF
基于Pi介子衰变-Markov模型的双色激光场仄秒脉冲测量
3
作者 伍佳 唐碧华 罗亚梅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8-52,共5页
针对传统双色激光场仄秒脉冲测量方法脉冲平滑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i介子衰变-Markov模型的双色激光场仄秒脉冲测量方法。获取仄秒脉冲的FROG谱图,提取仄秒脉冲信息,利用相位迭代算法获取仄秒脉冲的相位信息,利用脉冲整形系统... 针对传统双色激光场仄秒脉冲测量方法脉冲平滑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i介子衰变-Markov模型的双色激光场仄秒脉冲测量方法。获取仄秒脉冲的FROG谱图,提取仄秒脉冲信息,利用相位迭代算法获取仄秒脉冲的相位信息,利用脉冲整形系统对仄秒脉冲进行调制,将仄秒脉冲从时域转换至频域。根据Pi介子衰变-Markov模型,以调制的仄秒脉冲为基础,通过多次测量法完成仄秒脉冲脉宽的测量与形状的测量。对比试验表明,其脉冲平滑曲线与脉冲曲线的贴合度最高,两条曲线之间的最大误差为0.001,比3种文献方法的误差均值低0.059,该方法的脉冲平滑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介子衰变-Markov模型 双色激光场 仄秒脉冲测量 延迟变量 信号脉冲电场 脉冲整形系统
下载PDF
Belle合作组在极稀有的B介子衰变中发现新物理的迹象
4
作者 树华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00-900,共1页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新物理 合作 角分布 轻子 Μ子 电子
原文传递
B_((S))→J/ΨP(V)衰变分支比
5
作者 吕刚 张丽英 +1 位作者 罗艳伟 邹文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39,共4页
在因子化框架下研究了B(S)→J/ΨP(V)(P(V)表示赝标量(矢量)介子)的衰变分支比.发现衰变分支比与威尔森系数、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和有效参数有关,在选取的有效参数范围内,本文的结果包含了实验结果.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粒子 衰变 分支比
下载PDF
双Higgs模型Ⅲ下的稀有衰变B→X_s
6
作者 姚丽萍 朱林婕 +1 位作者 鲁公儒 王松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0-62,共3页
在模型III下计算了对B介子稀有衰变过程的新物理贡献.在所考虑的参数空间里,发现:对稀有衰变的新物理贡献能够使其分支比提高一到两个数量级,接近目前的实验测量限制;根据ALEPH等实验组的实验测量数据,可以给出对Yukawa耦合tλt的限制.
关键词 稀有B介子衰变 双HIGGS模型 Yukawa耦合
下载PDF
非因子化方法研究B^-→π~0π^-衰变过程
7
作者 吴向尧 尹新国 郭义庆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8-121,共4页
本文用 QCD因子化和光锥 QCD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了 B- →π0 π- 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和分支比 ,其计算结果与实验相一致 .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强子矩阵元 分支比
下载PDF
非微扰方法研究B^-→π~0K^-衰变过程
8
作者 吴向尧 尹新国 +1 位作者 郭义庆 尹建华 《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5-8,共4页
本文用QCD因子化和光锥QCD求和规则非微扰方法系统地计算了B-→π0K-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和分支比,其计算结果与实验相一致.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B^-→π^0K^-衰变 非微扰方法 强子矩阵元 分支比 粒子物理学
下载PDF
b→sg衰变与荷电Higgs玻色子企鹅图贡献
9
作者 肖振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5-38,共4页
在双希格斯模型理论框架下 ,计算了荷电 Higgs玻色子对 B介子衰变过程 b→sg的企鹅图贡献 .计算结果表明 :在所考虑的参数空间内 ,在考虑了 QCD重整化群效应以后 ,荷电 Higgs粒子的新贡献仍将对衰变分枝比 Br( b→ sg)给出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荷电Higgs玻色子 企鹅图 FNCN
下载PDF
2HDM中B→ππ衰变的新物理效应
10
作者 姚丽萍 黄金书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2-35,共4页
介绍了双Higgs二重态模型 (2HDM)的结构和特点 ,具体分析了标准模型 (SM)和 2HDM中B介子衰变的有效哈密顿和Wilson系数 ,并由B→ππ衰变事例发现 2HDM的贡献对SM有较好改善。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分支比 双Higgs二重态模型 2HDM 标准模型
下载PDF
微扰QCD框架下B^(0,±)→π^(0,±)π^+π^-衰变过程中的直接CP破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升涛 吕刚 陆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65,共5页
在微扰QCD框架下,研究了B^(0,±)→ρ~0(ω)π^(0,±)→π^+π^-π^(0,±)衰变过程中ρ-ω混合效应对CP破缺的影响.由于产生了大的强相角,当π+π-的不变质量在ω共振区域,CP破缺获得了极大增强.
关键词 微扰 QCD B介子衰变 CP破缺
下载PDF
~0→"非汉字符号"~0π~0衰变过程的分支比计算
12
作者 朱晓梅 袁五届 尹新国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81-84,共4页
由于衰变过程中存在的非微扰问题,B介子的非轻子衰变的理论预言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光锥QCD求和规则框架内,详细讨论在B0→K0π0衰变中软胶子交换对衰变振幅的贡献,系统地研究B0→K0π0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并计算了分支比,计算结果与实... 由于衰变过程中存在的非微扰问题,B介子的非轻子衰变的理论预言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光锥QCD求和规则框架内,详细讨论在B0→K0π0衰变中软胶子交换对衰变振幅的贡献,系统地研究B0→K0π0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并计算了分支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强子矩阵元 分支比
下载PDF
微扰QCD方法下的B→D_s^(*)ρ(ω)衰变(英文)
13
作者 张志清 田亚芳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7-90,共4页
在微扰QCD因子化方法的框架下计算了B+→Ds(*)ρ0,B+→Ds(*)ω0和B+→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通过计算发现衰变道B+→Ds(*)+ρ0,B+→D(s*)+ω0和B0→Ds(*)+ρ-的分支比在10-5量级,而B0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最大,约为1.2×10-4... 在微扰QCD因子化方法的框架下计算了B+→Ds(*)ρ0,B+→Ds(*)ω0和B+→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通过计算发现衰变道B+→Ds(*)+ρ0,B+→D(s*)+ω0和B0→Ds(*)+ρ-的分支比在10-5量级,而B0D(s*)+ρ-衰变道的分支比最大,约为1.2×10-4.在这些衰变道中,对于末态包含两个矢量介子的衰变,径向激化的贡献是主要的,并且大于80%;而两个横向激化的贡献是被rDs(*)、rρ(ω)的幂次压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介子衰变 微扰QCD因子化方法 分支比
下载PDF
D^+→■~0l^+ν_l衰变过程分支比的计算
14
作者 王光怀 刘晓静 +2 位作者 公丕锋 赵书华 郭义庆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9-783,共5页
通过QCD求和规则研究D+→K-0l+lν衰变过程,计算D→K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使计算结果更精确.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实验数据一致.
关键词 QCD求和规则 D介子半轻衰变 分支比 形状因子
下载PDF
D→Klν_l(l=e,μ)衰变过程研究
15
作者 王光怀 吴向尧 +4 位作者 张春丽 刘兵 刘晓静 吴义恒 杨传顶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νl(l=e,μ)衰变过程,通过构造适当的关联函数,既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fD+K(q2),又计算了形状因子中新的项~fDK(q2),发现了轻子(e,μ)质量对分支比的影响。这样能分别计算D→Keνe和D→Kμνμ衰变过程的...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Klνl(l=e,μ)衰变过程,通过构造适当的关联函数,既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fD+K(q2),又计算了形状因子中新的项~fDK(q2),发现了轻子(e,μ)质量对分支比的影响。这样能分别计算D→Keνe和D→Kμν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并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计算出的分支比与实验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介子半轻衰变 分支比 形状因子
下载PDF
用QCD理论研究D→πl■(l=e,μ)衰变过程
16
作者 赵书华 吴义恒 +4 位作者 王清才 王岩 刘晓静 刘茂军 郭义庆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82-1586,1593,共6页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计算D→πl^vl(l=e,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通过计算D→π跃迁形状因子fD+π(q2)和计算形状因子~fDπ(q2),就能考虑轻子(e,μ)质量对分支比的影响,可分别计算D→πe^ve,D→πμ~v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并把理论计算与最...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计算D→πl^vl(l=e,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通过计算D→π跃迁形状因子fD+π(q2)和计算形状因子~fDπ(q2),就能考虑轻子(e,μ)质量对分支比的影响,可分别计算D→πe^ve,D→πμ~vμ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并把理论计算与最近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计算的分支比在实验数据误差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介子半轻衰变 分支比 形状因子
下载PDF
D^+→■~0π^+的衰变过程
17
作者 张志宏 王光怀 +1 位作者 刘晓静 郭义庆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4-447,共4页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计算D+→■-0π+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αs修正的硬胶子和软胶子交换部分.计算结果表明,在D+→■-0π+衰变中,软胶子交换部分不能忽略.并计算了该衰变过程的分支比,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
关键词 D介子非轻子衰变 非因子化方法 强子矩阵元 分支比
下载PDF
非因子化方法研究D→ππ,Kπ,KK衰变
18
作者 王光怀 刘晓静 +2 位作者 张丙新 杨传顶 郭义庆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6-640,646,共6页
首次用QCD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D→ππ,Kπ,KK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a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计算发现在D→ππ,Kπ,KK衰变中的一些衰变道软胶子交换部分贡献相当大,甚至超过领头阶因子化部分... 首次用QCD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D→ππ,Kπ,KK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a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计算发现在D→ππ,Kπ,KK衰变中的一些衰变道软胶子交换部分贡献相当大,甚至超过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as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最后计算了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大多数的衰变道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一致,我们的计算结果比因子化方法的计算结果有较大改进,但部分衰变道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相比还有一定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介子非轻子衰变 非因子化方法 强子矩阵元 分支比
下载PDF
D^0→K^-π^+衰变过程研究
19
作者 吴向尧 刘晓静 +1 位作者 王丽 郭义庆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86-589,共4页
首次应用QCD因子化方法和光锥QCD求和规则系统计算D0→K-π+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sα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计算发现,在D0→K-π+衰变过程中,软胶子交换部分贡献相当大,甚至超过领头阶因子化... 首次应用QCD因子化方法和光锥QCD求和规则系统计算D0→K-π+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sα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计算发现,在D0→K-π+衰变过程中,软胶子交换部分贡献相当大,甚至超过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sα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计算了该衰变过程的分支比,计算结果基本处在实验误差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介子非轻子衰变 非因子化方法 强子矩阵元 分支比
下载PDF
非因子化方法研究D^0→■~0π~0衰变
20
作者 郑晓光 刘晓静 +1 位作者 范希会 郭义庆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90,共5页
用光锥 QCD 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 D^0→~0π~0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a_5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计算发现在 D^0→~0π~0衰变中软胶子交换部分贡献相当大,甚至超过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α_4... 用光锥 QCD 求和规则系统地计算 D^0→~0π~0衰变过程的强子矩阵元,它包括领头阶因子化部分,a_5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和软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计算发现在 D^0→~0π~0衰变中软胶子交换部分贡献相当大,甚至超过领头阶因子化部分以及α_4 修正的硬胶子交换部分的贡献.最后计算了该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其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介子非轻子衰变 非因子化方法 强子矩阵元 分支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