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录介导融合基因RBM6-RBM5在肿瘤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珂 张捷 李然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8-1073,共6页
目的:鉴定RBM6-RBM5融合基因的存在,研究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GLC20、MDA、MB、231、Jurkat、TF-1、MCF-7、Hela、BT-474、A431、K562及Raji10种肿瘤细胞株,肺、卵巢、骨骼肌、皮肤、脾脏、子宫、心脏、骨、脑、淋巴结、胰腺... 目的:鉴定RBM6-RBM5融合基因的存在,研究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GLC20、MDA、MB、231、Jurkat、TF-1、MCF-7、Hela、BT-474、A431、K562及Raji10种肿瘤细胞株,肺、卵巢、骨骼肌、皮肤、脾脏、子宫、心脏、骨、脑、淋巴结、胰腺、前列腺及睾丸等肿瘤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对照组织的cDNA,5例乳腺癌组织,以巢式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的存在,并通过QPCR方法研究融合基因的产生与RBM6、RBM5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RBM6-RBM5融合基因首次在MDA、MB、231细胞株中获得鉴定,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为RBM6和RBM5的融合体,该融合体不包括RBM6的外显子20、21以及RBM5的外显子1。该融合基因在10种肿瘤细胞株及部分肿瘤组织中表达,但在正常组织中却未见表达。融合基因的表达与RBM6和RBM5 mRNA的表达有关;RBM6和RBM5 mRNA的表达水平在融合基因阳性的肿瘤组织中明显高于融合基因阴性的肿瘤组织。结论:融合基因的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高水平的RBM6和RBM5 mRNA水平可能是融合基因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结合基序蛋白 转录介导融合基因 肿瘤细胞 培养的
下载PDF
合成环肽抑制HIV-1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北一 朱平 +1 位作者 姜世勃 富宁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871-872,876,F0004,共4页
目的鉴定合成环肽FJ-08是否抑制HIV-1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方法固相合成环肽FJ-08(SACYWWHRLHCGGGS),将合成肽与BSA载体交联,ELISA检测交联物与源于HIV-1gp41N螺旋的合成肽N36结合,细胞融合抑制实验检测FJ-08抑制H9/HIVIIIB细胞与MT-2... 目的鉴定合成环肽FJ-08是否抑制HIV-1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方法固相合成环肽FJ-08(SACYWWHRLHCGGGS),将合成肽与BSA载体交联,ELISA检测交联物与源于HIV-1gp41N螺旋的合成肽N36结合,细胞融合抑制实验检测FJ-08抑制H9/HIVIIIB细胞与MT-2细胞的融合。结果ELISA鉴定表明FJ-08-BSA与N36肽结合。与无关肽比较,细胞融合抑制实验显示在2h内,80#g/ml的FJ-08肽具有抑制融合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效应。结论FJ-08合成肽可抑制HIV-1介导的细胞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GP41 C螺旋 病毒介导细胞融合 模拟肽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CD-TK融合基因转染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邢春阳 牛健 +1 位作者 蒋传路 杨海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及胸腺嘧啶激酶(thymidine kinase,TK)融合基因转染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并鉴定,经传代纯化后,用CD-TK基因包装的慢病毒处理...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及胸腺嘧啶激酶(thymidine kinase,TK)融合基因转染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并鉴定,经传代纯化后,用CD-TK基因包装的慢病毒处理3~5 d。MTT实验检测神经干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转染后神经干细胞GFAP、NSE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CD-TK融合基因转染对神经干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Nestin标记阳性;CD-TK融合基因转染后,神经干细胞NSE及GFAP均表达阳性。结论 CD-TK融合基因转染对神经干细胞增殖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CD-TK融合基因 慢病毒介导 体外培养 细胞增殖 大鼠
下载PDF
PEP-1介导的血红素氧合酶HO-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脏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涂华华 王卫星 +3 位作者 陈先祥 蔡庆和 何志军 张林菲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64-366,共3页
目的:探讨PEP-1介导的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 I)大鼠肝脏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的影响。方法: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HO-1(HO-1组)或PEP-1-HO-1(PEP-1-HO-1组)300μg后,制备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6、12、24 ... 目的:探讨PEP-1介导的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 I)大鼠肝脏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的影响。方法: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HO-1(HO-1组)或PEP-1-HO-1(PEP-1-HO-1组)300μg后,制备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6、12、24 h后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mRNA水平,另设对照。结果:PEP-1-HO-1组肝脏TNF-αmRNA水平均较单纯IR I组和HO-1组低(P<0.05),且随IR I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结论:PEP-1介导的HO-1融合蛋白降低肝脏TNF-αmRNA表达,可能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P-1介导的血红素氧合酶融合蛋白(PEP-1-HO-1)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穿透肽介导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融合蛋白的抗氧化作用及对脂肪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伟 彭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探讨穿透肽介导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融合蛋白(PEP-1-SOD1)在脊髓损伤早期的抗氧化作用及对脂肪干细胞(ADSCs)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促进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ADSCs,并以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腺病毒感染ADSCs... 目的探讨穿透肽介导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融合蛋白(PEP-1-SOD1)在脊髓损伤早期的抗氧化作用及对脂肪干细胞(ADSCs)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促进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ADSCs,并以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腺病毒感染ADSCs。取成年SD大鼠96只,以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盐水治疗组、ADSCs治疗组、PEP-1-SOD1联合ADSC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术后1、3、7 d各取8只大鼠分别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及丙二醛(MDA)含量检测,术后7 d各取4只大鼠行细胞凋亡检测;术后1、2、3、4周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术后4周BBB评分后处死大鼠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表达阳性细胞检测,对ADSCs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行脊髓损伤区域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细胞检测。 结果术后7 d ADSCs治疗组SOD活性大于盐水治疗组(t=3.882,P=0.030),MDA含量小于盐水治疗组(t=10.392 ,P=0.002),联合治疗组SOD活性大于ADSCs治疗组(t=4.690,P=0.018),MDA含量小于ADSCs治疗组(t=3.464,P=0.031)。术后7 d联合治疗组细胞凋亡少于ADSCs治疗组(t=13.416,P=0.000),ADSCs治疗组细胞凋亡多于盐水治疗组(t=12.000,P=0.000)。术后4周,联合治疗组BBB评分为(18.59±1.54)分大于ADSCs治疗组[(11.90±1.72)分,t=8.430,P=0.000];联合治疗组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为(61.65±12.65)%大于ADSCs治疗组的(31.45±5.76)%(t=154.214,P=0.000);联合治疗组GFP阳性细胞数大于ADSCs治疗组(t=64.325,P=0.000)。 结论与单纯ADSCs移植比较,联合应用PEP-1-SOD1进一步增加损伤局部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改善运动功能,PEP-1-SOD1发挥了协同效果,这可能与减少移植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脂肪干细胞 穿透肽介导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融合蛋白
原文传递
M嗜性HIV-1 毒株一过性感染T细胞系的研究
6
作者 曹尚 邵一鸣 +5 位作者 蒋岩 范秀娟 潘品良 姚均 冯毅 邢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目的了解早期分离毒株一过性感染T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毒株在T细胞系培养后,在观察其生物学性状的同时,对外膜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确定毒株的基因变异,并结合异源双链泳动分析,了解病毒群的复杂度。结果序列分析显示这些病毒都... 目的了解早期分离毒株一过性感染T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毒株在T细胞系培养后,在观察其生物学性状的同时,对外膜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确定毒株的基因变异,并结合异源双链泳动分析,了解病毒群的复杂度。结果序列分析显示这些病毒都是M嗜性、非介导融合型(NSI),与其生物学性状一致;在T细胞系传代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异,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偏离M嗜性、NSI的序列特征;尽管有一毒株(编号:CN97001)在末代序列中已有介导融合型(SI)的特征,但却未能显示SI的表型。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显示,病毒群复杂度在传代刚开始时低,以后一直较高。结论结果提示,M嗜性、NSI毒株为适应T细胞系,向不同变异方向作了尝试,但都未成功。虽然HIV外膜基因与毒株的细胞嗜性、受体使用,与介导融合等特性有关,但这些表型的体现与否,还与毒株的整个基因组背景有关。在早期感染的M嗜性、NSI毒株群中并没有T嗜性/SI毒株存在,是后来在体内随感染延续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细胞嗜性 介导融合 一过性感染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