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空零电极介电湿润芯片的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晓威 陈立国 +1 位作者 陈涛 孙立宁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8-145,共8页
针对目前单极板数字微流控芯片驱动液滴的效果多通过数值仿真方法验证而缺乏实验支持,本文提出将单极板结构中的零电极进行悬空设计,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设计的悬空零电极单极板结构的芯片和传统双极板结构的芯片对液滴的驱动效果。首... 针对目前单极板数字微流控芯片驱动液滴的效果多通过数值仿真方法验证而缺乏实验支持,本文提出将单极板结构中的零电极进行悬空设计,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设计的悬空零电极单极板结构的芯片和传统双极板结构的芯片对液滴的驱动效果。首先,基于介电湿润原理,推导出传统双极板结构中液滴所受到的介电驱动力以及每个阻力,接着,对文中设计的悬空零电极结构的单极板数字微流控芯片中液滴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比分析两种结构的数字微流控芯片中液滴的受力情况。最后,对两种结构的数字微流控芯片驱动去离子水微液滴的效果进行试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驱动同等体积大小的微液滴时,本文设计制作的悬空零电极单极板芯片比双极板结构的芯片所需的电压更低,液滴的运动速度更快;当有效驱动电压达到44V时,液滴的速度可以达到15cm/s。得到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在单极板悬空零电极结构的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速度更高,驱动电压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流控芯片 介电湿润 单极板 液滴速度
下载PDF
基于等效电容的介电湿润芯片液滴位置检测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晓威 孙立宁 +3 位作者 陈立国 江海兵 张玉良 季英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3-428,共6页
数字微流控技术在操作单个微液滴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使其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但数字微流控系统中针对芯片上液滴的位置缺少反馈就会发生液滴不能成功被驱动的现象,致使液滴不能够完成规划的路径。本文采用基于等效电容的液滴位置... 数字微流控技术在操作单个微液滴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使其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但数字微流控系统中针对芯片上液滴的位置缺少反馈就会发生液滴不能成功被驱动的现象,致使液滴不能够完成规划的路径。本文采用基于等效电容的液滴位置估算检测原理,系统以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与液滴所构成的等效电容为反馈控制对象,该位置估算原理具有无量纲属性,与液滴的组成成分无关,适用性更加广泛。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等效电容的液滴位置估算检测原理和装置能极大地提高液滴连续运动的成功率,从而使液滴能够按照规划好的路径运动到既定目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流控技术 介电湿润机理 液滴位置估算 等效
下载PDF
介电湿润芯片上液滴从静止到运动的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晓威 孙立宁 +1 位作者 张玉良 江海兵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905-2911,共7页
针对介电湿润芯片上液滴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过程,对液滴从静止到运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根据电磁极化原理并结合克劳修斯-莫索提方程对固液接触面的极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极化性与介电常数之间建立了一个连接。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 针对介电湿润芯片上液滴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过程,对液滴从静止到运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根据电磁极化原理并结合克劳修斯-莫索提方程对固液接触面的极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极化性与介电常数之间建立了一个连接。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芯片中的电场进行建模和数值仿真,分析了芯片中电场强度和麦克斯韦应力张量对液滴受力的影响,建立了液滴内部流体静压力差公式,分析了液滴的运动过程和机理。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液滴的运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流控 介电湿润机理 液滴 驱动机理
下载PDF
双胞胎结构介电湿润芯片的设计与实验
4
作者 许晓威 张玉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43-948,共6页
基于介电湿润效应的数字微流控技术在操作单个微液滴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使其已在生物、医学及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数字微流控芯片中较高的驱动电压不但容易使芯片的介电层被击穿,而且较强的电场会给液滴中的活性物质带... 基于介电湿润效应的数字微流控技术在操作单个微液滴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使其已在生物、医学及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数字微流控芯片中较高的驱动电压不但容易使芯片的介电层被击穿,而且较强的电场会给液滴中的活性物质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因此,降低介电湿润芯片的驱动电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由2块相同单极板共平面芯片构成的双胞胎结构芯片不但能获得较大的介电驱动力,而且临界驱动电压更低.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胞胎结构设计的芯片不仅能提高液滴的平均运动速度,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驱动电压,特别是在较低驱动电压时可获得更优的液滴驱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流控技术 介电湿润机理 驱动 液滴平均速度
下载PDF
扇形电极微液滴分离的数字微流控芯片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立国 王兆龙 卞雄恒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19-1925,共7页
针对目前液滴在方形电极上分离存在的成功率低,分离后的子液滴体积误差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扇形电极结构的数字微流控芯片。在分析液滴在方形电极上分离的影响因素后,结合半月形电极、哑铃状电极和弓形电极的优点设计了扇形电极。... 针对目前液滴在方形电极上分离存在的成功率低,分离后的子液滴体积误差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扇形电极结构的数字微流控芯片。在分析液滴在方形电极上分离的影响因素后,结合半月形电极、哑铃状电极和弓形电极的优点设计了扇形电极。与传统分离方式相比,新型芯片在分离前能够调整液滴的初始位置,分离过程中能保证液滴平稳收缩,从而提高分离的成功率和精度。最后使用去离子水作为实验对象,对扇形芯片的分离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扇形电极在不同极板间距下分离液滴的成功率均高于传统电极,并且分离后的子液滴平均误差在±2%以内,变异系数低至1.83%,通过减少分离电极的尺寸还能进一步提高分离精度。实验数据证明了扇形分离电极数字微流控芯片能够提高分离的成功率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流控芯片 介电湿润 扇形 分离 体积精度 变异系数
下载PDF
半月形电极微液滴驱动的微流控芯片 被引量:5
6
作者 许晓威 陈立国 孙立宁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557-2565,共9页
针对目前数字微流控芯片驱动电压比较高的问题,本文对比传统的驱动电极结构,研制了一种可以降低驱动电压的半月形驱动电极数字微流控芯片。首先,基于介电湿润原理,分析微液滴所受介电湿润力和微液滴接触圆上有效三相接触线所对应弦长的... 针对目前数字微流控芯片驱动电压比较高的问题,本文对比传统的驱动电极结构,研制了一种可以降低驱动电压的半月形驱动电极数字微流控芯片。首先,基于介电湿润原理,分析微液滴所受介电湿润力和微液滴接触圆上有效三相接触线所对应弦长的关系。接着,对比分析了传统的方形、叉齿形驱动电极与提出的半月形驱动电极上液滴有效三相接触线所形成的弦长大小;分析得出3种驱动电极结构中半月形驱动电极所形成的有效弦长最大,从而表明半月形驱动电极的数字微流控芯片上介电驱动力最大。最后,利用设计制作的3种驱动电极介电湿润芯片分别实验验证驱动液滴的效果。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半月形驱动电极数字微流控芯片的最小驱动电压分别比方形和叉齿形驱动电极芯片降低了约37%和67%。另外,当有效驱动电压为60V时,半月形驱动电极芯片上2μL去离子水微液滴的速度约为10cm/s,分别是方形与叉齿形驱动电极芯片上液滴速度的3倍和2倍。得到的实验数据证明了半月形驱动电极数字微流控芯片实现了降低芯片驱动电压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流控芯片 介电湿润 微液滴 半月形 驱动
下载PDF
数字微流控芯片半月形驱动电极的设计 被引量:2
7
作者 许晓威 陈立国 +2 位作者 贺文元 陈涛 孙立宁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3-640,共8页
为了降低数字微流控芯片的驱动电压,将传统的方形驱动电极结构设计为半月形,并研究了不同参数的半月形驱动电极降低驱动电压的效果。首先,根据介电湿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驱动电极形状对降低驱动电压的影响。然后,通过流体体积法(VOF... 为了降低数字微流控芯片的驱动电压,将传统的方形驱动电极结构设计为半月形,并研究了不同参数的半月形驱动电极降低驱动电压的效果。首先,根据介电湿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驱动电极形状对降低驱动电压的影响。然后,通过流体体积法(VOF)对液滴的运动过程进行建模和数值仿真;根据数值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的半月形驱动电极随驱动时间的运动过程。最后,设计了4种不同结构参数的半月形驱动电极芯片,并对其驱动液滴的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研制的4种半月形驱动电极微流控芯片中,电极圆弧直径等于电极长度结构的芯片其驱动电压比其他3种电极结构的芯片的驱动电压至少降低了15.6%,而且可以在16V的驱动电压下使1μL去离子水液滴的运动速度达到1.6cm/s,是设计为半月形驱动电极中的最优设计。实验数据证明了电极圆弧直径等于电极长度的半月形驱动电极结构可有效降低微流控芯片的驱动电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流控芯片 半月形 驱动 介电湿润 流体法
下载PDF
数字微流控封闭-开放区间的液滴两区运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鹤 陈立国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1-720,共10页
为了便于在数字微流控芯片上实施完整且高自动化的生化分析,在一个柔性基底上将芯片的两种常规结构加以集成,建立混合式结构,并对液滴在封闭区和开放区之间的跨区往返运动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力平衡分析法分析液滴在两区边界处的运动特... 为了便于在数字微流控芯片上实施完整且高自动化的生化分析,在一个柔性基底上将芯片的两种常规结构加以集成,建立混合式结构,并对液滴在封闭区和开放区之间的跨区往返运动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力平衡分析法分析液滴在两区边界处的运动特性,推导出跨越边界的条件,得到实现两区运动的优化措施。接着,在三种柔性基底上实现液滴的两区往返运动。然后,分析了封闭区上极板空间横向位置和纵向位置对液滴两区运动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上极板厚度对液滴两区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封闭区上极板横向位置模式Ⅱ以及薄的上极板有利于实现液滴的自由跨区往返运动,而且能够降低液滴的驱动电压;对于0.8~1.2μL的液滴来说,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塑料片材为基底的柔性芯片上封闭区极板间距控制在150~350μm内可实现液滴的双向跨区运动。实验结果证明了液滴能够在封闭-开放区间自由往返运动,混合式结构便于实现在单一芯片上的液滴操作及高自动化程度的分析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流控 介电湿润 两区运动 混合式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