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的介词化及其发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崔云忠 何洪峰 《殷都学刊》 2014年第1期77-84,共8页
介词"从"产生于先秦,表示处所、伴随;两汉时期,表时间起始和对象用法成熟。魏晋时期,表凭借成熟。东汉之后,"自从"产生,表示抽象起始时间;宋代"从打""打从"产生,表示具体经过地点。唐宋时期,&q... 介词"从"产生于先秦,表示处所、伴随;两汉时期,表时间起始和对象用法成熟。魏晋时期,表凭借成熟。东汉之后,"自从"产生,表示抽象起始时间;宋代"从打""打从"产生,表示具体经过地点。唐宋时期,"从"语义强化,"从……以后/以来"等结构成熟,表示时间起点;元明时期,"从……来看/看"成熟,表示方式。在语法化过程中,专门化使特定形式表示特定的功能,强化用增强的形式加强某一语法功能,二者可以相互作用。"从"专门化后形式与源形式同行,形成限域性介词,同时词汇化;强化后源形式消失,发展成为固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 介词化 专门
下载PDF
汉语动词介词化动因考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金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3-96,共4页
本文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常用的单音节介词为考察对象,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动词介词化的动因进行分析,认为汉语动词的介词化是句法语义因素、同步虚化因素、认知因素以及语用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介词化 动词 义素 认知
下载PDF
动词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静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X期34-35,共2页
词语组成范围开拓和语义化组成介词化机制,此机制词语的主要构成为动词+名词+动词,其是动词介词化的基本格式。此三个组成元素之间存在相关性,相互牵制和作用。第一个组成动词的虚化深度取决于其语义的变化,以将其词性定性。这种现象使... 词语组成范围开拓和语义化组成介词化机制,此机制词语的主要构成为动词+名词+动词,其是动词介词化的基本格式。此三个组成元素之间存在相关性,相互牵制和作用。第一个组成动词的虚化深度取决于其语义的变化,以将其词性定性。这种现象使得介词展示出很多不同的句法特点。本研究通过对动词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深入了解,掌握其概念、机制构成、机制特点及具体使用规则,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机制的规律,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介词化 语法 语义机制
下载PDF
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与辞书编纂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金花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11期61-63,共3页
本文在说明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义项缺失、书证年代偏迟、词语释义不准确、词类标注缺失及义项排列不恰当等方面来探讨这一研究对辞书编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动词 介词化 辞书编纂
下载PDF
浅议汉语中一些动词的介词化现象
5
作者 任龙波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第11期99-99,共1页
现代汉语的动词介词化现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历史渊源的。简要论述了汉语中存在的动词的介词化现象。介词化表明了语言演变的一般顺序是由语法成分较少的语言演变为语法成分较多的语言。
关键词 动词 介词化 语言演
下载PDF
“搁”字介词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雅妮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72-73,共2页
语法化向来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指的是实词虚化的过程,动词介词化便是其中的一种,"搁"字本义是动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介词化的现象,本文试从句法位置、语境影响和类推三个方面分析"搁"字介词化现象,并... 语法化向来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指的是实词虚化的过程,动词介词化便是其中的一种,"搁"字本义是动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介词化的现象,本文试从句法位置、语境影响和类推三个方面分析"搁"字介词化现象,并将该现象在徐淮片区方言与在普通话中的不同进程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搁”介词化 句法位置 语境 类推
下载PDF
-ing分词介词化探析——以concerning为例
7
作者 何春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189-190,共2页
-ing分词介词化是语法化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面。本文以concerning为例,探讨-ing分词在介词化过程中的认知理据、词义和句法地位的变化及介词化的机制,并分析这种语言现象形成的动因,探寻词汇演变的路径,拓宽语法化研究的视角,更深刻地理... -ing分词介词化是语法化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面。本文以concerning为例,探讨-ing分词在介词化过程中的认知理据、词义和句法地位的变化及介词化的机制,并分析这种语言现象形成的动因,探寻词汇演变的路径,拓宽语法化研究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演变背后的推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g分词 介词化 句法地位
下载PDF
“持拿”义动词“持、捉、拿、掌”的介词化程度及其动因
8
作者 崔云忠 崔娜英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44-150,共7页
具有同源意义的动词发生语法化后,有程度的差别。在汉语史上,“持”“捉”“拿”“掌”的语法意义可以描述为表示工具和处置。根据“持”“捉”“拿”“掌”功能和意义,其介词化程度为:拿>捉>持>掌。影响该类成分语法化的原因... 具有同源意义的动词发生语法化后,有程度的差别。在汉语史上,“持”“捉”“拿”“掌”的语法意义可以描述为表示工具和处置。根据“持”“捉”“拿”“掌”功能和意义,其介词化程度为:拿>捉>持>掌。影响该类成分语法化的原因是结构语境中的语义溢出;影响其介词化程度的原因是语义溢出程度不同;“持”“捉”退出介词系统的原因是语法化择一率和功能范畴辐射范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捉、拿、掌 介词化程度 择一率
下载PDF
“朝”的介词化历程及致变因素探究
9
作者 张振 《今古文创》 2021年第6期116-118,共3页
"朝"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其主要功能是引介方位、处所、对象。"朝"本为名词,经历了名词动词化的历程后,又由动词虚化为介词。本文试用语法化相关理论探究"朝"的介词化发展历程,描述其在不同... "朝"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其主要功能是引介方位、处所、对象。"朝"本为名词,经历了名词动词化的历程后,又由动词虚化为介词。本文试用语法化相关理论探究"朝"的介词化发展历程,描述其在不同时期语义发展及句法表现,分析"朝"介词化的致变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 介词化 历程 致变因素
下载PDF
动词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 被引量:32
10
作者 何洪峰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2,共8页
汉语动词介词化的主要机制是结构扩展和去语义化。动宾结构扩展成"V_1·N·V_2"式连动结构,构成了动词介词化的句法结构基础。连动结构中的三个结构成分V_1、N、V_2构成三层句法语义关系:V_1与N、N与V_2、"V_1&#... 汉语动词介词化的主要机制是结构扩展和去语义化。动宾结构扩展成"V_1·N·V_2"式连动结构,构成了动词介词化的句法结构基础。连动结构中的三个结构成分V_1、N、V_2构成三层句法语义关系:V_1与N、N与V_2、"V_1·N"与V_2。这些结构成分及句法语义关系之间互相影响、制约,决定V_1的语义是否被"漂白"及其"漂白"的程度,从而决定V_1是否虚化及其虚化程度,即决定V_1是动词、半介词还是介词。这些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及语法化过程,导致汉语介词呈现出一系列语法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介词化 语法机制 结构扩展 去语义 语义溢出
原文传递
“教/叫”介词化及其层次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家翔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87,共6页
"教、叫"介词化的语义路径是:言说义→使役义→被动义;句法语境是:N1+教/叫+N2+V±N3。"教、叫"既与"被"构成被动介词的新老层次,又在历史、语义和用法方面彼此构成不同的层次。被动介词"教、叫... "教、叫"介词化的语义路径是:言说义→使役义→被动义;句法语境是:N1+教/叫+N2+V±N3。"教、叫"既与"被"构成被动介词的新老层次,又在历史、语义和用法方面彼此构成不同的层次。被动介词"教、叫"的新生动因是其语义特征因素、句法结构因素及其语用推理机制。"教"与"叫"又形成兴替,其动因源于各自源义及其虚化路径的繁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化 层次性 介词更新
原文传递
“X之于Y”的结构类型与表达功能——兼论“X之于Y”的构式化与“之于”的介词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谊生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5,共9页
文章认为,"X之于Y"是个由主语"X"与介词短语"之于Y"频繁共现、功能专化进而凝固定型的构式。"X之于Y"具有表关涉和表比况两种表达功能,这两种功能是同一语义关系的不同观察视点与不同表义侧重... 文章认为,"X之于Y"是个由主语"X"与介词短语"之于Y"频繁共现、功能专化进而凝固定型的构式。"X之于Y"具有表关涉和表比况两种表达功能,这两种功能是同一语义关系的不同观察视点与不同表义侧重,关涉是基础,比况是延伸。表关涉分为主动式、被动式与相关式三大类,其表达功用具有单向关涉、交互关涉两种。表比况须用各种比况谓词,可以单项表述,也可以多项并存共比。隐喻关系的多样性导致了比况的多项式,从而形成了连用格式。表达功能的侧重导致了不同的句法后果:关涉功能的进化成熟导致"之于"介词化,比况功能的发展演化导致"X之于Y"连用排比的格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之于Y” 关涉 比况 跨层 介词化 构式
原文传递
“蓦”由动词向介词语法化的终止及回归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云忠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66-70,共5页
动词"蓦"受其源语义的影响发展成为表示路径的介词,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表示"所在"和"朝向"的用法。在宋朝时期,"蓦"表示"朝向"的用法繁盛,因此导致结构的"趋向"义凸显,从... 动词"蓦"受其源语义的影响发展成为表示路径的介词,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表示"所在"和"朝向"的用法。在宋朝时期,"蓦"表示"朝向"的用法繁盛,因此导致结构的"趋向"义凸显,从而使"蓦"获得结构义并语义化而回归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化 构式义凸显 回归动词
下载PDF
“捉”的介词化时期、路径及其消失
14
作者 吴娟 崔云忠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71,共6页
"捉"介词用法于南北朝成熟,宋代后消失。"捉"介词化有两条路径:V:握持义>pre.工具义>处置义;V:捕捉义>pre.处置义。介词"捉"的消失有两个动因:(1)"捉"的动词功能未消失,且在与介词功... "捉"介词用法于南北朝成熟,宋代后消失。"捉"介词化有两条路径:V:握持义>pre.工具义>处置义;V:捕捉义>pre.处置义。介词"捉"的消失有两个动因:(1)"捉"的动词功能未消失,且在与介词功能的竞争中占优势;(2)介词"捉"在与同义介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化 南北朝 路径 消失
原文传递
“跟”的介词化探析
15
作者 李舒傲 《汉字文化》 2022年第22期13-15,共3页
本文选取汉语的常用介词“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其语义来源和介词化句法语义机制。“跟”的对象介引义源义“跟随”具有位移性和伴随性特征,满足介词化的语义条件。在“跟”构成的基本句法结构“V1·N·V2”中,N与V2的语义关... 本文选取汉语的常用介词“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其语义来源和介词化句法语义机制。“跟”的对象介引义源义“跟随”具有位移性和伴随性特征,满足介词化的语义条件。在“跟”构成的基本句法结构“V1·N·V2”中,N与V2的语义关系满足介词化语义域语义关系要求,在重新分析下完成介词虚化历程。“跟”的源义天然所带来的“在X后面”为其处所介词化提供语义基础,固定结构与复句的结合为其语法功能转化提供形式变异的句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演 介词化
原文传递
清代介词系统的更新
16
作者 郭家翔 《今古文创》 2020年第17期91-92,共2页
清代汉语介词系统的成员更新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成员退出介词系统、同一系统内成员之间形成更替、新产生成员、正处在介词化进程之中。成员系统的更新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特化倾向,二是沿用并萌芽一批"X着"式介词。
关键词 更新 更替 介词化
下载PDF
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从”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动介兼类词,其介词用法是从动词用法虚化发展而来的。由于时间的一维性特点,使得处在V1+N1+V2+N2连动句中V1位置的“从”重新分析为表动作指向和空间经过的介词,由空间经过的介词又可引出始发、处所义;由空间... “从”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动介兼类词,其介词用法是从动词用法虚化发展而来的。由于时间的一维性特点,使得处在V1+N1+V2+N2连动句中V1位置的“从”重新分析为表动作指向和空间经过的介词,由空间经过的介词又可引出始发、处所义;由空间的始发可以隐喻投射为表时间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时期 汉语 介词 动词
下载PDF
从主观强调看“仅限于”的词汇化过程——兼论词缀“于”的零形化
18
作者 杜可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4-112,共9页
"仅限于"在发展演化中由"仅"限定"限于"而形成。"仅"是副词性状语,"限于"是动词,两者为限定关系,起到限定强调的功能。"限于"既有动词属性,又趋向介词化。"仅限于&qu... "仅限于"在发展演化中由"仅"限定"限于"而形成。"仅"是副词性状语,"限于"是动词,两者为限定关系,起到限定强调的功能。"限于"既有动词属性,又趋向介词化。"仅限于"在演化过程中,具有强调限定某一范围的作用,从表达功用看,具有强化焦点、主观强调、关联衔接等功能。"于"从"限于"中的词缀演化为"仅限于"中的附缀,受到韵律制约脱落而成为零形式,形成"仅限"与"仅限于"并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于” 介词化 附缀结构 “仅限于” 零形式
下载PDF
状中短语中“而”的状语标记化
19
作者 李雨桑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在"PP+而+VP"这一结构中,"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现代汉语中的"而"一直被归为连词,但从语法作用上来看,连接状中结构的"而"已经虚化为相当于"地"的一个状语标记。在这一结构中,&q... 在"PP+而+VP"这一结构中,"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现代汉语中的"而"一直被归为连词,但从语法作用上来看,连接状中结构的"而"已经虚化为相当于"地"的一个状语标记。在这一结构中,"而"的性质和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是状语和中心语结构关系的一种标记形式,"而"已经从连词更进一步虚化为状中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中短语 “而” 状语标记 介词化
下载PDF
动词“去”向处所介词语法化的终止与回归 被引量:16
20
作者 何洪峰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55,共8页
动词"去"的"离开"义在唐宋时语法化为表处所的介词,这一介词用法在明代终止,"去"字重新回归到动词。语法化成介词的动因是"去"的语义溢出及语义创新性,语法化终止的原因既有"去"字... 动词"去"的"离开"义在唐宋时语法化为表处所的介词,这一介词用法在明代终止,"去"字重新回归到动词。语法化成介词的动因是"去"的语义溢出及语义创新性,语法化终止的原因既有"去"字语义的内在因素,也有处所介词系统的外部因素。这一现象表明,动词语法化并非全部沿着语法化"斜坡"走下去,而可能在"语法词"阶段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 介词化 回归动词 终止语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