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痰饮论治耳鼻咽喉科疾病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欣欣 朱有明 符绩雄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5期73-74,共2页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探讨从痰饮论治耳鼻咽喉疾病的临床应用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耳鼻咽喉科 中医药疗法 从痰饮论治
下载PDF
升清降浊从痰饮论治眩晕——张志远学术经验系列(三) 被引量:5
2
作者 郑国庆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3期401-403,共3页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痰饮 升清降浊 从痰饮论治 张志远 学术经验
下载PDF
洪敏俐从痰饮论治慢性咳嗽经验介绍 被引量:4
3
作者 黄诗悦 刘燕鸿 洪敏俐(指导)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16期217-220,共4页
介绍洪敏俐教授从痰饮论治慢性咳嗽的经验。洪敏俐教授认为,慢性咳嗽的病机总归于痰饮内伏,脏腑虚衰所致。治宜温阳化饮。具体有:温肺化饮,疏风散寒;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温肾扶正,化气行水。此外,尚应从病理因素考虑,若见痰、瘀互结之象... 介绍洪敏俐教授从痰饮论治慢性咳嗽的经验。洪敏俐教授认为,慢性咳嗽的病机总归于痰饮内伏,脏腑虚衰所致。治宜温阳化饮。具体有:温肺化饮,疏风散寒;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温肾扶正,化气行水。此外,尚应从病理因素考虑,若见痰、瘀互结之象,在化饮的同时须注重配伍化瘀之品。从六经辨证考虑,若久咳不已,勿忘痰饮伏于少阳之证,施治应使气机枢利、水道通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咳嗽 病因病机 从痰饮论治 洪敏俐
下载PDF
从痰饮论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被引量:7
4
作者 江坚 周雪 《陕西中医》 2020年第10期1458-1460,共3页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耳闭”范畴,是鼓室内被痰饮之物积潴所致,故也属于“痰饮”范畴,其虽为局部水液潴积,但究其根源,乃体内津液运行失衡,与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肾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临床上以痰饮为切入点,以温肺...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耳闭”范畴,是鼓室内被痰饮之物积潴所致,故也属于“痰饮”范畴,其虽为局部水液潴积,但究其根源,乃体内津液运行失衡,与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肾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临床上以痰饮为切入点,以温肺化饮、健脾温阳化饮、温补肾阳为治法,选用温阳化饮的方药对OMSC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减少鼓膜穿刺次数,降低复发率。故从痰饮论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理论基础坚实可靠,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耳闭 痰饮 从痰饮论治 温肺化饮 温补肾阳
下载PDF
从痰饮论治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娜 陈竹 郑芝 《河南中医》 2021年第11期1628-1631,共4页
痰饮是哮喘最为关键的病理产物,也是哮喘发生的重要病理环节。现代医学认为,痰由炎症因子产生,而气道黏液高分泌会产生大量炎症因子,病机关键为"痰饮伏肺"。中医认为,痰饮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小儿"纯阳之... 痰饮是哮喘最为关键的病理产物,也是哮喘发生的重要病理环节。现代医学认为,痰由炎症因子产生,而气道黏液高分泌会产生大量炎症因子,病机关键为"痰饮伏肺"。中医认为,痰饮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小儿"纯阳之体",疾病易从阳化热,故哮喘初期可出现痰热壅肺的病理状态,应肺脾同治,可采用运脾泻肺化痰汤治疗,一方面清肺化痰止咳,解痉平喘,恢复肺的宣降功能;另一方面健运脾胃,培土生金,既泻肺,又运脾,可治病求本,从根本上祛除伏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从痰饮论治 气道黏液高分泌 肺脾同 运脾泻肺化痰汤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述评 被引量:8
6
作者 张魏鑫 栗卿 陈宪海 《河南中医》 2020年第5期793-796,共4页
古代医家治疗哮喘最常用的药物为麻黄,应用时多"去上沫",现代研究发现,"上沫"中含有大量麻黄碱,"去上沫"后可以减缓麻黄发汗解表之力,更适于哮喘的治疗。历代医家根据哮喘的病因病机,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 古代医家治疗哮喘最常用的药物为麻黄,应用时多"去上沫",现代研究发现,"上沫"中含有大量麻黄碱,"去上沫"后可以减缓麻黄发汗解表之力,更适于哮喘的治疗。历代医家根据哮喘的病因病机,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小青龙汤、参苏止咳方等。但也存在煎煮不便、成分复杂、靶点不明等缺点。而西药给药便捷,作用机制明确,但亦存在诸多副作用。所以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应借鉴现代医学手段,加大对给药途径、作用机制、中药单体、复合制剂的研究。借鉴现代医学疾病量化标准,将中医证候量化,实现精准辨证、精准用药,为治疗哮喘提供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从痰饮论治 麻黄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