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传丽 刘铮铸 +1 位作者 俞英 张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4516-4524,共9页
【目的】阐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ETEC F18)引发仔猪腹泻的机理,针对其候选基因FUT1的CDS区第307位点处的突变(G→A),建立3个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系(GG、GA和AA)。【方法】首先以胎鼠和仔猪为试验材料,确定小肠上皮细胞的最佳分离方... 【目的】阐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ETEC F18)引发仔猪腹泻的机理,针对其候选基因FUT1的CDS区第307位点处的突变(G→A),建立3个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系(GG、GA和AA)。【方法】首先以胎鼠和仔猪为试验材料,确定小肠上皮细胞的最佳分离方法。采用XI型胶原酶和I型中性蛋白酶的联酶混合液,将胎鼠小肠组织机械剪碎后用联酶进行消化和直接将联酶灌注到仔猪小肠腔内消化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针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污染难以消除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局部画圈法逐步去除成纤维细胞。最后,用电镜和CK18免疫荧光染色对纯化后的原代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两种小肠上皮细胞分离效率对比表明,后一种消化方式更为有效。进而取出生12 h内未吃初乳的大白仔猪,剖腹剪取其小肠段,使用联酶混合液灌注消化分离得到形态完整、容易贴壁生长的小肠绒毛细胞团。电镜和CK18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显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纯度达90%以上。经纯化处理,最后获得了FUT1基因型为GG和GA的两种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仔猪原代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培养周期显示,7代前细胞生长状况良好,形态为典型的上皮细胞样,单层细胞呈铺路石排列,培养至第9代,细胞出现生长停滞、胞体空泡化等现象。【结论】最终获得了FUT1基因型为GG和GA的仔猪原代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建立了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为后续的细胞建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小肠黏膜 上皮细胞 体外分离培养 细胞鉴定
下载PDF
不同浓度α-卡茄碱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
作者 何玉华 贾晓满 +1 位作者 徐雪雪 温娅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α-卡茄碱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率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系IPEC-J2为试验材料,向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α-卡茄碱,分别于培养的24、48、72 h采集细胞样品,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率。[结果]浓度... [目的]研究α-卡茄碱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率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系IPEC-J2为试验材料,向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α-卡茄碱,分别于培养的24、48、72 h采集细胞样品,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率。[结果]浓度为0.1、0.2μg/mL的α-卡茄碱处理24 h后,其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0.4、0.8、1.6μg/mL组的增殖率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P<0.01)降低。处理48 h后,0.1μg/mL组增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0.2、0.4、0.8、1.6μg/mL组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P<0.01)降低。处理72 h后,各处理组增殖率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P<0.01)降低。[结论]α-卡茄碱可以降低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率,其浓度越高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率的影响越明显(P<0.01),作用时间越长细胞增殖率降低越明显(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卡茄碱 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增殖率
下载PDF
复方参术对TGEV感染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的影响
3
作者 王雪飞 王炼 +2 位作者 李存法 刘永录 杨英 《现代牧业》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探讨中药复方参术对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猪小肠粘膜上皮细胞(SIEC)中凋亡因子Bcl-2/Bax表达水平的影响。体外增殖TGEV,用TGEV感染SIEC为模型进行体外试验,试验分为复方参术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苦参碱组,分别于加药后2h... 探讨中药复方参术对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猪小肠粘膜上皮细胞(SIEC)中凋亡因子Bcl-2/Bax表达水平的影响。体外增殖TGEV,用TGEV感染SIEC为模型进行体外试验,试验分为复方参术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苦参碱组,分别于加药后2h、4h、8h、12h、24h、48h、72h,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cl-2与Bax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SIEC发生了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与模型组比,复方参术组与苦参碱组细胞病变得到改善,复方参术组效果更加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cl-2 mRNA表达量极显著减少(P<0.01),复方参术组表达量增加极显著(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ax 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复方参术组表达量减少(P<0.01)。这与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到的结果一致。复方参术很可能通过上调SIEC 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TGEV引起的SIEC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参术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Bcl-2 Bax
下载PDF
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静 张彦明 +6 位作者 仝钢 刘芳宁 周宏超 何雷 杨小云 徐彦召 洪海霞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2-98,共7页
为更快捷地进行猪肠道病毒性、细菌性疾病及细胞永生化的研究提供便利,本研究使用多种酶消化法及其他培养法尝试分离培养肠上皮细胞。结果,利用组织块培养法能成功建立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株,获得的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22 h内... 为更快捷地进行猪肠道病毒性、细菌性疾病及细胞永生化的研究提供便利,本研究使用多种酶消化法及其他培养法尝试分离培养肠上皮细胞。结果,利用组织块培养法能成功建立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株,获得的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22 h内贴壁并发生细胞分裂,6~7 d明显增殖,10~12 d汇合成单层,连续传代培养至12代,细胞基本失去上皮样特征。倒置显微镜下观察,10代前培养细胞为多角状或卵圆形,单层生长不重叠,呈铺路石状排列,11~12代细胞发生变形,间隙增大。细胞角蛋白18鉴定二者均为阳性。电镜下,纹状缘整齐,紧密连接结构清晰可见。结果表明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以获得能够连续传代、活力较好的猪小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 组织块培养 原代培养 鉴定
下载PDF
新生犊牛小肠黏膜结构的早期发育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数量变化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付菊 陈耀星 +1 位作者 王子旭 刘云芳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9-523,共5页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1日龄和20日龄新生犊牛小肠黏膜结构的早期发育及部分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1日龄到20日龄,小肠绒毛变短,尤其十二指肠的绒毛长度约缩短了61.58%(P〈0.05),绒毛长...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1日龄和20日龄新生犊牛小肠黏膜结构的早期发育及部分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1日龄到20日龄,小肠绒毛变短,尤其十二指肠的绒毛长度约缩短了61.58%(P〈0.05),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C比值)减小了59.04%~91.32%(P〈0.05);而黏膜和肌层厚度分别增加了8.66%~41.28%和36.22%~299.10%。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P〈0.05),20日龄比1日龄分别增加了78.80%~163.05%和28.23%~101.46%;但比较同一年龄的小肠不同肠段,从十二指肠至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而杯状细胞的数量则呈增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结构 上皮内淋巴细胞 杯状细胞 小肠 新生犊牛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复合上皮细胞及成肌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岑石强 李万里 +3 位作者 黄富国 杨志明 解慧琪 罗静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40-1043,共4页
目的初步探索利用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作为支架材料,复合食管鳞状上皮细胞与成肌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可行性。方法4周龄无胸腺小鼠20只,体重20.0±2.5g,雌雄不限。体外分离、培养人胚胎食管鳞... 目的初步探索利用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作为支架材料,复合食管鳞状上皮细胞与成肌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可行性。方法4周龄无胸腺小鼠20只,体重20.0±2.5g,雌雄不限。体外分离、培养人胚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成肌细胞,并行5-BrdU标记;制备SIS材料并切割成1cm×lcm大小,在SIS材料同一表面接种两种细胞,待细胞在材料表面贴附后将其植入裸鼠体内深筋膜下,于术后第3天及l、2、3周取材行组织学和抗角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以了解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成肌细胞在SIS材料上的增殖、分化情况和复合物在裸鼠体内的血管化情况。结果人胚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成肌细胞能够渗透、生长于SIS材料中,并形成数层结构。植入体内第3天可见细胞增殖为多层覆盖于材料表面,并分泌大量细胞间基质。第2周时已经形成7~8层细胞,并伴有血管长入。3周时细胞增殖为十几层,大量血管长入。通过5-BrdU标记抗体染色观察,示SIS支架材料上生长的细胞多为所植入细胞。抗角蛋白,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移植细胞能够在体内分化。结论成肌细胞与鳞状上皮细胞在SIS材料上的复合培养物,在体内能继续增殖分化形成多层细胞结构,并能快速血管化,可用于组织工程化食管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食管 小肠黏膜下基质 食管鳞状上皮细胞 成肌细胞
下载PDF
七味白术散对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乳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姜晓 伍参荣 +6 位作者 田雪飞 贺双藤 李杰 李珊 蔡锐 陈伶俐 高立凡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七味白术散对人类轮状病毒(HRV)感染乳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5日龄NIH乳鼠经口感染HRV建立乳鼠腹泻模型,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七味白术散组、病毒唑组,各组乳鼠分别经口滴入相对应的治疗药物,3次/d(正常... 目的探讨七味白术散对人类轮状病毒(HRV)感染乳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5日龄NIH乳鼠经口感染HRV建立乳鼠腹泻模型,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七味白术散组、病毒唑组,各组乳鼠分别经口滴入相对应的治疗药物,3次/d(正常化与模型组给生理盐水)。分别于治疗后5d处死乳鼠,取乳鼠小肠粪便检测HRV,HE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病理变化。结果七味白术散治疗5d乳鼠肠粪便中HRV清除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七味白术散组乳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病变明显减轻,与模型组、病毒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能清除感染乳鼠肠道中的HRV,明显改善HRV感染乳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味白术散 人类轮状病毒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乳鼠
下载PDF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谭波 魏人前 +6 位作者 杨志明 李秀群 韩平 智伟 解慧琪 任燕 谭中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快速培养犬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MECs)及其与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体外复合培养的方法,为组织工程化黏膜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混合酶消化法,于6%胎牛血清的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DKSFM)中培养OMECs,观察OMECs的形态特征... 目的探讨体外快速培养犬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MECs)及其与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体外复合培养的方法,为组织工程化黏膜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混合酶消化法,于6%胎牛血清的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DKSFM)中培养OMECs,观察OMECs的形态特征、绘制生长曲线并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将第2代犬OMECs接种在SIS上,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扫描电镜等观察OMECs在SIS上的生长状况。结果OMECs在DKSFM中生长良好,CK19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OMECs接种在SIS上呈单层生长,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复合培养8d呈多层生长。结论采用混合酶消化法,用含6%胎牛血清的DKSFM培养犬OMECs,方法简便,适合推广应用。SIS与OMECs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化黏膜的理想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小肠黏膜 复合培养
下载PDF
GH和附加Gln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对短肠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裂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建新 顾岩 +3 位作者 赵淑民 罗宝国 吴肇汉 左焕琛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附加谷氨酰胺肠外营养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裂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用 40只手术成功的SD短肠大鼠 ,按 2× 2析因实验设计随机分为 4组 ,分别给予常规全肠外营养 (STD组 ,n=1 0 )、附加谷氨酰胺 (Gl...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附加谷氨酰胺肠外营养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裂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用 40只手术成功的SD短肠大鼠 ,按 2× 2析因实验设计随机分为 4组 ,分别给予常规全肠外营养 (STD组 ,n=1 0 )、附加谷氨酰胺 (Gln组 ,n =1 0 )、附加生长激素 (GH组 ,n =1 0 )及附加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全肠外营养 (GG组 ,n =1 0 ) ,持续 6d。取 8只正常大鼠模拟手术后第 1天处死 ,作为基础对照组 (Control组 ,n =8)。应用图像分析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比观察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DNA倍体分布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结果 单独应用生长激素或附加谷氨酰胺肠外营养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DNA含量、S期细胞数及PCNA的表达 ,但两者联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单独使用的效果 (P <0 .0 1 )。结论 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附加谷氨酰胺肠外营养能够明显促进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分裂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 谷氨酰胺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细胞分裂增殖 肠外营养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猪源乳酸杆菌对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黏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凌晨 蒋光邻 +4 位作者 钱莹 宋康 马燕 王鹏雁 蒋建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23,共6页
为了通过仔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体外培养模型,观察猪源乳酸杆菌对细胞的黏附作用,以及对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黏附细胞的竞争、排斥和置换作用。采用乳酸杆菌在体外与ZYM-SIEC-02共同孵育镜下观察其黏附效果;乳酸杆菌与致... 为了通过仔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体外培养模型,观察猪源乳酸杆菌对细胞的黏附作用,以及对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黏附细胞的竞争、排斥和置换作用。采用乳酸杆菌在体外与ZYM-SIEC-02共同孵育镜下观察其黏附效果;乳酸杆菌与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共同黏附ZYM-SIEC-02观察其黏附竞争性;用乳酸杆菌预处理ZYM-SIEC-02后再加入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孵育观察其黏附排斥性;用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预处理ZYM-SIEC-02后再加入乳酸杆菌孵育观察其黏附置换性。结果表明:乳酸杆菌可以黏附ZYM-SIEC-02,具有剂量效应。乳酸杆菌与致病性沙门菌或大肠埃希菌同时加入细胞一起培养时,能竞争性的黏附细胞且黏附抑制率也具有剂量效应。乳酸杆菌预处理细胞后再加入致病菌,高含量乳酸杆菌(1010 mL-1)能使致病菌的黏附率下降。但是,用致病菌预处理细胞后再加入乳酸杆菌,只有高含量的乳酸杆菌可以置换致病菌,而低含量乳酸杆菌却能增加致病菌对细胞的黏附。研究结果为乳酸菌作为微生态制剂用于临床上防治仔猪沙门菌病、大肠埃希菌病,减少食物源性污染和提高食品安全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致病性沙门菌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仔猪小肠上皮细胞 黏附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对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仝钢 张彦明 +1 位作者 唐青海 王津津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观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接种于体外培养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24、48和72 h后,检测细胞的ATP酶(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 观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接种于体外培养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24、48和72 h后,检测细胞的ATP酶(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与空白组相比较,试验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Na+-K+-ATP酶活性降低(P<0.05),Ca2+-Mg2+-ATP酶活性降低(P>0.05),细胞增殖能力降低,S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凋亡明显。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以降低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Na+-K+-ATP酶活性、Ca2+-Mg2+-ATP酶活性,减弱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引起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EV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NA+-K+-ATP酶 Ca2+-Mg2+-ATP酶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大蒜溶液对小鼠小肠黏膜结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玉仙 王文利 +3 位作者 陈耀星 王子旭 李然 平淑雨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3-37,共5页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大蒜素溶液对小鼠小肠黏膜结构及部分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分布与数量的影响。试验选用8周龄BALB/C雄鼠50只,分为5组,每组10只,每组分别饲喂5种不同浓度的大蒜素溶液,每天80m l,实验期为10天。结果显示...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大蒜素溶液对小鼠小肠黏膜结构及部分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分布与数量的影响。试验选用8周龄BALB/C雄鼠50只,分为5组,每组10只,每组分别饲喂5种不同浓度的大蒜素溶液,每天80m l,实验期为10天。结果显示,1%大蒜素溶液对小鼠小肠肠绒毛长度、V/C比值、黏膜厚度,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影响最大,对改善和增强小鼠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肠道的防御能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小肠黏膜结构 上皮内淋巴细胞 杯状细胞 小鼠
下载PDF
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其感染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沈学怀 翟银建 +7 位作者 尹磊 潘孝成 张丹俊 赵瑞宏 戴银 胡晓苗 周学利 侯宏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51-4058,共8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相关研究提供材料。研究以未吃初乳的新生仔猪作为肠道供体,采用肠腔面刮取肠黏膜和机械分离分散的方式进行原...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相关研究提供材料。研究以未吃初乳的新生仔猪作为肠道供体,采用肠腔面刮取肠黏膜和机械分离分散的方式进行原代细胞的体外分离。采用0.1%胰蛋白酶差速消化法进行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纯化;比较新生弱仔猪和正常仔猪作为供体对原代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MTT法比较不同代次原代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PEDV毒株CV777在原代小肠上皮细胞感染和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能获得增殖活性良好的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S”型细胞增殖曲线。通过胰酶差速消化可得到纯度高、形态单一的小肠上皮细胞,同时细胞连续传代5次仍保持良好的增殖活性。弱仔猪和正常仔猪分离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比较显示,两者并没有明显区别,这为降低原代细胞培养的成本提供新的思路。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PEDV可感染本方法分离培养的仔猪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进行复制增殖。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成本较低的仔猪原代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该方法培养的原代细胞可作为PEDV分离培养和相关研究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小肠上皮细胞 体外培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增殖活性 细胞传代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静 张彦明 周宏超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6-49,共4页
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了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酶消化法于37℃分为4个处理组进行。处理1以2.5 g/L的胰蛋白酶消化30 min;处理2以2.0 g/L胶原酶Ⅰ消化70 min;处理3以50 mg/L嗜热菌蛋白酶消化50 min;处理4以5... 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了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酶消化法于37℃分为4个处理组进行。处理1以2.5 g/L的胰蛋白酶消化30 min;处理2以2.0 g/L胶原酶Ⅰ消化70 min;处理3以50 mg/L嗜热菌蛋白酶消化50 min;处理4以50 mg/L嗜热菌蛋白酶+2.0 g/L胶原酶Ⅰ消化70 min。采用柠檬酸胰酶法分离纯化细胞。结果表明,组织块法原代培养获得的细胞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培养 纯化
下载PDF
菠萝蛋白酶体外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K88^+ ETEC的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志坚 董瑞兰 +1 位作者 罗刚 江和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5-498,共4页
采用体外细胞黏附模型,研究菠萝蛋白酶对K88+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黏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菠萝蛋白酶能显著降低K88+ETEC的黏附率,且与庆大霉素的抑菌效果相当(P>0.05).由此可以推测,菠萝蛋白酶能体外抑制K8... 采用体外细胞黏附模型,研究菠萝蛋白酶对K88+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黏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菠萝蛋白酶能显著降低K88+ETEC的黏附率,且与庆大霉素的抑菌效果相当(P>0.05).由此可以推测,菠萝蛋白酶能体外抑制K88+ETEC菌毛黏附上皮细胞,阻止K88+ETEC对肠道的侵袭,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蛋白酶 黏附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乳酸菌黏附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建军 宋毅 +2 位作者 但江 杨芳 王鹏雁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36,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乳酸菌黏附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乳酸杆菌在不同条件下(如pH值、温度、离子浓度)黏附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能力。结果表明:p H值为6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乳酸杆菌数为(... 为了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乳酸菌黏附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乳酸杆菌在不同条件下(如pH值、温度、离子浓度)黏附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能力。结果表明:p H值为6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乳酸杆菌数为(15.60±0.58)个,较其他pH值时多;与其他温度(30℃和42℃)相比,37℃时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乳酸杆菌数最多,为(22.44±1.05)个/细胞;与其他浓度相比较,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乳酸杆菌数最多的是,2 mmol/L Ca^2+时为(11.36±2.36)个/细胞,2 mmol/L Mg^2+时为(18.75±1.37)个/细胞,0.005 mmol/L Fe^2+时为(22.48±2.78)个/细胞,0.000 5 mmol/L Cu^2+时为(20.24±2.35)个/细胞,0.0025 mmol/L Zn2+时为(17.48±1.59)个/细胞;不同浓度的S2-对乳酸杆菌黏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性影响不显著;0.005 mmol/L I-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细菌数为(19.68±1.25)个/细胞,其他浓度I-对乳酸杆菌的细胞黏附性影响不显著。说明乳酸杆菌与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的最佳酸碱度、温度分别为pH值为6-7、37-42℃;Ca^2+、Mg^2+、Fe^2+、Cu^2+、Zn^2+、I^-等6种离子的最适浓度分别为2,2,0.005,0.000 5,0.002 5,0.005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条件 乳酸杆菌 黏附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影响
下载PDF
猪源乳酸杆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凌晨 宋康 +2 位作者 王鹏雁 蒋建军 剡根强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36-40,共5页
为了分析猪源乳酸杆菌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的黏附作用以及p H值为4、5、6、7、8、9不同酸性介质下的生长情况,比较竞争、排斥和置换3种不同作用方式下猪源乳酸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 为了分析猪源乳酸杆菌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的黏附作用以及p H值为4、5、6、7、8、9不同酸性介质下的生长情况,比较竞争、排斥和置换3种不同作用方式下猪源乳酸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乳酸杆菌黏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具有浓度效应,在适宜的范围内,随着乳酸杆菌浓度增加,黏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作用增强;108CFU/m L菌液黏附能力为(20.02±0.63)CFU/个,其效果较好。不同p H缓冲介质条件下乳酸杆菌黏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能力不同,但酸性环境有利于乳酸杆菌黏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p H值为4和5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黏附乳酸杆菌数量较多,分别为(55.3±0.96)和(59.9±1.26)CFU/个。乳酸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排斥作用方式的抑制能力最强(108CFU/m L乳酸杆菌),置换作用方式的抑制能力最弱(106CFU/m L乳酸杆菌)。本研究可为乳酸杆菌作为微生态制剂在兽医临床中的使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仔猪小肠上皮细胞 黏附
下载PDF
6月龄苏尼特羊小肠黏膜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分布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娃 额尔敦木图 +4 位作者 赛汉 齐旺梅 石巴特尔 呼木吉乐 安丁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年第2期7-9,共3页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6月龄苏尼特羊小肠黏膜结构、肌层厚度及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分布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肠绒毛长度以十二指肠最长,为(353.25±60.48)μm,其次为空肠(317.27±72.02)μm和回肠(275....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6月龄苏尼特羊小肠黏膜结构、肌层厚度及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分布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肠绒毛长度以十二指肠最长,为(353.25±60.48)μm,其次为空肠(317.27±72.02)μm和回肠(275.36±47.62)μm,且空肠和回肠之间差异显著(P<0.05);黏膜厚度以十二指肠最厚,为(669.15±139.04)μm,空肠和回肠分别为(586.72±134.50)和(551.85±91.32)μm,十二指肠与后两者间差异极显著(P<0.01);肌层厚度以回肠最厚,为(280.45±58.33)μm,与空肠(167.16±42.63)μm和十二指肠(148.78±38.36)μm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隐窝深度以十二指肠最深,为(309.36±74.21)μm,其次为空肠(286.23±57.23)μm,回肠最浅,为(237.83±48.86)μm,相互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C比值分别为(1.80±0.45)和(2.00±0.48),空肠和回肠(1.39±0.34)相比,差异显著(P<0.05);小肠各段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在小肠各段,肠绒毛长度、黏膜厚度和隐窝深度由前向后逐渐变小而肌层厚度逐渐变大;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尼特羊 小肠 黏膜结构 上皮内淋巴细胞 杯状细胞
下载PDF
新生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瑞丽 张彦明 +1 位作者 崔红杰 郭抗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45-1453,共9页
为了建立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ral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OMEC)的体外培养方法,取新生仔猪的口腔颊膜组织,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蛋白酶消化法、DispaseⅡ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培养法、DispaseⅡ处理联合组织块培养法,对... 为了建立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ral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OMEC)的体外培养方法,取新生仔猪的口腔颊膜组织,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蛋白酶消化法、DispaseⅡ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培养法、DispaseⅡ处理联合组织块培养法,对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形态学特征及生长情况,对传代培养的OMEC,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广谱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用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结果表明,在采用相同培养基条件下,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蛋白酶消化法不能成功培养仔猪OMEC,用DispaseⅡ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法培养的细胞不易贴壁,培养困难,采用DispaseⅡ处理联合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的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纯度高,可连续传到10~11代,经鉴定具有OMEC特征。本试验成功建立了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OMEC的永生化及猪口蹄疫致病机理和疫苗提供理想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体外培养 DispaseⅡ联合组织块培养法 新生仔猪
下载PDF
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定位与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邓宸玺 王自蕊 +4 位作者 游金明 瞿明仁 叶亚玲 辛向荣 潘珂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4-700,共7页
本试验以分离自仔猪空肠上皮的IPEC-1细胞为模型,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Ala-Gln)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定位与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同代IPEC-1细胞接种至6块6孔细胞培养板上,分别用含0(对照组)、0.25、0.50、1.00... 本试验以分离自仔猪空肠上皮的IPEC-1细胞为模型,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Ala-Gln)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定位与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同代IPEC-1细胞接种至6块6孔细胞培养板上,分别用含0(对照组)、0.25、0.50、1.00、2.00、4.00 mmol/L Ala-Gln的DM EM高糖培养基进行培养,待细胞生长融合达70%以上时,对occludin进行免疫荧光定位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1)对照组细胞可见其胞质内存在团状的阳性荧光染色,而细胞间连接处阳性荧光染色不明显;随着Ala-Gln浓度的升高,细胞间连接处荧光信号逐渐增强,细胞轮廓更加清晰,而胞质内荧光信号逐渐减弱。2)各添加组IPEC-1细胞间occludin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Ala-Gln浓度的升高,occludin的相对表达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添加量为2.00 mmol/L时达到峰值,且极显著高于其他添加量(P<0.01)。由此可知,Ala-Gln可以上调仔猪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促进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的形成,进而增强仔猪小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小肠上皮细胞 紧密连接 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