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镜像与隐喻: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他者形象”论析
1
作者 李源 姜南 梁勤超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3,共7页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探析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他者形象”议题。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不可回避武术的“他者形象”问题,中国武术“他者形象”是国际社会“他者”关于中国武术的认知和表征系统,包含着国际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群体关于中...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探析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他者形象”议题。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不可回避武术的“他者形象”问题,中国武术“他者形象”是国际社会“他者”关于中国武术的认知和表征系统,包含着国际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群体关于中国武术的整体认知与集体想象。中国武术“他者形象”是“他者主体”关于中国武术的社会集体想象,是他者文化表意实践中自我隐喻的象征;历史语境、意识形态是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他者形象”建构的重要条件;新时代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他者形象”的塑造,还需进一步考量西方现代性对武术“他者形象”塑造的影响,在与他者意象关联中塑造有利于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他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武术国际传播 武术形象 他者形象 镜像 隐喻
下载PDF
想象的形成:他者形象通过社交媒体界域的建构
2
作者 张惠玲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13期85-89,共5页
从内部他者的视角观察,社交媒体的媒介逻辑使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呈现出“脱域”到“界域”再造的特征。以认知传播学中传播的认知、互动和意义共享为基本框架,分析自我对“普遍性他人”的感知因素,并发现时间性对注意他者产生的影响以及... 从内部他者的视角观察,社交媒体的媒介逻辑使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呈现出“脱域”到“界域”再造的特征。以认知传播学中传播的认知、互动和意义共享为基本框架,分析自我对“普遍性他人”的感知因素,并发现时间性对注意他者产生的影响以及扮演物质载体的第三持存对他者记忆的作用。在自我与他者的虚拟互动中,存在社会性他者、自我指涉评价和社会奖励处理三个想象链接节点。“超语言”的意义共享在理想和现实两种状态下有不同的表现。他者形象在新界域中表现出深度耦合、去表征化和构成性三种建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形象 认知传播 界域 虚拟互动仪式链 去表征化
下载PDF
双重他者形象的背后——论赛珍珠的《西风·东风》
3
作者 赵炎秋 周子玉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14-117,共4页
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塑造出了两个“他者”形象。首先,她以叙述者的视角为西方受众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次,她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而这两个他者形象的... 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塑造出了两个“他者”形象。首先,她以叙述者的视角为西方受众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次,她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而这两个他者形象的参照系则是赛珍珠心目中虚幻而完美的美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意识形态他者形象 乌托邦他者形象
下载PDF
后现代文学非人类他者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纳尼亚传奇》与《哈利·波特》对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胡铁生 韩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4-228,共5页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纳尼亚传奇》和《哈利.波特》以其非人类他者形象塑造的手法,在同为反文学传统的艺术创作中,在相同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文艺美学追求和理想倾向的差异性。在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等人文诉求方面,二战后出版...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纳尼亚传奇》和《哈利.波特》以其非人类他者形象塑造的手法,在同为反文学传统的艺术创作中,在相同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文艺美学追求和理想倾向的差异性。在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等人文诉求方面,二战后出版的《纳尼亚传奇》借助能言动物的主体形象,更加深刻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观,在动物与人类形象的巧妙转换之间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审美观念;相比之下,出版较晚的《哈利.波特》,其非人类他者形象的塑造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生态意识的局限性以及对他者生命形式存在价值的贬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尼亚传奇》 《哈利·波特》 非人类他者形象 文学后现代性
下载PDF
论《龙子》中的乌托邦中国他者形象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子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68-73,共6页
《龙子》是赛珍珠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珍珠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善良、对他人充满人性关怀的乌托邦中国他者形象,这个他者形象和她早期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大相径庭。这种转变的原因有赛珍珠对美国现状的失望,也有她对中国的怀念... 《龙子》是赛珍珠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珍珠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善良、对他人充满人性关怀的乌托邦中国他者形象,这个他者形象和她早期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大相径庭。这种转变的原因有赛珍珠对美国现状的失望,也有她对中国的怀念,还包括了一些复杂的政治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龙子》 乌托邦 中国 他者形象
下载PDF
美国新闻报道中他者形象建构的隐喻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胡爱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89-92,共4页
国际新闻报道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新闻记者通过有选择地组织报道内容和运用语言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受众建构他者形象,占据道德审判的话语权。本文以《时代周刊》2013年1月至6月涉华报道为例,从隐喻视角探讨美国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语... 国际新闻报道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新闻记者通过有选择地组织报道内容和运用语言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受众建构他者形象,占据道德审判的话语权。本文以《时代周刊》2013年1月至6月涉华报道为例,从隐喻视角探讨美国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语言运用技巧,认为媒体通过运用隐喻修辞运用"映射"模式建构了中国政府和官员及草根的形象,体现了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新闻媒体 他者形象建构 隐喻
下载PDF
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黑人与本土文化的疏离——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他者形象分析
7
作者 徐文培 孙媛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4期139-141,共3页
在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亲波琳在白人霸权文化的熏染下,与本土文化疏离,从而沦为文化上的他者,并且把这一身份延续到女儿佩科拉的身上。在文化殖民主义的影响下,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必然导致... 在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亲波琳在白人霸权文化的熏染下,与本土文化疏离,从而沦为文化上的他者,并且把这一身份延续到女儿佩科拉的身上。在文化殖民主义的影响下,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必然导致黑人自我的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美国文学研究 文化殖民主义 黑人本土文化 他者形象
下载PDF
他者形象的输出与引导——以纪实影像中的三峡工程为例
8
作者 郑微波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6-118,共3页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由于它的特殊性,国内外对它的关注远远超出了一个水利工程应有的范围,甚至与中国的国际形象联系在了一起。对外输出的三峡工程的"他者形象",明显地带有国家性、政治倾向性、功利性和意识形态色...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由于它的特殊性,国内外对它的关注远远超出了一个水利工程应有的范围,甚至与中国的国际形象联系在了一起。对外输出的三峡工程的"他者形象",明显地带有国家性、政治倾向性、功利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本文以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他者形象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形象 请进来 走出去 引导 说服
下载PDF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他者形象与民族认同
9
作者 樊义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8-44,共7页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往往通过对他者形象的塑造来建构民族认同,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对话模式、对比模式、冲突模式和镜像模式。它们分别体现出不同的建构机制和策略,但在对其作总体观照时又能发现一些颇有意味的现象。
关键词 他者形象 者形象 民族认同 建构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
下载PDF
《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的他者形象
10
作者 朱道卫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8,共4页
一如村上春树的其他小说,《斯普特尼克恋人》充满他者形象,充分体现了他者的文化综合性、缺席性、作家的主观性和媒介作用,本质上是自我形象的映照,体现的是形象背后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他者还成为作家借以叙事的重要手法,提升了叙事效率... 一如村上春树的其他小说,《斯普特尼克恋人》充满他者形象,充分体现了他者的文化综合性、缺席性、作家的主观性和媒介作用,本质上是自我形象的映照,体现的是形象背后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他者还成为作家借以叙事的重要手法,提升了叙事效率,但小说也因此带上了他者过剩之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形象 欧美音乐 欧美文学 消费品
下载PDF
虚幻的言说——试论《小仆人》中的“他者形象”
11
作者 郭伟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2-64,共3页
作为一部较典型的反殖民主义的小说文本,叶君健的短篇小说《小仆人》围绕殖民时代的身份异化现象,通过对阿布杜拉的真实描写,揭示了白人殖民者对以小仆人为代表的"他者形象"建构的虚幻性。殖民者的虚幻的言说在富有讽刺意味... 作为一部较典型的反殖民主义的小说文本,叶君健的短篇小说《小仆人》围绕殖民时代的身份异化现象,通过对阿布杜拉的真实描写,揭示了白人殖民者对以小仆人为代表的"他者形象"建构的虚幻性。殖民者的虚幻的言说在富有讽刺意味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其荒谬性,从而凸现出丑恶的自我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君健 小仆人 身份异化 他者形象
下载PDF
他者形象与游客感知——江苏回族乡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海燕 苍铭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37-44,共8页
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游客对案例地他者形象感知的构成、相互关系及感知影响因素,发现:第一,游客的认知形象显著影响他者形象感知,认知形象的影响要大于诱发形象和情感形象;第二,景观多样性是他者形象感知的重要支撑因素;... 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游客对案例地他者形象感知的构成、相互关系及感知影响因素,发现:第一,游客的认知形象显著影响他者形象感知,认知形象的影响要大于诱发形象和情感形象;第二,景观多样性是他者形象感知的重要支撑因素;第三,差异性的伊斯兰文化是目的地他者形象感知的重要吸引力因素。通过探析目的地他者形象感知要素,找到推动游客市场的着力点和施力方向,为处在旅游初创期的案例地修正旅游规划方案以及找准市场推介的重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形象感知 扎根理论 菱塘回族乡
下载PDF
浅析殖民地时期韩国小说中的他者形象——以同伴者作家的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思齐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78,共5页
韩国从1910年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直至1945年光复,知识分子不断纠葛于传统与开化、殖民统治与民族主义、个人和社会共同体等矛盾中。在历史和时代的制约下,他们逐渐与社会产生了疏离和隔阂,成为了失去身份或者身份不明的"他者"... 韩国从1910年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直至1945年光复,知识分子不断纠葛于传统与开化、殖民统治与民族主义、个人和社会共同体等矛盾中。在历史和时代的制约下,他们逐渐与社会产生了疏离和隔阂,成为了失去身份或者身份不明的"他者"。本文以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为时代背景,分析李孝石、俞镇午、蔡万植、李无影等韩国同伴者作家的小说,通过解构文本中的他者形象,揭示同伴者作家在殖民与被殖民、帝国主义扩张与社会主义意识觉醒下的困惑与迷惘,探究作家对"他者"立场和看法,探究"他者"和"自我"、"主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地 近代韩国 他者形象 同伴者作家 后殖民批评理论
下载PDF
茨威格笔下的东方他者形象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雅萍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7期56-58,共3页
茨威格笔下的东方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时代而异,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变化,东方他者形象分别以理想化形象或负面形象出现,从整个东方他者形象体系来看,他者形象表现出概念化、极端化特点。其中晦暗的近现... 茨威格笔下的东方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时代而异,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变化,东方他者形象分别以理想化形象或负面形象出现,从整个东方他者形象体系来看,他者形象表现出概念化、极端化特点。其中晦暗的近现代东方他者服务于确证和陪衬着文明先进的欧洲(西方),受作家的身为欧洲人的优越感和欧洲中心主义思潮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茨威格 东方他者形象 人道主义精神 欧洲中心主义 奥地利 比较文学形象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康拉德他者形象建构的艺术特征——以《黑暗的心》的非洲形象建构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焕颖 《柳州师专学报》 2013年第4期55-60,共6页
近年来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引入,国内学者对康拉德与殖民主义的批评呈现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有的批评家认为康拉德是彻头彻尾的殖民主义者,有的则坚持康拉德是对帝国主义持反对态度的人道主义者。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以康拉德的小说... 近年来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引入,国内学者对康拉德与殖民主义的批评呈现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有的批评家认为康拉德是彻头彻尾的殖民主义者,有的则坚持康拉德是对帝国主义持反对态度的人道主义者。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以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中对非洲形象的建构为例,通过分析和论述康拉德小说他者形象建构的艺术特征,从而探讨这些争议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康拉德小说的他者形象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黑暗的心》 他者形象 艺术特征
下载PDF
广告符号中他者形象与我形象共同作用下的国家形象互建
16
作者 黄小芬 高卫华 《现代广告》 2009年第B04期117-119,共3页
广告是一种符号化传播方式,通过借用旧符号进行相似性处理,或者添加特征标记、进行重新组合等手段产生某种象征意义,以达到广告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人在重视自我形象传播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他人如何看待中国... 广告是一种符号化传播方式,通过借用旧符号进行相似性处理,或者添加特征标记、进行重新组合等手段产生某种象征意义,以达到广告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人在重视自我形象传播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他人如何看待中国形象。因此,当中国元素一再被当作反面符号运用在跨国公司的广告中时,激起国人强烈的公愤。而国内的一些广告符号,也出现了不恰当象征意义的表现。本文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对广告文本中文化符号的解读,探讨广告符号中的“他者认知”与“自我认知”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他者形象 形象 国家形象 互建
下载PDF
寻求共性之美——有关《金山》的他者形象
17
作者 王小妹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年第3期105-108,共4页
20世纪90年代移民文学作家张翎由于其视野开阔、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而成为这一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移民作家。她在2009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金山》讲述了加拿大劳工的命运以及国际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她在小说中书写文化之间的冲突与隔阂... 20世纪90年代移民文学作家张翎由于其视野开阔、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而成为这一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移民作家。她在2009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金山》讲述了加拿大劳工的命运以及国际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她在小说中书写文化之间的冲突与隔阂,向母体文化寻求精神慰藉,与此同时她并没有把中西两种文化看作对立的两极,而是期望文化间能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分析小说中的他者形象来展示张翎的这种与前人不同的、符合发展趋势的文化态度与终极文化诉求,即理性看待中西文化差异,两种文化要互动交流,平等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他者形象 母体文化 异质文化
下载PDF
跨文化背景下他者形象建构——以BBC与CCTV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例
18
作者 邢嘉文 《新闻传播》 2022年第21期115-116,共2页
2020年4月,英国广播公司(BBC)与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正式播出。知名制作人兼历史学者迈克尔?伍德担任主持人,以解说、访谈、再现多种拍摄形式,向西方观众介绍了中国诗人杜甫的一生和他的诗... 2020年4月,英国广播公司(BBC)与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正式播出。知名制作人兼历史学者迈克尔?伍德担任主持人,以解说、访谈、再现多种拍摄形式,向西方观众介绍了中国诗人杜甫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成就。本文试结合他者文化认知系统分析该纪录片如何构建杜甫形象,并从中获得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跨文化 他者形象 杜甫
下载PDF
从《扶桑》到《小姨多鹤》看严歌苓小说中的他者形象
19
作者 张慧 杨敏(指导) 《西安翻译学院论坛》 2020年第1期75-80,共6页
作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人物,严歌苓始终站在双重视角下,去关注不同的族群文化间的冲突和交流。在她的小说中均塑造了一些独具一格的他者形象,而其中一些他者形象往往不被大家所熟知,甚至被忽视。本文就以《扶桑》和《小姨多鹤》这两部作... 作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人物,严歌苓始终站在双重视角下,去关注不同的族群文化间的冲突和交流。在她的小说中均塑造了一些独具一格的他者形象,而其中一些他者形象往往不被大家所熟知,甚至被忽视。本文就以《扶桑》和《小姨多鹤》这两部作品为例,通过分析这些个性鲜明的他者形象,还有比较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力求揭示这些他者形象在特殊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扶桑》 《小姨多鹤》 他者形象
下载PDF
《傅满洲的面具》中的他者形象分析
20
作者 刘方敏 《海外英语》 2020年第1期161-162,共2页
1932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的同名小说《傅满洲的面具》.影片中的傅满洲聪明、狡诈、凶残、狠毒,是美国人眼中十足的恶棍.该论文以电影《傅满洲的面具》为文本,通过分析影片中傅满洲的行... 1932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的同名小说《傅满洲的面具》.影片中的傅满洲聪明、狡诈、凶残、狠毒,是美国人眼中十足的恶棍.该论文以电影《傅满洲的面具》为文本,通过分析影片中傅满洲的行为,以及他与白人之间的对话,探究这些行为与对话塑造出来的华人他者形象,并最终揭示电影中西方白人塑造的华人他者形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 《傅满洲的面具》 他者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