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者视域下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中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旭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09-110,共2页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形象正日益受到来自于西方社会的关注。西方媒体常常在影像作品中将中国形象塑造为具有特定表征意义的传播符号。本文尝试以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为例,观察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如何在影像传播的过...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形象正日益受到来自于西方社会的关注。西方媒体常常在影像作品中将中国形象塑造为具有特定表征意义的传播符号。本文尝试以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为例,观察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如何在影像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展现和诠释,探析其差异化表征产生的原因,并在此过程中寻找对我国影像传播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视域 《中国人要来了》 中国形象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中的文学传统——以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51-156,共6页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以一人之力编译了诺顿文选系列之《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1911年》。他试图通过互文编排实现文本家族的构建,展示中国文学传统在其漫长历史中体现出的承继性与多样性,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有益的...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以一人之力编译了诺顿文选系列之《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1911年》。他试图通过互文编排实现文本家族的构建,展示中国文学传统在其漫长历史中体现出的承继性与多样性,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作为一名在西方学术体制中受训的汉学家,宇文所安在选集的编译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学传统之真实面貌。中国学者有必要对《中国文学选集》作出回应和反思,研究作为"他者"的汉学家对中国的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为平等互惠的国际文化交流开辟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选集》 文学传统 他者视域 宇文所安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中共领导形象塑造及当代启示——以《西行漫记》为中心
3
作者 李萍 郭冰茹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68-73,共6页
《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名)是抗战时期从他者视域为中共和边区形象正名的有效媒介。他者视域下,客观再现了一个具有个性鲜明、个体真实、情感充溢的中共领导群像。同时,斯诺采取了以点带面、从现象到本质、宣传性与新闻性... 《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名)是抗战时期从他者视域为中共和边区形象正名的有效媒介。他者视域下,客观再现了一个具有个性鲜明、个体真实、情感充溢的中共领导群像。同时,斯诺采取了以点带面、从现象到本质、宣传性与新闻性相平衡的叙述策略,为中共领导人形象的正面塑造和优势性宣传提供了有力的他者辅证。这既有利于打破战时环境下边区的新闻封锁、提高中共整体声望与评价、帮助中共争取国际援助,而且对理解当下社会现象、讲好中国故事也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行漫记》 中国共产党 领导形象塑造 他者视域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超级中国》呈现的中国形象及启示
4
作者 张迪 《新闻世界》 2015年第10期160-161,共2页
中国一直是外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国制作了诸多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此类纪录片带有着强烈的预设前提下的"他者"意味,多数呈现出的是一个"妖魔化"的中国形象,而韩国KBS制作的2015特辑《超级中国》塑造了一个全新... 中国一直是外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国制作了诸多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此类纪录片带有着强烈的预设前提下的"他者"意味,多数呈现出的是一个"妖魔化"的中国形象,而韩国KBS制作的2015特辑《超级中国》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本文以贯有的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为铺垫,通过分析《超级中国》的中国形象探索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的塑造、传播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视域 中国形象 启示
下载PDF
对比较文学“他者视域”的再思考
5
作者 边昭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27-128,共2页
全球化、世界文学话语背景下,在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致力建构“东方诗学的进程中,伴随着与西方中心论同等性质的中国中心的本土主义心理,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内涵,我们是我们的“他者”———“他者视域”的思维模式,并视之为比较文学安... 全球化、世界文学话语背景下,在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致力建构“东方诗学的进程中,伴随着与西方中心论同等性质的中国中心的本土主义心理,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内涵,我们是我们的“他者”———“他者视域”的思维模式,并视之为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本体,使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在东方诗学体系内“中国诗学、“印度诗学、“日本诗学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中心主义 他者 他者视域
下载PDF
漂移的整体:当代文学的话语核心及其倾向——他者视域里的人民生活
6
作者 蓝爱国 《艺术广角》 2001年第4期58-64,共7页
当代文学话语核心的不断变迁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十七年而言,政策变迁所引发的文学变迁是常见的形态,以致理论家都不得不出面来阐述文学髓政治而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人民通过根据他们的利益所制定的各种政策来主宰自己的... 当代文学话语核心的不断变迁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十七年而言,政策变迁所引发的文学变迁是常见的形态,以致理论家都不得不出面来阐述文学髓政治而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人民通过根据他们的利益所制定的各种政策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新的人民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旧时代的根本规律。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话语核心 他者视域 人民生活 人道主义 民族文化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抗战报道中的中国红军形象研究——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7
作者 龚倩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第5期147-148,共2页
抗战时期报道中呈现的异国形象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文本内容进行梳理,试图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红军形象,解释其如何通过文本构建出这种形象和他者视域下研究红军形... 抗战时期报道中呈现的异国形象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文本内容进行梳理,试图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红军形象,解释其如何通过文本构建出这种形象和他者视域下研究红军形象的意义。这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客观的认识红军形象,并进一步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视域 抗战文学 中国红军 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
下载PDF
他我融合视域下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叙事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赵雪倩 《今传媒》 2023年第10期33-36,共4页
本文基于“自我讲述”与“他者视域”融合视角,从纪录片多模态话语出发,揭示了“他我融合”第三视角在主题呈现、话语互动和社会传播三维向度的叙事话语策略,提出了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可以通过文本和影像的巧妙叠加、隐转喻诠释与互文... 本文基于“自我讲述”与“他者视域”融合视角,从纪录片多模态话语出发,揭示了“他我融合”第三视角在主题呈现、话语互动和社会传播三维向度的叙事话语策略,提出了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可以通过文本和影像的巧妙叠加、隐转喻诠释与互文重构等策略,以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效果,旨在为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视域 自我讲述 纪录片 跨文化传播 多模态话语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共情传播研究
9
作者 张敏杰 《广告大观》 2023年第6期0055-0057,共3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媒体技术的创新,我国的纪录片行业也迎来了变革。2017年中外合拍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美国上映,并获得了广泛的讨论与影响。因此本文以美国著名网站Rotten Tomatoes中《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影评样本作为分析对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媒体技术的创新,我国的纪录片行业也迎来了变革。2017年中外合拍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美国上映,并获得了广泛的讨论与影响。因此本文以美国著名网站Rotten Tomatoes中《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影评样本作为分析对象,结合心理学的共情理论,探讨在他者视域下如何通过传播内容让国外受众从情绪共情转化为认知共情,再到行为共情的过程。同时希望通过对《我们诞生在中国》的研究为中外合拍纪录片如何进行共情传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传播 他者视域 《我们诞生在中国》
下载PDF
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乃乔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在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学术界,比较诗学研究是中外文论走向汇通性研究所展开的主流方向,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研究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体,他者视域是比较视域构成的内在品质,他者视域在比较诗学研究中秉有的两种文化立场。异质文化是比... 在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学术界,比较诗学研究是中外文论走向汇通性研究所展开的主流方向,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研究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体,他者视域是比较视域构成的内在品质,他者视域在比较诗学研究中秉有的两种文化立场。异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者以及国际汉学家所使用的一个专用术语,以语言与民族血亲关系的本质差异性而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互为异质文化,即两者互为异类,对方都是自己的非我因素。比较诗学研究者诉求跳出本土学术研究领域的单边文化主义,主张以一种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的开放眼光来从事普适性的、整体性的、国际性的中外诗学研究,从而规避本土文论研究的一元性和惟民族性。比较诗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主张中外诗学研究之间的相互看视,主张中外诗学双方之间互为他者,认同一个民族的诗学相对于另一个民族诗学来说,两者之间就像镜与灯一样,可以相互镜照与相互照亮。交集理论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简明及有效回答视域融合及比较研究如何可能的学理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他者视域 异质文化 非我因素 交集理论
原文传递
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为例
11
作者 多洛肯 张晗 《阿来研究》 2021年第2期1-12,共12页
引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of Chinese Literature)由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Mair)领衔组织海外汉学四十多名专家参与编撰,自2001年和2016年英文、中文版本相继问世以来,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仅2016—2020年间国内学... 引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of Chinese Literature)由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Mair)领衔组织海外汉学四十多名专家参与编撰,自2001年和2016年英文、中文版本相继问世以来,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仅2016—2020年间国内学术界针对其学术观点进行探讨的文章就达十多篇,主要讨论这部著作对中国文学史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整体呈现状态。^(①)这些评论文章从各个视角介绍评析了《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显示出国内学界对以海外视角探讨中国文学史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他者视域 海外汉学 中文版本 海内外学术界 梅维恒 哥伦比亚
原文传递
比较诗学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12
作者 耿卫玲 《普洱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33-136,共4页
在比较诗学视域下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让学生在比较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西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使学生学会以"他"者视域对英美文学进行理性的、辩证的研究,不仅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将弥补比较文学理论知识... 在比较诗学视域下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让学生在比较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西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使学生学会以"他"者视域对英美文学进行理性的、辩证的研究,不仅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将弥补比较文学理论知识的缺失,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判能力。这一教学方式势必会打破传统的英美文学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而对这个问题进行细致的探讨,以期对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能有所启迪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他者视域 英美文学教学
下载PDF
《解放巴黎》的跨国想象与文化误读
13
作者 李简瑷 廖浩霖 《电影评介》 2011年第6期60-62,共3页
1966年在中国爆发的"文革"直接诱发了法国"五月风暴"运动的发生。这一政治浪潮对社会氛围的影响必然会投射到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上。影片《解放巴黎》从文革这一独特角度对自身社会历史文化进行思考,以充满社会危... 1966年在中国爆发的"文革"直接诱发了法国"五月风暴"运动的发生。这一政治浪潮对社会氛围的影响必然会投射到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上。影片《解放巴黎》从文革这一独特角度对自身社会历史文化进行思考,以充满社会危机感的意识来达到反思与批判的目的。但其中充斥着对中国十年浩劫的跨国想象和他者叙述,其文革影像叙事的意义编码过程充满了严重的文化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巴黎》 他者视域 跨国想象 文化误读 编码
下载PDF
关于竹枝词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03-108,共6页
近30年来,对竹枝词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但总体来说,研究视域仍局限于对竹枝词的民俗学、城市文化价值、民族史志材料的分析为主,对竹枝词文学审美性的深层次挖掘和探究并未得到拓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视角来看,竹枝词中涵盖了从唐... 近30年来,对竹枝词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但总体来说,研究视域仍局限于对竹枝词的民俗学、城市文化价值、民族史志材料的分析为主,对竹枝词文学审美性的深层次挖掘和探究并未得到拓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视角来看,竹枝词中涵盖了从唐到民国时期的异国异族形象,包括少数民族形象、都市文化形象、西方形象、近世女性形象、异域形象、学生形象等。文章在梳理这些形象在中国风土诗歌中形象演变的基础上,厘清竹枝词中各类形象生成的根源,分析其跨文化交流的心理诉求及底层书写,探究出一条与竹枝词相对应的审美话语体系,从而建构起中国文学地方书写中他者视域下的审美认同。这在研究视域上深入拓展了比较文学层面上的竹枝词研究,动态地呈现了竹枝词的审美意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比较文学形象学 他者视域 审美话语 对话美学
下载PDF
浅析BBC拍摄中国题材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以The Chinese Are Coming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一超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第16期127-127,共1页
纪录片是电影与电视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其他影片类型相比,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真实性"。然而,在"他者视域"下,BBC等西方主流媒体长期带着主观偏见看待中国,拍摄的影片也充斥着对于中国的偏见与曲解... 纪录片是电影与电视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其他影片类型相比,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真实性"。然而,在"他者视域"下,BBC等西方主流媒体长期带着主观偏见看待中国,拍摄的影片也充斥着对于中国的偏见与曲解。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BBC对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兴趣日渐浓厚。纪录片的产量也在逐年递增,题材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本文通过对The Chinese Are Coming的解说词文本取关键句进行词频统计和对影片拍摄的技法进行分析,解析该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并由此探寻其对建构中国形象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中国形象 他者视域 BBC
下载PDF
比较教育的知识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涛 陈时见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11,32,共7页
不管是单纯的认识"他者教育"的活动,还是以"他者视域"反观"我者教育"的活动,都是认识主体从"他者视域"看待教育的认识活动,比较教育由此形成的知识首先具有"他者视域"的特征。人们... 不管是单纯的认识"他者教育"的活动,还是以"他者视域"反观"我者教育"的活动,都是认识主体从"他者视域"看待教育的认识活动,比较教育由此形成的知识首先具有"他者视域"的特征。人们在认识"他者教育"进而反观"我者教育"的基础上,试图建构全球教育的过程中建构比较教育的知识,这是对"他者教育"的二次建构。比较教育天生具有跨越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性,并进一步解读国际教育关系,因而具有解读全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 他者视域 二次建构 解读全球
原文传递
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危机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锋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6,共6页
中国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尚未走出理论与现实的困境。我们需要克服学科本身范畴纠葛的因素,澄清国际上普遍的由这门学科的属性、功能、意义而导致的问题,以及教育学本身不成熟与不独立导致的问题。进一步而言,则应在理论上针对中国现实形... 中国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尚未走出理论与现实的困境。我们需要克服学科本身范畴纠葛的因素,澄清国际上普遍的由这门学科的属性、功能、意义而导致的问题,以及教育学本身不成熟与不独立导致的问题。进一步而言,则应在理论上针对中国现实形成他者视域,更好地定位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属性,并在对象、方法、主题、风格上有所突破;在实践上需要更有效地拓展和整合各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教育史 他者视域 叙事性与问题性 语言风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