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元1至3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 被引量:57
1
作者 温玉成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9-170,共12页
关键词 仙佛模式 西王母 教造像 教图像 孔望山 画像石墓 东王公 《抱朴子·内篇》 摩崖造像
下载PDF
“仙佛模式”和“西王母+佛教图像模式”说商榷——再论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 被引量:7
2
作者 何志国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6-105,共10页
近年来,有学者根据汉魏部分佛像具有仙佛混淆的特征,先后提出了“仙佛模式”和“西王母+佛教图像模式”诸说,这种以偏概全的观点缺乏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证据。中原地区东汉时期有佛教流行的文献记载,但是没有发现佛像。我国最早的佛像是... 近年来,有学者根据汉魏部分佛像具有仙佛混淆的特征,先后提出了“仙佛模式”和“西王母+佛教图像模式”诸说,这种以偏概全的观点缺乏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证据。中原地区东汉时期有佛教流行的文献记载,但是没有发现佛像。我国最早的佛像是重庆丰都出土的东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墓葬出土的摇钱树佛像。西南地区的早期佛像具有清晰的印度早期佛像特征。汉魏时期的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可能存在两个系统:中原官方佛教传经系统和南方民间佛像传播系统,佛教汉魏艺术并不存在“仙佛模式”和“西王母+佛教图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佛模式 “西王母+教图像模式 中国 南方地区 早期教艺术
原文传递
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总论 被引量:17
3
作者 温玉成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6-25,共10页
本文详细介绍和考证了孔望山摩崖造像 ,确认三大主尊为老子、孔子和东王公 ,并此造像地是仙佛祠祀的场所。
关键词 孔望山摩崖造像 教造像 仙佛模式
下载PDF
早期佛教图像研究的新突破
4
作者 张丽明 《世界宗教文化》 1999年第3期6-6,共1页
自1956年刊布《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以来,对该墓中室八角石柱上南北两面上的图像是否是佛像的争论,一直持续到90年代;自1980年公布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后,大批学者普质疑:“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 自1956年刊布《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以来,对该墓中室八角石柱上南北两面上的图像是否是佛像的争论,一直持续到90年代;自1980年公布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后,大批学者普质疑:“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如何理解?”在日本出土的三角缘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图像 摩崖造像 古画像石墓 仙佛模式 古丝绸之路 传播路线 和林格尔 敦煌研究 早期
原文传递
卷首语
5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共1页
关键词 家乡民俗学 傩仪 戏剧 仙佛模式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卷首语 兄妹婚 女娲
原文传递
“西天诸神”怎样来到中国
6
作者 温玉成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74,85,共7页
印度诸神像是经历了公元2世纪至12世纪,从西域丝绸之路,从南海海路,或直接翻越喜马拉雅山山脉,或经过西南的滇缅之路陆续传入中国。印度诸神像来到中国,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既有佛经的记述,又有西方的形象依据,如诸佛、诸菩萨等;第... 印度诸神像是经历了公元2世纪至12世纪,从西域丝绸之路,从南海海路,或直接翻越喜马拉雅山山脉,或经过西南的滇缅之路陆续传入中国。印度诸神像来到中国,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既有佛经的记述,又有西方的形象依据,如诸佛、诸菩萨等;第二类是由印度教诸神转化成的佛教护法神;第三类是佛经虽有记述而印度未有造像者,则由中国人大胆创作;第四类是中国人调和不同宗教的造像,把不同宗教的像造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火祆教 仙佛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