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方言中的近指代词“之”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永凤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36-39,共4页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指代词“之” 贵州方言
下载PDF
论西周时代指示代词“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玉金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2期86-91,共6页
对于指示代词"之"的性质,以往学术界有近指代词、泛指代词、兼指代词、古指称词等四种说法,都可商榷。指示代词"之"应是近指代词,它的区别性是很弱的,这是它很快失去远指性,变成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原因。远指代词... 对于指示代词"之"的性质,以往学术界有近指代词、泛指代词、兼指代词、古指称词等四种说法,都可商榷。指示代词"之"应是近指代词,它的区别性是很弱的,这是它很快失去远指性,变成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原因。远指代词"之"与其它远指代词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指示代词
下载PDF
代词“之”、“其”的共性与差异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志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古汉语中的虚词“之”、“其”原本是指示代词 ,它们都指向一定的人、事、物。指示代词“之”、“其”的主要功能是作定语 ,“之”偶尔可作宾语。用泛指、特指来区分“之”、“其”的观点很难成立 ,传统用近指、远指区分“之”、“其”... 古汉语中的虚词“之”、“其”原本是指示代词 ,它们都指向一定的人、事、物。指示代词“之”、“其”的主要功能是作定语 ,“之”偶尔可作宾语。用泛指、特指来区分“之”、“其”的观点很难成立 ,传统用近指、远指区分“之”、“其”的说法更切合语言实际。指示代词“之”、“其”可以兼表第三人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 ,“之”经常作宾语 ,“其”经常作定语。“其”字还可以作主谓词组 (或称“小句”)的主语 ,“其”不能作主语的说法应该否定。另外 ,“其”在秦汉之际也偶有作间接宾语的用例 ;“其”在《诗经》中用作词头的说法也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近指 远指 人称代词 主语 宾语
下载PDF
试论指示代词“之”的程度指代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兴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3-56,共4页
古汉语里形容词前的“之”,就词性、意义和作用看,学界至今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依据文献中的用例并结合现代言语交际事实,分析说明放在形容词前的“之”字仍然是指示代词,其处于状语或补语的位置,用以表达程度副词“甚”、“很”所表... 古汉语里形容词前的“之”,就词性、意义和作用看,学界至今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依据文献中的用例并结合现代言语交际事实,分析说明放在形容词前的“之”字仍然是指示代词,其处于状语或补语的位置,用以表达程度副词“甚”、“很”所表达的语法内容,语义上是“这么”或“那么”的意思,具有指示和强调事物性状或程度的语法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 指示代词 程度指代 语法作用
下载PDF
孤岛时期《申报》药品广告代词“之”的三个平面研究
5
作者 孙宝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0-26,共7页
"之"作为古汉语的常用词,在《申报》药品广告中应用广泛,尤其是代词"之"在使用上极具特色,现借鉴语言学的三个平面理论,对其中的代词"之"进行研究,揭示它在句法、语义与语用上的特点。孤岛时期《申报》... "之"作为古汉语的常用词,在《申报》药品广告中应用广泛,尤其是代词"之"在使用上极具特色,现借鉴语言学的三个平面理论,对其中的代词"之"进行研究,揭示它在句法、语义与语用上的特点。孤岛时期《申报》药品广告代词"之"主要采用"动词+之"的结构形式,表达药品性能与功效,从而实现消费者的购买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之” 《申报》 药品广告 三个平面理论 孤岛时期
下载PDF
从语用角度考察《诗经》中的程度指示代词“之”和“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雅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90-92,共3页
《诗经》中的程度指示代词"之"和"其"都紧紧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在上下文语境中指示事物性状深一层、高一级的程度,以指示代词的身份来表示程度副词的语法意义。《诗经》中的很多诗句都是通过指示代词"之"... 《诗经》中的程度指示代词"之"和"其"都紧紧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在上下文语境中指示事物性状深一层、高一级的程度,以指示代词的身份来表示程度副词的语法意义。《诗经》中的很多诗句都是通过指示代词"之"和"其"的强调作用,来表现诗人的言语行为,从而达到了强调不同感情的效果,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深度,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也符合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果将这类"之"和"其"解释成助词或者语气词,诗句就显得苍白无力,平淡无味,不符合诗的语言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指示代词 性状程度 语境 言语行为 感情意义
下载PDF
《周易》的代词“之”和助词“之”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芳 《双语学习》 2007年第09M期210-210,212,共2页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周易》的哲学价值更甚于其语言学价值。而本文分别从《周易》中作为代词的"之"和作为助词的"之"入手进行归纳总结,试图从语法学的角度探讨"之"的语言组成格式。
关键词 代词 助词
下载PDF
人称代词“之”的修辞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学贤 《当代修辞学》 1983年第2期38-39,6,共3页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可以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例如: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罚有罪,赏有功,则天下从之矣。(《管子·七法》)例①的"之"...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可以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例如: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罚有罪,赏有功,则天下从之矣。(《管子·七法》)例①的"之"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例②的"之"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你"。第三人称代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三身代词 修辞作用 《史记·魏公子列传》
下载PDF
代词“之”的称代对象二辨
9
作者 赵献春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33-34,共2页
文章主要分析了“之”在两段古文献中的称代对象,在这两段文献中,“之”的称代对象的确定,并不能依靠“之”的一般用法来分析,而是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的。
关键词 代词 "之" 称代对象 古文献 主语
下载PDF
摭论《国语》中的代词“之”
10
作者 郑益兵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2期98-101,共4页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在文学和语言学方面都极具研究价值。文章详细分析了《国语》中代词"之"的语法功能,讨论了代词"之"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分析了代词"之"前词类活用的情况。文章还对代词&qu...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在文学和语言学方面都极具研究价值。文章详细分析了《国语》中代词"之"的语法功能,讨论了代词"之"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分析了代词"之"前词类活用的情况。文章还对代词"之"与代词"其"的异同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代词 “之”
下载PDF
“夺之食”不是双宾语——兼谈人称代词“之”也可以作定语
11
作者 王光华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29-31,28,共4页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谈到上古汉语双宾语时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教材里有三个例句,有个例句是这样的:“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不紾之乎?”(《孟子·告子下》)笔者认为,其中的“...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谈到上古汉语双宾语时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教材里有三个例句,有个例句是这样的:“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不紾之乎?”(《孟子·告子下》)笔者认为,其中的“夺之食”应该不应该是双宾语,值得商讨;且又涉及到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之”能否作定语问题也值得商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 《古代汉语》 及物动词 间接宾语 王力 现代汉语 偏正结构 直接宾语 偏次
下载PDF
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里逻辑——从“我”“我们”等人称代词说起
12
作者 朱前珍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7期39-41,共3页
《阿Q正传》里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倒置、单数和复数的转换使用等现象,据此我们可开展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里逻辑的探究。赵太爷对“我”的强调,未庄闲人们处于“我们”这一群体中的自我意识的缺失,阿Q对“先前阔”的“我们”的幻... 《阿Q正传》里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倒置、单数和复数的转换使用等现象,据此我们可开展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里逻辑的探究。赵太爷对“我”的强调,未庄闲人们处于“我们”这一群体中的自我意识的缺失,阿Q对“先前阔”的“我们”的幻想,以及对更弱的另一个“我”的欺凌,恰好构成等级制度中由强到弱的层级。精神胜利法是弱者在现实中无力反抗而在心里撕开的一道喘息的口子,却又反过来维护着恃强凌弱、层层压迫的统治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倒置 替换 精神胜利法
下载PDF
湖南浏阳(沙市)方言的疑问代词
13
作者 黄晶晶 《辞书研究》 2024年第3期88-100,118,共14页
湖南浏阳境内有三种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浏阳(沙市)方言归属赣语大通片。在沙市方言中,疑问代词包含问人、问事物与类别、问时间、问处所、问数量、问程度等10个类别,意义有所区分,不同语义类别的疑问代词充当的句法功能不同... 湖南浏阳境内有三种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浏阳(沙市)方言归属赣语大通片。在沙市方言中,疑问代词包含问人、问事物与类别、问时间、问处所、问数量、问程度等10个类别,意义有所区分,不同语义类别的疑问代词充当的句法功能不同,同一语义类别的疑问代词之间也有差异。除了疑问用法外,疑问代词还有反问、任指、虚指等非疑问用法。基于历时与共时比较,文章推测疑问代词后缀“咧”可能来源于表“方位处所”义的“里”,疑问代词“么”来源于“物”,“害”“喊”来源于古汉语疑问词“何”,分别是“何一”和“何样”的合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市方言 疑问代词 语义类别 非疑问用法 来源
下载PDF
连城姑田方言的复指代词“伊”
14
作者 蒋瑶 陈瑶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0-85,共6页
对连城姑田方言的“伊”字句的结构类型、使用条件进行考察,并从祈使句类、非祈使句类以及较为特殊的无宾语的“伊”字句角度分析“伊”的性质与功用。“伊”由于语义上的羡余,指代意义大为弱化,其在“伊”字句中的作用总体上相当于句... 对连城姑田方言的“伊”字句的结构类型、使用条件进行考察,并从祈使句类、非祈使句类以及较为特殊的无宾语的“伊”字句角度分析“伊”的性质与功用。“伊”由于语义上的羡余,指代意义大为弱化,其在“伊”字句中的作用总体上相当于句末语气词,且在无宾语条件下增加了表达主观情感、转移焦点、礼貌调节等功能。姑田话“伊”字句的适用范围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类型学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城方言 姑田话 复指代词 “伊” 处置句
下载PDF
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对比--以《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为例
15
作者 邓超群 颜忻怡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聚焦于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从第一人称代词之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之翻译、第一人称代词之“礼”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论语》的原文和现代日语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 聚焦于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从第一人称代词之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之翻译、第一人称代词之“礼”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论语》的原文和现代日语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数量相差不大,这与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的表达中都有大量的第一人称代词省略的现象有关;在第一人称代词翻译的过程中,对某个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现代日语译词的选择并不固定,且存在诸多增译和减译的情况;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的表达都十分重视“礼”,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不同种类的第一人称代词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 现代日语 《论语》 日译本
下载PDF
滨州方言中指代词“乜[ȵiə31]”
16
作者 齐梦晗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2期668-673,共6页
滨州方言指示代词为三分系统,存在近指、中指、远指三类指示代词。本文将滨州方言三个指示代词“这”、“那”和“乜”放于一起对比讨论,突出滨州方言指示代词“乜”的基本用法和句法功能。并进一步从语法化角度探讨了滨州方言指示代词... 滨州方言指示代词为三分系统,存在近指、中指、远指三类指示代词。本文将滨州方言三个指示代词“这”、“那”和“乜”放于一起对比讨论,突出滨州方言指示代词“乜”的基本用法和句法功能。并进一步从语法化角度探讨了滨州方言指示代词“那/乜”作定语标记时的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州方言 中指代词“乜” 基本用法 定语标记
下载PDF
疑问代词“什么”和“哪里”的否定意义对比研究
17
作者 赵赫宏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3期6-12,共7页
除表疑问、指代外,汉语中疑问代词也包含非疑问意义,如指称、否定、惊异等。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本文从形式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别描写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什么”和“哪里”的否定用法的句法语义特征,来对比二者表达否定意义时的区别,... 除表疑问、指代外,汉语中疑问代词也包含非疑问意义,如指称、否定、惊异等。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本文从形式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别描写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什么”和“哪里”的否定用法的句法语义特征,来对比二者表达否定意义时的区别,以期对汉语疑问代词否定意义的探究及对“什么”和“哪里”的对比研究有所贡献。研究发现:句法位置层面,表否定意义时,“什么”的位置更灵活、否定对象更丰富,而“哪里”的句法位置更高;语义特征层面,“什么”在某些语境中有谴责、劝慰等“哪里”不具备的语义和感情色彩,且二者的否定意义随疑问本义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此外,单独使用以表否定意义时,“哪里”的形式比“什么”更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么 哪里 否定 疑问代词
下载PDF
山西柳林方言指示代词研究
18
作者 孙乐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0-103,共4页
柳林方言中的指示代词常以“这”及其变读、“那”及其变读、“兀”及其变读形式出现,分别用来表示近指、远指、更远指。指代对象不同,其表现形式和用法也随之变化。柳林方言中指示代词存在连用现象,前词重在指示,后词重在替代。指示代... 柳林方言中的指示代词常以“这”及其变读、“那”及其变读、“兀”及其变读形式出现,分别用来表示近指、远指、更远指。指代对象不同,其表现形式和用法也随之变化。柳林方言中指示代词存在连用现象,前词重在指示,后词重在替代。指示代词连用以后,句子的意义没有变化,只是在语气上具有了强调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柳林方言 吕梁 指示代词
下载PDF
论W.H.奥登诗歌实践中的非人称代词
19
作者 杨娅雯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在现代主义语言审美框架下,W.H.奥登诗歌实践中非人称代词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特别是在其《美术馆》一诗中对人称代词与其所指代之词汇的距离处理,显示了如何巧妙地在语言结构上构建断裂感,从而影响和塑造整个诗歌的语境连续性。从形式主... 在现代主义语言审美框架下,W.H.奥登诗歌实践中非人称代词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特别是在其《美术馆》一诗中对人称代词与其所指代之词汇的距离处理,显示了如何巧妙地在语言结构上构建断裂感,从而影响和塑造整个诗歌的语境连续性。从形式主义视角出发,代词在奥登的诗歌创作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与其主题、形式之间复杂互动的载体。进一步的对比分析显示,奥登的非人称代词概念在诗歌实践中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它对现代主义语言审美思想的有意识追求和深化表达。此研究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和欣赏奥登的诗歌文学,更为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审美研究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奥登 现代主义语言审美 非人称代词
下载PDF
英汉口译中人称代词的转换——以20年总理记者会为例
20
作者 赵圣洁 《时代人物》 2024年第10期0257-0259,共3页
作为讲者和听众之间的协调者,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人称代词的选择和使用十分讲究,其直接指示了交际各方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就职业口译规范来讲,译员被要求以第一人称产出译语,沿用源语中的人称代词,保持原有视角和立场,直接代表讲者发言... 作为讲者和听众之间的协调者,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人称代词的选择和使用十分讲究,其直接指示了交际各方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就职业口译规范来讲,译员被要求以第一人称产出译语,沿用源语中的人称代词,保持原有视角和立场,直接代表讲者发言。但在特定情况下,译员也会违背“规范”,使用同源语不同的人称代词(Shifts of personalPronouns)。本篇文章以2020年总理记者会现场口译为语料,整理其中译员修改人称代词的例子,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该现象出现的四个主要原因:表明立场与身份;拉近交际参与者距离;调整句子语序与结构;补充、明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口译 英汉对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