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儒林外史》美与丑的探究
- 1
-
-
作者
周琳
-
机构
江苏昆山市城北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
2023年第32期68-70,共3页
-
文摘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作者在书中刻画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儒林人物形象,广泛应用了一系列讽刺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封建社会的“群丑”图,从而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与此同时,作者也刻画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真儒、贤人、市井奇人形象,通过对他们言行的刻画,深刻表露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探索与追求。
-
关键词
儒林人物
封建科举制度
化丑为美
以丑衬美
对立
共生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丑中三昧:《儒林外史》“审丑”解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乔孝冬
-
机构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出处
《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18-125,共8页
-
基金
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谐谑小说研究”(16YJA751018)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儒林外史》是审丑艺术的典范,作者把"丑"摄入他的审美意识中,在审美观照中,"丑"成了喜剧的内容从而引发喜剧性与幽默感。《儒林外史》的喜剧精神是对压抑人自由生命力"丑"的否定和文人心性良知与生命价值"美"的肯定;《儒林外史》的"审丑"主要表现在"丑自炫为美""以丑衬美"和"寓美于丑"。"丑自炫为美"意在通过对比反差造成滑稽感,引发对丑的否定,从而引起人们嫌弃、鄙夷、讽刺的笑;"以丑衬美"意在通过丑(瑕疵缺陷或不足)等,以对照映衬理想人物的完美,也显示出作者所推崇的社会理想及其失败的过程,引发警醒的笑;"寓美于丑"通过新的理想人物处于无可奈何的窘境,引发新理想的产生及其犹疑伤徨的心态,发出苍凉悲哀的笑。
-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自炫为美
以丑衬美
寓美于丑
美学观
-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艺术之丑的美学阐述与价值实现
- 3
-
-
作者
付晓鹏
-
机构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9年第7期55-57,共3页
-
文摘
生活丑通过艺术美的形式呈现,是艺术家通过"化丑为美""以丑衬美"的方式让丑在艺术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其特有的审美价值.这一过程凝结着艺术家对于"丑"与"美"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生活丑和艺术美在审美的终极意义上是内在统一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通过表现生活丑,从而实现艺术美,这不仅可以强化美,还可以给人带来与美不同的审美体验.
-
关键词
艺术之丑
艺术美
以丑衬美
化丑为美
-
分类号
J01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论审美意象的内涵问题——答冀志强先生
被引量:7
- 4
-
-
作者
朱志荣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49,共7页
-
文摘
意象和美不等于客观物象或事象,其中包含着主体动情的体验和想象力的创构,是名词概念。日常生活中的物象和事象都具有审美价值的潜能,都可以通过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审美活动中创构而成审美意象。日常生活不仅仅以其外在形态给我们带来感官的快适和乐趣,而且还激发我们的情趣和想象,因此同样可以创构审美意象。所谓丑的审美判断,有的是形式上具有创构意象的潜质,有的是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创构而成意象。丑的物象或事象或以丑衬美,或化丑为美,都是属于广义的美的范畴。同时,丑本身也可以与美相互转化,具有相对性特征。意象的价值超越实用功利和伦理道德,具有愉悦身心的审美价值,是主体在审美体验中对物象和事象及其背景以及主体自身情思价值判断的结果。
-
关键词
美是意象
日常生活
以丑衬美
化丑为美
意象价值
-
分类号
B83-O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浅谈艺术与美——艺术一定是美的吗?
- 5
-
-
作者
杨星
-
机构
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
出处
《明日风尚》
2017年第19期13-15,共3页
-
文摘
本文从质疑艺术与美的关系出发,通过学的对立面丑来分析艺术与美的关系。从以丑衬美,揭露现实的丑恶,和独特的丑三个方面出发,剖析其与美的联系,层层深入,图文并茂,最终得出美是一切艺术的动力与源泉。
-
关键词
艺术美
丑
以丑衬美
讽刺批判
独特
另类
追求美
-
分类号
J01
[艺术—艺术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