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以史为戏:论中国古代假传
被引量:5
- 1
-
-
作者
刘成国
-
机构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1-197,239,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荆公年谱长编"(项目号:12CZW05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假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俳谐文体之一。它创自韩愈,兴于北宋,至明代臻于高峰。假传创作的基本艺术机杼是戏拟——游戏性模仿,从中体现出强烈的"以史为戏"的创作精神。从中唐到晚清,假传作品中的戏谑、讽喻、寄托、抒愤等多重主题意蕴并存。假传作品的不足之处是情节的编织大都依附于历史上广为人知的典故、传说、轶事,颇多重复。这一文体以其特有的调侃戏谑精神,冲击了史传叙述的庄重性,其影响远及东亚邻国。
-
关键词
假传
戏拟
《毛颖传》
以史为戏
-
分类号
I207.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以史为戏”的《毛颖传》
- 2
-
-
作者
张维
-
出处
《阅读与写作》
2003年第5期8-9,共2页
-
文摘
作为古文一代宗师的韩愈,他的文章历来备受称赞,并成为后学之士学习的典范之作。但《旧唐书》却认为《柳州罗池庙碑》、《讳辨》、《毛颖传》等几篇是韩愈“恃才肆意”,“有戾孔孟之旨”的“纰谬”文章。《毛颖传》更因其“讥戏不近人情”而多受非议。“不近人情”是因为《毛颖传》并非一般的为人立传之作,所谓“毛颖”是韩愈子虚乌有虚构出来的,就是毛笔。所以,《毛颖传》
-
关键词
《毛颖传》
韩愈
史传体
“以史为戏”
语言风格
篇章结构
叙述手法
-
分类号
I207.5
[文学—中国文学]
G40-01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论古代假传的文体特点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娄欣星
-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1,共7页
-
文摘
"假传",即借鉴史书人物传的写作手法为器、物作传的文体形式。历代假传作品数量众多,记载对象范围广泛,作品形式呈现系列化的倾向。作为融合了史传、杂传、小说和寓言为一体的文体形式,假传在写作手法上,不仅"以史为戏",模仿史传的写作模式,而且融入了小说、寓言中夸张、用典、双关等表现手法,形成了亦庄亦谐的叙事风格。假传通过幽默诙谐的笔墨,寄寓了作者对于自身仕途穷达、道德品行以及社会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展现了作者的创作观念和人生社会理想。
-
关键词
假传
以史为戏
用典
双关
-
Keywords
pseudo-biography
play on the history
allusion
pun
-
分类号
I207.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略论杨维桢假传文的艺术机杼
- 4
-
-
作者
王萌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1-75,83,共6页
-
文摘
假传模拟史传写法,将器物拟人,“为之作传以传其事”。杨维桢是元代假传文创作的大家,其笔下器物从竹几到白盐,皆点物成人,借用《史记》的笔法为其作传,体现出“以史为戏”的创作精神、“文道两分”的创作观念、滑稽俳谐的艺术机杼,蕴含着杨维桢个人对高尚道德节操的追求和对世态人情的讽刺。
-
关键词
假传体
杨维桢
“以史为戏”
“文道两分”
-
Keywords
Pseudo-biography
Yang Weizhen
"allegorical imit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sepa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Way"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