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8-92,共5页
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问题之一,汉代哲学就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董仲舒以"天"为本,运用阴阳五行说使"天"与"人"建立起同类相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 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问题之一,汉代哲学就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董仲舒以"天"为本,运用阴阳五行说使"天"与"人"建立起同类相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天为本 阴阳 五行 同类相感相应
下载PDF
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两条基本线索——兼评余英时的两重“天人合一”观 被引量:12
2
作者 曹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先秦时期天人关系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和发展着的?用"以人合天"和"以天合人"两种类型加以总结最为合理恰当。"以人合天"是广义的"天人合一";"以天合人"是狭义的"天人合一"... 先秦时期天人关系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和发展着的?用"以人合天"和"以天合人"两种类型加以总结最为合理恰当。"以人合天"是广义的"天人合一";"以天合人"是狭义的"天人合一"。先秦时期天人关系的主流是"以人合天",以阴阳家、黄老道家为代表,法家也尊重这条路线。余英时把中国轴心时代理解为"旧天人合一"向"新天人合一"的转变,这就把本来复杂多元的先秦天人关系单线化、狭隘化了,余英时的材料选取乃至结论导出显然有刻意配合"轴心时代"学说的嫌疑,论证过程有牵强附会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合 以天合人 人合一 轴心时代 余英时
下载PDF
论墨子“以天为法”的法的本体论 被引量:5
3
作者 包家新 张清学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1-94,共4页
“天志”是墨子之法的本体来源,“以天为法”就是以“天志”为“法仪”,“天”是墨子之法的本,“天志”是墨子之法的体,“法仪”是墨子之法的用,“天”、“天志”与“法仪”是本、体、用的关系。“天志”就是合乎自然的自然法,是“民意... “天志”是墨子之法的本体来源,“以天为法”就是以“天志”为“法仪”,“天”是墨子之法的本,“天志”是墨子之法的体,“法仪”是墨子之法的用,“天”、“天志”与“法仪”是本、体、用的关系。“天志”就是合乎自然的自然法,是“民意”的反映,是墨子法律思想权威性的价值根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以天为法”不仅是墨子构建自己思想体系的基础,而且是其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法仪 本体 以天为法
下载PDF
“以天合天”与“妙悟”之我见——中国古代艺术领域直觉思维理论溯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松来 尹雪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8-31,39,共5页
《庄子》“以天合天”的体道方式实际上属于一种独特的直觉思维方式 ,与文艺创作中的直觉思维活动相贯通。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宋末严羽的“妙悟”论与之遥相呼应 ,严羽从直觉思维的角度分析了诗歌创作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艺术标准。
关键词 以天 妙悟 直觉
下载PDF
论吕柟的“学仁学天”说 被引量:1
5
作者 米文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8-22,共5页
吕柟是明代关中之学的大儒,其思想特征主要体现于他的"学仁学天"说。一方面,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吕木冉要求学者"以天为学",对各家思想学说要兼容并蓄,不偏于一端;另一方面,学者应"以仁为心&q... 吕柟是明代关中之学的大儒,其思想特征主要体现于他的"学仁学天"说。一方面,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吕木冉要求学者"以天为学",对各家思想学说要兼容并蓄,不偏于一端;另一方面,学者应"以仁为心",这既是"学天"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在面对朱子学与阳明学并立相争的环境下进行的第三种选择,即向先秦孔子思想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之学 因材施教 以天为学 以仁为心 孔子
下载PDF
“以天合天”:本体与功夫视阈下的天人合一范式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1-94,共4页
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与儒学心性学说相连,《庄子》中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庄子》文本为依托,从道本论、体道论与境界论入手,探寻庄子哲学本体即功夫的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庄子"以天合天"的理想形态。... 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与儒学心性学说相连,《庄子》中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庄子》文本为依托,从道本论、体道论与境界论入手,探寻庄子哲学本体即功夫的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庄子"以天合天"的理想形态。庄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本体 功夫 以天
下载PDF
“敬畏自然”还是“天人合一”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若晖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6期3-14,190,共13页
“敬畏自然”只是一个存在着严重论证缺陷的口号,丧失了古代思想“天人合一”的神髓。通过分析郭象《庄子注》,其所揭橥“天人合一”之义是,人必须在两极之间取其中道,既不“以人灭天”,更不“以天灭人”,人应当保持人的“天性自然”,... “敬畏自然”只是一个存在着严重论证缺陷的口号,丧失了古代思想“天人合一”的神髓。通过分析郭象《庄子注》,其所揭橥“天人合一”之义是,人必须在两极之间取其中道,既不“以人灭天”,更不“以天灭人”,人应当保持人的“天性自然”,尽人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合一 以人灭 以天灭人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董仲舒天人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代春敏 白立强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2-58,共7页
天人哲学是董仲舒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相感相应,这是其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以天释仁,认为天之美在仁,仁之美在和,这是其生态思想的生发核心;政治生态方面,董仲舒重视天心民意,在天... 天人哲学是董仲舒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相感相应,这是其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以天释仁,认为天之美在仁,仁之美在和,这是其生态思想的生发核心;政治生态方面,董仲舒重视天心民意,在天、君、民之间构建生态平衡机制。在现代生态文明的思想框架下,重新审视董仲舒在不同层面建构的天人哲学理论,发现其不仅适应和满足了汉代社会的政治需求,而且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对于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超越历史的深远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生态文明 人哲学 人合一 以天释仁 德主刑辅
下载PDF
论庄子“以天合天”的艺术境界
9
作者 杨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4-8,共5页
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艺”往往是指某种专门的才能、技能,所以,“艺”和“技”当时常连在一起使用.《商君书·农战》中就有“要靡(指平凡庸碌的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的记载.《... 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艺”往往是指某种专门的才能、技能,所以,“艺”和“技”当时常连在一起使用.《商君书·农战》中就有“要靡(指平凡庸碌的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的记载.《释文》把《诗经·齐风·南山》中诗句“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的“艺”释为:“艺,本或藝,技艺字耳”.可见,当时把一切需要高度技能的工作都可以称为“艺”.《庄子·天地》(以下只写篇名)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也反映了这种艺术创作与其它手工劳动技能尚未区分的状况.因此,庄子有关艺术创作的思想,就多包含在他对这种技、艺不分的创作活动的描绘之中.在《庄子》一书中,对于这种技艺创作活动的描写有十多处.其中,以《达生》中对“梓庆削木为(钅豦)”的创作描写得尤为细致、全面.本文就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认真剖析,对庄子有关艺术境界的思想作一探求.为了分析的便利,现将这段文字摘录如下:梓庆削木为(钅豦),(钅豦)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钅豦),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以天 农战 艺术创作 麻如 手工劳动 达生 无何有之乡 春秋战国时代 人间世
下载PDF
自然,清淡,真诚——论老庄“法天贵真”的审美趣味
10
作者 王凌青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4期59-68,共10页
老子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的,所以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兼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永恒绝对的... 老子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的,所以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兼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永恒绝对的本体之义。“自然”即天然,自然而然,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老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冯友兰先生指出,这构成了一条自然的不变规律。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法天贵真”的主张,表现出重视自然、清淡、真诚之美的审美趣味。其含义有以下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真 道法自然 庄子思想 审美趣味 冯友兰先生 安时处顺 以天为法 本然状态 地籁 以道
下载PDF
民以天为食
11
作者 恩惠 《天风》 2009年第7期64-64,共1页
昔日不少地方要是熟人相见,第一句话便是“吃了没有”?可见古人对“民以食为天”的概括是何等精辟。人的身体由物质所构成,活人需要新陈代谢,所以他得藉食物来补充营养,故人以食为天,理所当然。
关键词 《民以天为食》 恩惠 散文 文学
下载PDF
“身与物化”与“以天合天”——庄子审美心理学中的移情说和距离说
12
作者 牛芙珍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25-28,共4页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高境界以空灵自然、无为为美.所谓“虚静”实际上是老子提出的,但是把老子的虚静说中无为和归于自然的一面加以发展的是庄子.他最先肯定了审美过程中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审美心理学 以天 身与物化 审美移情说 美学思想 心理距离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审美境界 “坐忘”
下载PDF
周代:“神”的祛魅与“人”的觉醒——论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启蒙时期 被引量:16
13
作者 祁志祥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0-92,共13页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期。这种启蒙,集中表现为对上古神本概念的祛魅与对人自身作用、地位、本性的觉醒。具体表现为周代以"天"代"帝",作为至上神,进而由"人"定"天",由民意决定天意...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期。这种启蒙,集中表现为对上古神本概念的祛魅与对人自身作用、地位、本性的觉醒。具体表现为周代以"天"代"帝",作为至上神,进而由"人"定"天",由民意决定天意,走向重人轻天,同时并不唯天是从,而是从对"天"的迷信走向怀疑,更相信人力、道德在决定个人命运和国家事务中的作用。于是,道德地位在周代极大提升,以"孝"和"德"为代表的道德概念在周代极大丰富,德治文明凸显为周代的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启蒙 以天代帝 由人定 重人轻
下载PDF
论庄子的世界观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春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庄子把"天"(自然、万物)与我们(人类)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认为天地人具有并生与一体关系,从而突出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他主张人们应跳出自我阈限,坚持"以鸟养养鸟"或"以天合天"而不是"以己养养鸟&q... 庄子把"天"(自然、万物)与我们(人类)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认为天地人具有并生与一体关系,从而突出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他主张人们应跳出自我阈限,坚持"以鸟养养鸟"或"以天合天"而不是"以己养养鸟"或"以人灭天"的处事方法和原则,继而才有可能最终完成"藏天下于天下"世界观的转变。这种世界观对于当代处于人际冲突与生态困境乃至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人类发掘、重构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不无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世界观 以天 以人灭 下于
下载PDF
中国古代美学之自然审美意识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天道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8-153,共6页
中国古代美学所谓的自然审美意识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澄心静虑,自由自在,即境缘发,以达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审美域,获得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相存的,其存在是天然、本然、纯粹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顺其自然,自其所... 中国古代美学所谓的自然审美意识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澄心静虑,自由自在,即境缘发,以达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审美域,获得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相存的,其存在是天然、本然、纯粹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顺其自然,自其所自、然其所然,以进入所谓"以自然观自然"的自然审美境域,如其所如、自其所自、然其所然、是其所是,其审美活动的态势则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以天合天"的自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审美意识 以天 自其所自 是其所是 顺其自然
下载PDF
“无宗教而有信仰”:审美救赎的中国语境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知常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无宗教而有信仰",是华夏文化的特殊贡献。这一贡献与西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无宗教而有信仰"彼此吻合。这使得我们得以意识到:"无宗教而有信仰"恰恰就是华夏文化的"无宗教而有道德"尤其是&qu... "无宗教而有信仰",是华夏文化的特殊贡献。这一贡献与西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无宗教而有信仰"彼此吻合。这使得我们得以意识到:"无宗教而有信仰"恰恰就是华夏文化的"无宗教而有道德"尤其是"无宗教而有审美"的道德救赎、审美救赎的中国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天为宗” 孔子 仁者爱人 “无宗教而有信仰” 审美救赎
下载PDF
从王夫之的诗歌意象论看其诗学价值取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大联 王凤翔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39-42,共4页
王夫之的意象论建立在“以天为主”的艺术规律上,无论炼字、谋句及其与谋篇的统一方面,都追求“现量”,旨在以正统的儒家诗教重振中夏文明,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关键词 王夫之 意象论 以天为主 现量 儒家诗教 价值取向
下载PDF
论苏轼词的艺术直觉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铭 《浙江学刊》 CSSCI 1989年第2期69-73,共5页
苏轼词在词史上的开拓性,历来评论甚多。我们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发现艺术直觉对苏轼词在词坛上的开拓、创新,有着重大意义。苏轼对于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常常强调创作应按心理活动自然发展而发展。他谈到作文时说... 苏轼词在词史上的开拓性,历来评论甚多。我们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发现艺术直觉对苏轼词在词坛上的开拓、创新,有着重大意义。苏轼对于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常常强调创作应按心理活动自然发展而发展。他谈到作文时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把作文比之山川的云雾、草木的华实,实则强调创作的自发性,强调作者与文章真实的统一。苏轼又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词 艺术直觉 以天 文学创作 心理活动 唐五代词 作文 艺术原则 自然发展 词史
下载PDF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自然观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惠娣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1-7,共7页
"以天为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外在方面,意味着处理好四种关系,即自然与万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己身心的和谐。体现在内在方面,则上升为人的道德与伦理--小到个人的操守与修为,大... "以天为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外在方面,意味着处理好四种关系,即自然与万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己身心的和谐。体现在内在方面,则上升为人的道德与伦理--小到个人的操守与修为,大到江山社稷的治理。古人自然观含有三层意涵:首先,自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物,包括自然界、自然规律、自然独特存在的属性;其次,自然含万物、人类于其中;再次,天道与人道并行,自然可衍生人的心性、德性与品性,并育化出道德伦理、社会秩序。这三种意涵为认知中国古人自然观提供了基本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古人自然观是中国哲学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强调实践精神,并对生活智慧和精神气象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天为则 和谐共生 休闲智慧 精神气象 农耕文明
下载PDF
物化境界三层次
20
作者 朱良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2期63-67,81,共6页
清代词论家如冠九说:“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智识也。清磬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啼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其中鸟儿自啼,花儿自落,物各自性,万物自生自听。这一境界,就是古代艺术哲学中反复道及的物化境界。中国许... 清代词论家如冠九说:“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智识也。清磬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啼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其中鸟儿自啼,花儿自落,物各自性,万物自生自听。这一境界,就是古代艺术哲学中反复道及的物化境界。中国许多卓越的艺术家正因为倘徉于这至高的生命体验中,与宇宙浑然同体,浩然同流,所以能昂然不朽于美之乐园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华章佳制。本文将对物化心理的内在层次进行一些研究,它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境界 以物观物 中国艺术 艺术哲学 以天 宇宙意识 艺术家 三个层次 自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