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两条基本线索——兼评余英时的两重“天人合一”观 被引量:11
1
作者 曹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先秦时期天人关系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和发展着的?用"以人合天"和"以天合人"两种类型加以总结最为合理恰当。"以人合天"是广义的"天人合一";"以天合人"是狭义的"天人合一"... 先秦时期天人关系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和发展着的?用"以人合天"和"以天合人"两种类型加以总结最为合理恰当。"以人合天"是广义的"天人合一";"以天合人"是狭义的"天人合一"。先秦时期天人关系的主流是"以人合天",以阴阳家、黄老道家为代表,法家也尊重这条路线。余英时把中国轴心时代理解为"旧天人合一"向"新天人合一"的转变,这就把本来复杂多元的先秦天人关系单线化、狭隘化了,余英时的材料选取乃至结论导出显然有刻意配合"轴心时代"学说的嫌疑,论证过程有牵强附会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 以天合人 轴心时代 余英时
下载PDF
“以天合天”与“妙悟”之我见——中国古代艺术领域直觉思维理论溯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松来 尹雪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8-31,39,共5页
《庄子》“以天合天”的体道方式实际上属于一种独特的直觉思维方式 ,与文艺创作中的直觉思维活动相贯通。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宋末严羽的“妙悟”论与之遥相呼应 ,严羽从直觉思维的角度分析了诗歌创作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艺术标准。
关键词 以天 妙悟 直觉
下载PDF
“以天合天”:本体与功夫视阈下的天人合一范式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1-94,共4页
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与儒学心性学说相连,《庄子》中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庄子》文本为依托,从道本论、体道论与境界论入手,探寻庄子哲学本体即功夫的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庄子"以天合天"的理想形态。... 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与儒学心性学说相连,《庄子》中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庄子》文本为依托,从道本论、体道论与境界论入手,探寻庄子哲学本体即功夫的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庄子"以天合天"的理想形态。庄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本体 功夫 以天
下载PDF
论庄子“以天合天”的艺术境界
4
作者 杨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4-8,共5页
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艺”往往是指某种专门的才能、技能,所以,“艺”和“技”当时常连在一起使用.《商君书·农战》中就有“要靡(指平凡庸碌的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的记载.《... 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艺”往往是指某种专门的才能、技能,所以,“艺”和“技”当时常连在一起使用.《商君书·农战》中就有“要靡(指平凡庸碌的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的记载.《释文》把《诗经·齐风·南山》中诗句“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的“艺”释为:“艺,本或藝,技艺字耳”.可见,当时把一切需要高度技能的工作都可以称为“艺”.《庄子·天地》(以下只写篇名)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也反映了这种艺术创作与其它手工劳动技能尚未区分的状况.因此,庄子有关艺术创作的思想,就多包含在他对这种技、艺不分的创作活动的描绘之中.在《庄子》一书中,对于这种技艺创作活动的描写有十多处.其中,以《达生》中对“梓庆削木为(钅豦)”的创作描写得尤为细致、全面.本文就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认真剖析,对庄子有关艺术境界的思想作一探求.为了分析的便利,现将这段文字摘录如下:梓庆削木为(钅豦),(钅豦)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钅豦),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以天 农战 艺术创作 麻如 手工劳动 达生 无何有之乡 春秋战国时代 人间世
下载PDF
“身与物化”与“以天合天”——庄子审美心理学中的移情说和距离说
5
作者 牛芙珍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25-28,共4页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高境界以空灵自然、无为为美.所谓“虚静”实际上是老子提出的,但是把老子的虚静说中无为和归于自然的一面加以发展的是庄子.他最先肯定了审美过程中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审美心理学 以天 身与物化 审美移情说 美学思想 心理距离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审美境界 “坐忘”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工匠文化传统验证庄子“以天合天”的设计思想——兼论《周礼·考工记》“[钅豦]”的形制与功能
6
作者 程水金 张俊华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60,共10页
《庄子·达生》“以天合天”的设计思想,必须结合《周礼·考工记》“梓人为筍、虡”的相关记载以及中国古代工匠文化传统加以理解与验证。“[钅豦]”是悬挂钟、磬之类大型组合乐器的木质结构,具有“承重”与“发声”的双重功能... 《庄子·达生》“以天合天”的设计思想,必须结合《周礼·考工记》“梓人为筍、虡”的相关记载以及中国古代工匠文化传统加以理解与验证。“[钅豦]”是悬挂钟、磬之类大型组合乐器的木质结构,具有“承重”与“发声”的双重功能,雕刻猛兽作装饰,从而收到“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的美学效果。树木的原生形态与“[钅豦]”体装饰动物之间天然的相似性,尤能凸显其“拨尔而怒”的猛厉神态。这种“以天合天”的设计思想受到先秦儒家与道家的双重思想影响:一方面,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古代“审曲面势”的工匠文化传统,亦遵循儒家“天工”与“人工”完美结合的“知者创物”思想原则;另一方面,也是老子“大制无割”的政治思想在造物活动中的逻辑延伸,而且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思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文化 庄子 以天 设计思想 考工记
原文传递
论庄子的世界观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春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庄子把"天"(自然、万物)与我们(人类)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认为天地人具有并生与一体关系,从而突出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他主张人们应跳出自我阈限,坚持"以鸟养养鸟"或"以天合天"而不是"以己养养鸟&q... 庄子把"天"(自然、万物)与我们(人类)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认为天地人具有并生与一体关系,从而突出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他主张人们应跳出自我阈限,坚持"以鸟养养鸟"或"以天合天"而不是"以己养养鸟"或"以人灭天"的处事方法和原则,继而才有可能最终完成"藏天下于天下"世界观的转变。这种世界观对于当代处于人际冲突与生态困境乃至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人类发掘、重构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不无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世界观 以天 以人灭 下于
下载PDF
中国古代美学之自然审美意识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天道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8-153,共6页
中国古代美学所谓的自然审美意识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澄心静虑,自由自在,即境缘发,以达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审美域,获得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相存的,其存在是天然、本然、纯粹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顺其自然,自其所... 中国古代美学所谓的自然审美意识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澄心静虑,自由自在,即境缘发,以达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审美域,获得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相存的,其存在是天然、本然、纯粹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顺其自然,自其所自、然其所然,以进入所谓"以自然观自然"的自然审美境域,如其所如、自其所自、然其所然、是其所是,其审美活动的态势则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以天合天"的自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审美意识 以天 自其所自 是其所是 顺其自然
下载PDF
论苏轼词的艺术直觉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铭 《浙江学刊》 CSSCI 1989年第2期69-73,共5页
苏轼词在词史上的开拓性,历来评论甚多。我们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发现艺术直觉对苏轼词在词坛上的开拓、创新,有着重大意义。苏轼对于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常常强调创作应按心理活动自然发展而发展。他谈到作文时说... 苏轼词在词史上的开拓性,历来评论甚多。我们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发现艺术直觉对苏轼词在词坛上的开拓、创新,有着重大意义。苏轼对于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常常强调创作应按心理活动自然发展而发展。他谈到作文时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把作文比之山川的云雾、草木的华实,实则强调创作的自发性,强调作者与文章真实的统一。苏轼又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词 艺术直觉 以天 文学创作 心理活动 唐五代词 作文 艺术原则 自然发展 词史
下载PDF
《达生》精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08年第7期19-45,共27页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三篇。《达生》演绎《养生主》义理,阐释庄学俗谛"达道全生"的养生之道,准确全面,更为丰富;同时像乃师庄子一样,对孔子"然于然,不然于不然"。由于郭象删去第三章至关重要的斥...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三篇。《达生》演绎《养生主》义理,阐释庄学俗谛"达道全生"的养生之道,准确全面,更为丰富;同时像乃师庄子一样,对孔子"然于然,不然于不然"。由于郭象删去第三章至关重要的斥孔24字,导致旧庄学未能领悟《达生》精义和通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生》非庄子所撰 疑为庄子亲传弟子蔺且所撰 达生 达命 知化 安化 “道/术”之辨 真道“以人 伪道“以天合人 大知自居“有道” 至知自谓“无道” 至适忘适 达道全生
下载PDF
以天合天:心斋、坐忘与梓庆作鐻 被引量:1
11
作者 曲刚 《山东艺术》 2019年第4期60-67,共8页
'梓庆作鐻'是庄子论述艺术创造全部过程的唯一的寓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心斋——坐忘——观天性——胸有成鐻——削木为鐻,揭示出'以天合天'的艺术创造规律,全面阐释了庄子'法天贵真''... '梓庆作鐻'是庄子论述艺术创造全部过程的唯一的寓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心斋——坐忘——观天性——胸有成鐻——削木为鐻,揭示出'以天合天'的艺术创造规律,全面阐释了庄子'法天贵真''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书画家的心灵修养工夫、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胸有成竹的意象生成、大巧若拙的技术态度,皆与该寓言中的大匠梓庆的原型联系紧密。庄子要求艺术家从审美和技术两个层面追求心手两忘的'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将艺术视域从功利性的社会转向超功利的天地,艺术创造'原天地之美',成为艺术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寓言 梓庆作鐻 以天 心斋 坐忘
原文传递
物化境界三层次
12
作者 朱良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2期63-67,81,共6页
清代词论家如冠九说:“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智识也。清磬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啼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其中鸟儿自啼,花儿自落,物各自性,万物自生自听。这一境界,就是古代艺术哲学中反复道及的物化境界。中国许... 清代词论家如冠九说:“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智识也。清磬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啼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其中鸟儿自啼,花儿自落,物各自性,万物自生自听。这一境界,就是古代艺术哲学中反复道及的物化境界。中国许多卓越的艺术家正因为倘徉于这至高的生命体验中,与宇宙浑然同体,浩然同流,所以能昂然不朽于美之乐园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华章佳制。本文将对物化心理的内在层次进行一些研究,它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境界 以物观物 中国艺术 艺术哲学 以天 宇宙意识 艺术家 三个层次 自然
下载PDF
庄子审美心胸理论析要
13
作者 史可扬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42-44,共3页
庄子美学中最富启发性的是其审美心胸理论。它是理解和把握庄子美学的关键。1、审美心胸理论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庄子生活在早期奴隶制正在崩溃的社会大转变时期,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带来剥削掠夺的日益加剧,人们日益被自己所创... 庄子美学中最富启发性的是其审美心胸理论。它是理解和把握庄子美学的关键。1、审美心胸理论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庄子生活在早期奴隶制正在崩溃的社会大转变时期,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带来剥削掠夺的日益加剧,人们日益被自己所创造的财富、权势、野心所统治。面对这种异化现实,庄子要抗议,要消除物对人的统治,亦即,他要重新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要支配“物”,使“物”与人相协调。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就构成了《庄子》一书所讨论的中心。最为典型的,即“坐忘”。“坐忘”是庄子抬出来以超越儒家的“礼乐”、“仁义”的更高的心灵境界和人格理想。其要义在于:超脱人世一切内在外在的欲望、利害,不受任何内在外在的好恶、是非、美丑以及形体、声色的限制、规范。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胸 坐忘 人格理想 “礼乐” 转变时期 心灵境界 心斋 以天 逍遥游 儒道两家
下载PDF
庄子的“物化”说与西方现象学
14
作者 张利群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78-82,共5页
庄子是中国早用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的在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中去探求世界的本质、本原,去追寻“道”的宇宙本体精神和万事万物的真谛的“物化”观点与西方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潮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的“物化”说虽然不... 庄子是中国早用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的在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中去探求世界的本质、本原,去追寻“道”的宇宙本体精神和万事万物的真谛的“物化”观点与西方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潮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的“物化”说虽然不如西方现象学那样系统完备,但它避免了西方现象学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因素,从而形成了中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上的差异和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心斋 《齐物论》 以天 认识对象 唯道集虚 《人间世》 离形去知 轮扁 先验还原
下载PDF
浅论元结的山水观
15
作者 周玉华 《学习月刊》 2008年第24期32-33,共2页
元结(719-772),字次山,其生活期间,正值唐王朝逐渐从兴盛走向衰败。他长期过着隐居山间的生活,即使为官也都是在地方,这使得他对社会底层见闻颇多,对民生疾苦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如他在道州为官时。
关键词 元结 山水观 山水游记 山水记 道德重建 浯溪 《右溪记》 愁怨 峿台铭 右溪 以天 幽奇 以瞻 心与物 安史之乱 唐代历史事件
下载PDF
中国文论“以天合天”之审美诉求
16
作者 李天道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1年第1期12-24,共13页
中国文论以"天人一体""天人不二""一阴一阳之为道""道法自然"等为核心思想,在文学创作审美理想上追求"人"与生活的和谐,在审美诉求上则推崇"以天合天""致虚守静"... 中国文论以"天人一体""天人不二""一阴一阳之为道""道法自然"等为核心思想,在文学创作审美理想上追求"人"与生活的和谐,在审美诉求上则推崇"以天合天""致虚守静""无为无不为""亲亲""仁民""爱物""致中和"等,对当代文学的学科开拓、文论发展,以及话语体系建构与理论形态确立,都至关重要。这里所谓的"审美诉求",即人的一种诗意化、审美化文学创作活动的状态与诉求,为人的一种审美化、诗意化的生存状态。在"天人"生命共同体中,文学创作活动应该是多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人一体 以天 审美诉求
原文传递
庄子审美思想与苏轼文艺观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瑞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29-32,共4页
苏轼的文艺观深受庄子审美思想的影响。苏轼主张的文艺创作要“随物赋形”、“胸有成竹”、“不能不为之为工”等观点,主要都来源于庄子的“原天地之美”、“顺物自然”思想。
关键词 审美思想 庄子思想 苏轼 文艺观 艺术创造 地之美 随物赋形 以天 技道两进 文艺创作
下载PDF
论庄子的自然观与其“三言”表达方式的统一 被引量:1
18
作者 景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3,8,共4页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自然观 寓言 重言 卮言 以天
下载PDF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探微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海滨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3-15,共3页
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法自然”为其自然哲学观的理论依据;把“以天合天”作为对待自然的基本原则;用“无以人灭天”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力求达到一种“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的理想境界。这些思想在... 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法自然”为其自然哲学观的理论依据;把“以天合天”作为对待自然的基本原则;用“无以人灭天”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力求达到一种“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的理想境界。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闪射出耀眼的智慧之光,对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生态智慧 以天
下载PDF
体道·游心·书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士林 《学术界》 CSSCI 1995年第6期62-67,共6页
体道·游心·书艺杨士林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圣人为腹不为目①。”好象不言艺术。其实不然,道家是摆脱不了艺术的。不说老子无意识地提出了一些如“大音希... 体道·游心·书艺杨士林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圣人为腹不为目①。”好象不言艺术。其实不然,道家是摆脱不了艺术的。不说老子无意识地提出了一些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朴不雕”、“道法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体道 审美观照 书法艺术 自由精神 书法创作 以天 人格精神 “坐忘” 游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