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
1
作者 薛宝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15,共7页
诠释者历来对杜诗情有独钟,其诠释理想多在得作者本意,以便启后学于迷惘,成杜氏之功臣。在此诠释理想的指引下,诠释方法也得以丰富和发展。在对杜诗的"意诠"中,大体上以"以意逆志"、"以意捉志"、"... 诠释者历来对杜诗情有独钟,其诠释理想多在得作者本意,以便启后学于迷惘,成杜氏之功臣。在此诠释理想的指引下,诠释方法也得以丰富和发展。在对杜诗的"意诠"中,大体上以"以意逆志"、"以意捉志"、"以意遇志"等诠释方法为主。而在这些方法的运用中,又因诠释者对诠释距离把控的微妙差别,而带来不同的诠释体验:诠释者或幻想化身为杜甫,身临其境地去体察其创作时的种种情形;或借对杜甫诗句的阐释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绪;也有的完全凭借自己的才情高下去直观地感受文本意义,以求得与作者心灵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以意 以意 以意捉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