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韦应物山水诗中的“以我观物”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小珏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3-26,共4页
中唐诗人韦应物的山水诗,以其淡雅的风格受到世人的推崇。但这种纵情山水之情又不同于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而多出几分幽深的情思。这是缘于韦应物好"以我观物",而不是"以物观物"。在寄情山水中,时时流... 中唐诗人韦应物的山水诗,以其淡雅的风格受到世人的推崇。但这种纵情山水之情又不同于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而多出几分幽深的情思。这是缘于韦应物好"以我观物",而不是"以物观物"。在寄情山水中,时时流露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充分体现了中唐时期大历诗风中落寞感伤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应 山水诗 以我观物
下载PDF
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以王维《鹿柴》英译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贾玉嘉 刘华文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6期61-69,共9页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关于"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方式的区分为依据,以已有的对中国山水诗创作和翻译中的观物方式的认识为参照,以王维《鹿柴》的各种英译为实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不同的观物方式及其审...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关于"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方式的区分为依据,以已有的对中国山水诗创作和翻译中的观物方式的认识为参照,以王维《鹿柴》的各种英译为实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不同的观物方式及其审美效果予以探讨。认为,中国山水诗英译中,有些译者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物观物"的方式理解和转换原诗,使译诗保留甚至超越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拥有东方文化情怀的读者产生理想的审美效果;有些译者则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我观物"的方式翻译原诗,使译诗偏离甚至破坏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一般西方读者产生较好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中国山水诗英译 方式 以我观物
下载PDF
“以我观物”的重要意义——谈诗歌鉴赏的两个概念:移情与寓意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小宁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5年第2期49-51,共3页
如果说移情往往带有一种不经意的主观色彩,是由于被感染(感动)而不自觉地进入某种情感弥漫的空间(意境);那么,寓意就是诗人有意识地通过客观物象(意象)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为情意寻找着床的媒介。移情与寓意,都是以"我... 如果说移情往往带有一种不经意的主观色彩,是由于被感染(感动)而不自觉地进入某种情感弥漫的空间(意境);那么,寓意就是诗人有意识地通过客观物象(意象)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为情意寻找着床的媒介。移情与寓意,都是以"我"为出发点,去创造有"我"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情 寓意 以我观物
下载PDF
以我观物,托物言志——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4
作者 王迪 《语文教学通讯》 2022年第2期35-41,共7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情志融于景、托于物,篇篇含蓄蕴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他还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两句可视为本单元课文写作...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情志融于景、托于物,篇篇含蓄蕴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他还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两句可视为本单元课文写作手法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以我观物 借景抒情 含蓄蕴藉 言志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 王国维
下载PDF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色彩——群文阅读“由物及意摇荡情思”课例报告
5
作者 吕思静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1年第5期32-33,共2页
【课例主题】以读促写、突破意象群文教学之《由物及意摇荡情思》。【观察要点】一、学生是否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区分物象与意象。二、学生是否可以通过观察物象特点产生联想,并激发情思。【文本解读】在大单元贯通的群文教学探索中,部编... 【课例主题】以读促写、突破意象群文教学之《由物及意摇荡情思》。【观察要点】一、学生是否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区分物象与意象。二、学生是否可以通过观察物象特点产生联想,并激发情思。【文本解读】在大单元贯通的群文教学探索中,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四篇经典文章有诸多组元的方式:围绕“人文主题”脉络,有“母爱的感知”“亲情的延续”“生命的哲思”等;在“语文要素”方面,可尝试“从散文到散文诗”“联想与想象的过程”等组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文阅读 课例 以读促写 人文主题 察要点 以我观物 经典文章 群文教学
下载PDF
以我观物,满贮情感——例谈“借景抒情”中的“借”与“抒”
6
作者 林进东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23年第31期18-19,共2页
“借景抒情”是写作的基本功。景中自有情,景中也含理,如果恰到好处地用上“借景抒情”,便能为叙事说理的文章增添一份灵动与清新。“借景抒情”是一门技术,如何“借”?如何“抒”?笔者真诚地给同学们三条建议。1.抓住特征,生动写景我... “借景抒情”是写作的基本功。景中自有情,景中也含理,如果恰到好处地用上“借景抒情”,便能为叙事说理的文章增添一份灵动与清新。“借景抒情”是一门技术,如何“借”?如何“抒”?笔者真诚地给同学们三条建议。1.抓住特征,生动写景我们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比较中抓住该处景物所独有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景抒情 以我观物 景中 仔细 抓住特征 基本功 说理 写景
原文传递
以我观物 看物之色彩——分析景物描写作用和答题技巧
7
作者 熊鹰 《初中生辅导》 2023年第13期22-24,共3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由此观之,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渗透着写作之人的情感。阅读,就要在一草一木中倾听作者的心声,在一山一水间品味人生的感悟。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时常可见,它对奠定基调、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由此观之,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渗透着写作之人的情感。阅读,就要在一草一木中倾听作者的心声,在一山一水间品味人生的感悟。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时常可见,它对奠定基调、渲染氛围、表现主题等都有一定作用,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结合中学语文书中的几篇文章,来学习一下关于景物描写在文章当中的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写 中学语文 环境描写 《人间词话》 以我观物 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 渲染氛围
原文传递
苏轼“以我观物”、“因物赋形”与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 被引量:4
8
作者 曾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6-193,共8页
从胡宿到吕本中,有关"活法"说的诸多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追述其学术脉络,我们可以发现: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苏轼提出的"以我观物"、"因物赋形",倡导对同一事物从多... 从胡宿到吕本中,有关"活法"说的诸多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追述其学术脉络,我们可以发现: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苏轼提出的"以我观物"、"因物赋形",倡导对同一事物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和观察,做到"一"与"多"、"恒"与"变"的统一。苏轼的"以我观物"与"因物赋形",实际上是同一个命题的两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对后世的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以上主张,正是中国诗学"活法"说的纲领性学说。苏氏实为"活法"说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以我观物 赋形 “活法”说 中国古代文论
原文传递
论“以物观物”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2-37,共6页
自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后,人们常用西方的移情说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而对“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缺少比较... 自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后,人们常用西方的移情说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而对“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缺少比较深入的具体分析,其原因恐在于产生“无我之境”的“以物观物”是中国古代特有文化传统中孕育出来的审美观念,很难用西方的和现代的文艺理论术语作简单的比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以我观物 中国古代 文学创作 有我之境 王国维 缘情 文化传统 诗歌创作
下载PDF
“物我交融”与“物我相隔”——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观物方式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辉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3-67,共5页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一个代表中国晋宋之际田园诗的顶峰,一个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丰碑,两位诗人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由于二者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观物方式也大相径庭,一个以物观物,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一个以我观物,造成了...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一个代表中国晋宋之际田园诗的顶峰,一个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丰碑,两位诗人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由于二者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观物方式也大相径庭,一个以物观物,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一个以我观物,造成了物我相隔。究其原因,源于他们的相异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即西方文化是从分析的角度来对待自然,而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用综合的方法去理解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华兹华斯 自然诗 以我观物
下载PDF
中国古代艺术观照方式论—“心物交融”说 被引量:1
11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74-78,共5页
创作的发生牵涉到作家对现实的艺术观照方式。中国文论中的“心物交融”、“物我双会”说,就是对艺术观照方式的比较精采的表述。较早对这一问题作出论述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分析到“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现象,在... 创作的发生牵涉到作家对现实的艺术观照方式。中国文论中的“心物交融”、“物我双会”说,就是对艺术观照方式的比较精采的表述。较早对这一问题作出论述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分析到“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现象,在同书《诠赋》篇中指出过“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现象,这“情往似赠”、“物以情观”是作家观照现实时“由我及物”的一面,这“兴来如答”、“情以物兴”是作家观照现实时“由物及我”的一面,刘勰二者并提,表明他对作家观照现实的“物我双会”、“心物交融”的特点已有所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照方式 交融 僧肇 中国古代文论 以我观物 哲学 二谛 天台宗 作家
下载PDF
“物我双会”说——中国古代的艺术观照方式论
12
作者 祁志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04-107,共4页
“物我双会”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命题,肇始于南朝,极盛于清代,它不仅有其理论演变的逻辑进程,而且有其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世界观,以“虚静”为特点的哲学认识论和以“比德”为特点的审美观照传统,道家兼合... “物我双会”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命题,肇始于南朝,极盛于清代,它不仅有其理论演变的逻辑进程,而且有其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世界观,以“虚静”为特点的哲学认识论和以“比德”为特点的审美观照传统,道家兼合“无欲”、“有欲”的观“道”方式,佛家圆融“真”、“俗”二谛的“中观”思想,无不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美学命题又因与现代“发生认识论”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吻合而至今仍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二谛 艺术照方式 道家 中国古代 以我观物 审美 哲学
下载PDF
对“以物观物”论的评析
13
作者 许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0-43,共4页
就诗歌理论创造的兴趣来说,第三代诗群超过了新诗史上的任何诗派。第三代诗歌理论的特征是芜杂,既有闪光的珍珠,也有混杂的鱼目,闪光的思想和极端的言辞、真理的颗粒和斑驳的装饰紧密地胶着,令人目眩。但这些不成熟的理论本身,就显示着... 就诗歌理论创造的兴趣来说,第三代诗群超过了新诗史上的任何诗派。第三代诗歌理论的特征是芜杂,既有闪光的珍珠,也有混杂的鱼目,闪光的思想和极端的言辞、真理的颗粒和斑驳的装饰紧密地胶着,令人目眩。但这些不成熟的理论本身,就显示着他们变革新诗话话的创造心态和使命意识对我过新诗汇入世界诗潮意义重要我们需要的不是“棒杀”而是冷静的梳理和评这里就第三代诗人的“以物观物”论谈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人 中国艺术精神 第三代诗歌 表现性 以我观物 审美心胸 王家新 王国维
下载PDF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14
作者 余成龙 《中学生博览》 2022年第32期57-59,共3页
大家好,我是余成龙,就读于河南省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38>班,任学校文学社副社长。我从小开始写作,初中尝试投稿,高中后开始写作小说、科幻文等。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认为保持对生活独有的体验和观察... 大家好,我是余成龙,就读于河南省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38>班,任学校文学社副社长。我从小开始写作,初中尝试投稿,高中后开始写作小说、科幻文等。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认为保持对生活独有的体验和观察,自然而然会有比较独特的见解。而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我同样认可阅读的意义,认为阅读就像“萌宠”,有治愈心灵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社长 河南省新蔡县 高级中学 以我观物 文学社 孟德斯鸠 阅读的意义 高三
原文传递
庄子与陶渊明自然观之比较——兼论王国维对陶诗的误读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春娟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9期128-133,共6页
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论与境界说对于描述庄陶自然... 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论与境界说对于描述庄陶自然观之区别甚为妥贴,然其所谓陶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却是对陶诗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以我观物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下载PDF
山水·写生·灵性·境界
16
作者 姚鸣京 《书画艺术》 2024年第3期30-37,F0003,共9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照应,物我皆忘。作画、创作、写生、描绘皆有境界,讲意境,立品味,竖格调,谈的是道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照应,物我皆忘。作画、创作、写生、描绘皆有境界,讲意境,立品味,竖格调,谈的是道修实证,务唯心法。传统法脉,传承古今,绝对离不开“谢赫六法”,董其昌言“谢赫六法”后五法皆会后天学得,唯有第一法“气韵生动”,天骨带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气韵生动 王国维 董其昌
下载PDF
与古为徒 与古为新 与古相悦
17
作者 高世名 《中国画画刊》 2023年第2期62-63,共2页
两宋绘画,万象森然,丘壑谨严,其状物之精当,意境之高妙,令后世叹服。邵雍《观物内篇》中说“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宋代理学倡导“格物致知”,不独以我格物,而且以物格我。宋人作画首重指事造形,妙在写物穷情,其画意本乎实境... 两宋绘画,万象森然,丘壑谨严,其状物之精当,意境之高妙,令后世叹服。邵雍《观物内篇》中说“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宋代理学倡导“格物致知”,不独以我格物,而且以物格我。宋人作画首重指事造形,妙在写物穷情,其画意本乎实境,笔致发自情性,一旦笔墨做到澄湛精微,则兴象意境皆在其中,所谓意与境会,兴与情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我观物 兴象 实境 画意 与古为新 宋代理学 致知
下载PDF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 被引量:7
18
作者 柯汉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1-68,135-136,共10页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以我观物
下载PDF
古典诗词的色彩
19
作者 王乐群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84-86,共3页
关键词 古典诗词 色调 唐代诗人 以我观物 颜色对比 绿肥红瘦 采莲 淡色 杨花
下载PDF
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
20
作者 李世众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0-36,共7页
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李世众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因遭受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全面冲击而陷于总体危机的艰难世纪。目下,在这个世纪转换的节点上,徘徊踟蹰于因多元文化冲突而形成的文化困境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对纵... 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李世众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因遭受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全面冲击而陷于总体危机的艰难世纪。目下,在这个世纪转换的节点上,徘徊踟蹰于因多元文化冲突而形成的文化困境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对纵横激荡的百年学术史的梳理回顾。不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说 “境界” 传统知识分子 “无我之境” 以我观物 无用之用 人格境界 “有我之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